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针对东海西湖凹陷第三系经历的陆内拉张断陷 -转换边缘拗陷 -陆内迁移拗陷 -弧后扩张的陆架边缘四种原型迭加改造的四个阶段和过程 ,使用TSM盆地模拟软件系统对其油气运聚特征进行了动态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的油气运移与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龙井运动期的构造反转是控制西湖凹陷油气运移成藏的关键时期和关键因素 ;西湖凹陷的的油气运移方向主要是西部斜坡带和中央背斜带 ;油气除了在西湖凹陷聚集成藏之外 ,还有可能向周边地区运移。  相似文献   

2.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90%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储盖组合条件较好,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3.
随着当前东海西湖深层油气勘探新突破,西湖凹陷又成为海域石油地质研究的重点区域。在依据近年来最新的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对西湖凹陷新生代原型盆地的构造格架进行全面分析,深化了断陷、拗陷、区域沉降期的沉积格架、断裂及演化特征分析。研究认为西湖凹陷古新统与中下始新统宝石期原型盆地具多断洼并列发育特征,而始新统平湖组中上段具转换陆缘拗陷特征,反映出盆地演化从不稳定的多断陷沉降格局变格为统一拗陷的重要阶段;中央背斜带早期发育多个雁列式凸起,中新世末受挤压走滑构造发生反转,在拗陷中心形成大型冲断背斜带,是西湖凹陷形成大型气田有利的勘探构造区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银根-额济纳中生代裂谷盆地群基底板块构造及缝合带演化分析,探讨了中生代裂谷小湖盆群的成因,认为多个板块及多条缝合带组成的基底对盆地演化具有明显控制作用。盆地群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热拱隆张阶段、早-中侏罗世初始裂谷盆地阶段、早白垩世裂谷发育阶段、晚白垩世引张坳陷阶段及第三纪陆内聚敛挤压阶段,形成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2套烃源岩。根据构造层沉降和沉积中心继承关系,划分了完全叠置型、基本叠置型、迁移叠置型3种盆地(凹陷)类型,不同叠置类型盆地(凹陷)油气成藏条件不同,勘探领域不同,提出小湖盆围绕次级“洼槽”烃源岩开展“近源”油气勘探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 ,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 ,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 90 %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 ,储盖组合条件较好 ,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6.
东海陆架盆地油气资源勘探现状及含油气远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东海陆架盆地是中国近海面积最大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有效勘探面积24×104km2,最大沉积厚度15000m,油气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开发尚处在起步阶段.东海陆架盆地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西湖凹陷和丽水凹陷.西湖凹陷局部构造条件优越,发育3套烃源岩(平湖组为主力烃源岩),下第三系多旋回沉积形成了良好的储盖组合,具有好的含油气远景;西斜坡断阶带和南部中央构造带是西湖凹陷最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丽水凹陷发育2套烃源岩(下古新统月桂峰组是主力烃源岩),古新统储盖组合发育良好,存在古新统含油气系统和古新统-始新统复合含油气系统,具有相当大的油气资源潜力和好的勘探前景;丽水西次凹南部邻近凹陷中心且与断裂分布有关的构造带以及凹陷北部的西斜坡带是丽水凹陷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带.  相似文献   

7.
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从地层和构造活动特点等方面探讨了右行走滑的塔拉斯-费尔干纳断裂对喀什凹陷地层、构造和油气地质特征等方面的控制作用。该断裂从晚三叠世开始影响喀什凹陷,对喀什凹陷的影响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晚三叠——中侏罗世期间主要在喀什凹陷形成很可能不相连的库孜勒陶断陷盆地,其中发育断陷盆地型下-中侏罗统烃源岩;新近纪-第四纪期间则主要形成相关的走滑变形,控制喀什凹陷的油气圈闭与油气成藏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区域地质背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设计合理的有限元应力场模型和边界条件,模拟了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过程,探讨其成因模式。西湖凹陷中央反转构造带的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背斜带的初始形成阶段(始新世末,约32 Ma):在太平洋板块NWW-SEE向俯冲作用下,西湖凹陷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分别形成了"A"背斜构造带和"B"背斜构造带两个不同高度的小背斜带;(2)背斜带的生长阶段(渐新世末,约23 Ma):在太平洋板块持续俯冲作用下,北部的"A"背斜构造带开始不断的向北扩展抬升,直至福江低凸起,背斜面积不断扩大。中部的"B"背斜构造带则不断的向南扩展抬升,当其扩展至西湖凹陷南部时,衍生出"C"背斜构造带和"D"背斜构造带两个小的背斜带;(3)背斜带的成型阶段(中新世末,约10 Ma):北部的"A"背斜构造带停止扩张,但垂向上仍继续抬升,抬升高度大于其它背斜构造带;中部和南部的"B"、"C"和"D"背斜构造带彼此连通,形成一个统一的大背斜构造带,由此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的中央反转带演化成型。  相似文献   

9.
西湖凹陷成盆背景、原型盆地演化及勘探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下的东亚陆缘背景,结合盆地结构特征,分析了东海西湖凹陷成盆演化过程。在成盆动力背景上,西湖凹陷新生代断陷盆地发育阶段东亚陆缘中段经历了安第斯型陆缘裂解消亡,并向岛弧型陆缘转变的过程,至断陷结束后的渐新世才逐步开始发育典型沟-弧-盆体系;在成盆演化过程上,中始新世平湖运动、始新世末玉泉运动、渐新世末花港运动和中新世末龙井运动期是西湖凹陷成盆过程转变的关键期,应力背景分别为伸展方向转变、伸展结束、挤压开始和挤压显著增强;在原型盆地演变上,现今盆地为陆缘背景下的分隔型断陷盆地、整体型断-拗转换盆地、大型拗陷盆地和压陷萎缩盆地的垂向叠置。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盆地类型对煤系烃源岩及油气运移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北部湾盆地裂陷期构造及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部湾盆地经历了古近纪裂陷阶段和新近纪张裂后热沉降阶段,其中裂陷期是盆地内各凹陷形成的主要时期,亦为断裂最为活跃的时期。裂陷期内,由于控凹断裂活动的差异性,使得北部湾盆地在不同时期沉降中心有所不同,各凹陷在裂陷期所沉积的地层厚度差别较大,根据地层相对厚度关系,可将凹陷划分为厚长流薄流沙港型、厚流沙港型和厚涠洲薄流沙港型。北部湾盆地的断裂按走向可分为NE向、NEE向和近EW向3种类型,其中NE向断裂是盆地内最为重要的断裂,控制了盆地的沉积、局部构造形态及构造类型。北部湾盆地裂陷期的构造演化经历了古新世的初始断陷阶段、始新世的断陷鼎盛阶段、渐新世的断-坳转换阶段,不同阶段在区域构造应力场、断裂走向、形成的局部构造、沉积沉降中心展布、沉积充填特征等方面均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东海西湖凹陷钻井作业钻井速度较慢,深部井段井下复杂情况频发,作业效率不高.为了增加东海西湖凹陷的钻井速度、提高钻井效率,在表层井段采取了减小井眼尺寸并建立力学模型分析下入深度的技术方案;优化了井身结构,减少了作业开次;中下部井段改用油基钻井液;使用了一体化钻具组合,优化了钻井参数.通过对表层提速、井身结构、钻井液性能、...  相似文献   

12.
姜韡  邱康  方华良 《海洋石油》2019,39(1):76-81
东海西湖凹陷探井井身结构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由于井身结构设计不合适而导致的复杂情况,多是由于不能有效地分隔下部出现的异常压力地层,导致在下部井段作业时压漏上部地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针对东海西湖凹陷井身结构设计难点,从设计方式的角度进行了优化。采用新的设计方式能在封固好分布复杂的地层压力的同时,还最大限度地保证套管直径够大,以满足后续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剥蚀厚度恢复及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钻井少、勘探程度低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综合地层趋势对比法、泥岩声波时差法及沉积波动分析法,对其关键不整合面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并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充填结构及构造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古新世末-早始新世时期剥蚀作用强,形成T40不整合面,椒江-丽水凹陷斜坡带和凸起带剥蚀量最高,达800~1000 m,福州凹陷较小,主要在200~400 m,而钓北凹陷则介于200~600 m;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形成的T20不整合面剥蚀趋势变化较为平缓,钓北凹陷西斜坡、福州凹陷北部、雁荡低凸起以及椒江-丽水凹陷西斜坡南段剥蚀量较大,在500~600 m,其它区域分布较均匀;古新世,裂陷首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形成“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始新世,裂陷中心跃迁至东部坳陷带,钓北凹陷形成“双断结构”,西带则开始进入拗陷-反转阶段,随后的渐新世东带也进入拗陷-反转期,但反转作用均并不明显,钓北凹陷逐渐变为西向超覆的箕状盆地。中新世之后,东海陆架盆地自西向东逐步进入区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上第三系是渤中坳陷及其周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渤海海域经历了 30多年的油气勘探 ,直到 90年代 ,由于对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有了充分认识并用于指导实践 ,油气勘探才出现了重大转机。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表现在 :渤海海域是整个华北含油气盆地发育、发展的归宿 ;渤海海域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 ,郯庐断裂在东营晚期—第四纪是强烈活动期 ,调整和控制了晚期成藏 ;渤中坳陷下第三系比周围陆区下第三系多一套东营组下段—沙河街组一段烃源岩 ;渤中坳陷上第三系明化镇组与馆陶组发育浅湖相沉积 ,是华北含油气盆地上第三系储盖组合最佳的地区 ;渤中坳陷与周围呈环状展布的凸起和低凸起带 ,构成了油气成藏的特殊地质结构。渤海海域油气成藏的特殊性 ,决定了勘探的主要目的层是上第三系馆陶组和明化镇组 ,找油气的主要方向是被生烃凹陷包围的凸起及其倾没带 ,包括分割凹陷和凸起的边界断层附近的各类反转构造。通过自营和合作勘探 ,相继发现了 QHD32 - 6、NB35 - 2、CFD11- 1、BZ2 5 - 1、PL19- 3等一批大中型油田 ,实现了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的重大突破和转折 ,对海洋石油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保持我国东部石油稳产将起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东海平湖气田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油气的物性和低分子正构、异构皖烃、芳烃、非烃及碳同位素资料均是较好的天然气运移地球化学指标,它们的垂向变化规律显示天然气垂向运移的特征。根据这些指标的垂向变化规律,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气田八角亭构造天然气运移方向为从PHB井指向PHF井;放鹤亭构造天然气运移方向为从PHA井到PHD井、从PHD井再到PHE井。平湖断裂是天然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6.
为确定东海陆架盆地椒江凹陷前新生代沉积基底的年龄,并对凹陷内断陷期的沉积物源进行示踪研究,选取了椒江凹陷内典型钻孔中的岩屑样品进行锆石U-Pb定年分析测试,并和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研究。椒江凹陷前新生代基底以岩浆岩为主,碎屑锆石年龄分布特征复杂,主峰值年龄为227 Ma,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形成环境属于大洋岛弧环境,和丽水东次凹及雁荡低凸起等已有岩浆记录具有一致性;断陷末期古新统明月峰组碎屑锆石具典型岩浆岩特征,其锆石主峰年龄集中在140~90 Ma,其形成环境属于大陆边缘环境。椒江凹陷古新世物源较为单一,与丽水东次凹具有较大可对比性,东部的雁荡低凸起为其古新世断陷期持续提供物源供应。   相似文献   

17.
东海西湖凹陷花港组油气地质条件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湖凹陷是目前东海陆架盆地突破相对较大的凹陷,是一个具有较大勘探潜力的地区。西湖凹陷花港组具有较好的油气地质条件,存在多个油气源,以平湖组烃源岩为主,储层条件较好,发育区域性盖层。构造圈闭是西湖凹陷花港组的主要圈闭类型,以滚动背斜和挤压背斜圈闭为主,油气藏也主要为这2种类型。在对石油地质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对花港组的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认为西部以油为主,东部以气为主,主要的油气分布于西湖凹陷中南部的局部构造较发育区。  相似文献   

18.
东海西湖凹陷油气勘探新领域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 ,是中国近海天然气资源十分丰富的单元。西湖凹陷中央背斜带逆冲断裂下降盘 ,具有构造和缓 ,地层剥蚀弱等有利条件 ,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重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9.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低阻油层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涠西南凹陷油田的滚动勘探,发现了很多井不同层段储层中具有低阻现象。如何有效地识别低阻油层,已成为困扰勘探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有效解决低阻油层的识别问题,从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导电矿物、钻井液浸泡时间及围岩厚度的影响等方面综合分析低阻油层的成因,认为高伊利石质量分数、导电矿物和储层较薄受围岩影响为涠西南凹陷低阻油层三大成因,为有效识别低阻油层、避免油层错判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该认识对WZ10-8-1井进行了再分析,认为过去解释为水层的储层实质上为低阻油层,对该构造勘探的深入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扩大了整个凹陷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