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李立勋 《风景园林》2013,(6):152-152
在增长主导的工业时代,城市被视为"增长机器"(growth machine),其主要功能是为企业提供低成本与高生产率的地点。交通运输、能源动力、给水排水等物质性条件是支撑城市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进入后工业社会,不仅追求经济活力与区域竞争力,更强调生活环境、生活质量,追求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统一,建设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2.
在"2009年城市发展和规划国际会议"的主题报告中,仇保兴博士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低碳生态城市"这一复合概念,之后各种相关的理论研究层出不断,为中国各地如火如荼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更明确的原则性指导。那么,究竟什么是低碳生态城市的  相似文献   

3.
翟俊 《新建筑》2013,(4):16-19
面对原始自然已经消解的城市,传统防御性的生态设计手法,应转向更全面、更积极主动的生态解析与规划方法。分析了以景观这种"人工化的自然"作为城市结构性载体,建立城市生态新秩序的可能性。提出了"设计生态"的新范式,并希望以此重新组构大尺度的人为环境,缝合日益碎片化的城市肌理。  相似文献   

4.
洪崇恩 《园林》2010,(12):20-22
绚烂多姿的2010上海世博会旗偃人散曲未终。眼下,许多人正就如何把世博园建设与展览中与城市建设相关的功能、技术和经验扩展到世博园外、延伸到世博期后,为今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更有效地建设"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展开了热烈讨论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5.
以低碳生活方式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尚鸿 《山西建筑》2011,37(27):1-3
阐述了"低碳生活"与"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和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低碳循环经济是世界发展的趋势,低碳生态城市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低碳生活是低碳生态城市规划的终极目标,同时指出在城市规划中仅仅是运用"低碳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理论规划出"低碳城市"思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托于"低碳生活"才能实现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目的。  相似文献   

6.
9月28日,中国(天津·滨海)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召开主题为"生态城市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的论坛上,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就"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如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和"我们需要怎样的生态城市?"话题,发表了观点比较新颖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何鹏 《城乡建设》2013,(6):25-26
嘉定新城是上海近期重点发展的三大新城之一,其建设已列入全市新城建设的重点。上海世博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众多城市建设案例,提供了当今世界最新的节能、低碳、环保技术和理念。"十一五"以来,上海在郊区新城建设中结合自身优势,取得了先发效应,进一步强调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充分展示"自然和谐,创业创新"的城市特质,将嘉定新城打造成为"世博园外的城市最佳城市实践区"。本文以上海嘉定新城中心区为例,从规划设计、公建项目、绿化景观、市政道路及科学调研五个方面落实生态,宜居,  相似文献   

8.
地下空间正在成为城市人交通、购物、文化、娱乐、餐饮等工作与生活的重要场所。本文以生态要素融入地下空间的现状为基础,解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与导入生态要素的期待效果,为上海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战略研究起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上海世博会的场馆依水而建,安全、优美、生态的水环境反映了人水和谐,体现出城市要素间的和谐共生关系。世博会园区规划体现水绿交融,凸现世博会园区景观特色,创造一个生态和谐、尺度宜人、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空间。"做足绿文章,做足水文章",园区内优美的生态水体景观是展现"生态世博"的重要窗口,而科技为体现人、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该文基于对城市住区生活中的人居健康、生态环境、物质运输等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城市住区层面入手,将城市生态与居民生活相结合,以探求解决住区发展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生态住区、生态城市等理论和实践案例的综合考量,寻找改善当前住区的建设模式,提出了与城市环境和社会系统相融洽的"绿色细胞"理论模型,探索出一种更健康、可持续的绿色生态住区构建方法,为生态住区建设提供有益的建设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世博园区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上海世博园区绿地景观的规划建造,上海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了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专家,集思广益,尽心尽力,站在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战略的高度。在世博园区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与建设操作的整个过程中,始终体现绿色世博、生态世博的理念,众多指标达到"区域系统化"、"空间功能化"、"配置生态化"、"运营低碳化"、"养护减量化"。  相似文献   

12.
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全球城市发展的引领下,与"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同步,上海开展了生态空间规划工作,并纳入"上海2035"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之中。基于生态空间概念内涵的延伸与演变,通过对上海生态空间规划"从分到合"的发展脉络梳理以及发展趋势研判,提出在新形势下上海生态空间规划在总量统筹、空间优化、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实施机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要求。并以上海为例,思考和探索新时期超大城市生态空间规划的编制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三绿     
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更应注重城市的生态工程建设。近年来,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设施的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生态工程建设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但与广东、福建、江苏等省的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更远远落后于国际大都市的水平。为此,本文通过对比国际大都市的三绿建设,即绿肺、绿地和绿带的建设,找出上海城市生态工程建设的差距,为建设现代化的生态城市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4.
赵珂  巫昊燕 《室内设计》2013,28(4):61-65
地形复杂、生态敏感以及多地缘移民的社会融合是三峡库区移民迁建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云阳县城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对云阳县城迁建十余年来城市建设所出现问题的全面解析,以"生态维护与培育"为第一要义,综合运用生态适宜性评价和景观生态学的相关方法,探索复杂地形条件下人地和谐的三峡库区移民新城建设的生态规划途径,构建非建设用地与建设用地契合的城市生态图景。  相似文献   

15.
篇首语     
龚建 《新建筑》2011,(1):3-3
百年梦想,十年筹划,半年盛宴。世界在这里浓缩——东方与西方交流,人文与科技融合,历史与未来辉映。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圆满闭幕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秉承和弘扬"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各参展方通过展示、论坛、表演等形式,一起探讨城市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将上海原南汇区划入浦东新区,浦东进入新的历史性发展阶段。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的核心功能区,未来浦东的发展主线是将创新转型与二次创业结合,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态宜居新城区。借鉴国际大都市文化促进城市转型的的实践经验,提出积极建设文化旗舰项目、发展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活动品牌的文化转型路径。  相似文献   

17.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对上海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生态城市的实质,对国外建设生态城市的实践和规划管理方案进行分析,并根据上海自身特点,总结有益经验应用于上海生态城市建设。具体从城市森林绿化、交通建设、资源能源、人口结构、管理制度和公众参与方面对上海建设生态城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更高起点规划建设城市排水设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依托"世博"机遇,城市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提升,但在城市排水安全方面,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的显现、超标准的暴雨频率不断加大等,使排水系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据此,从研究"十二五"规划着手,提出了规划方向和改进措施,其目的是能更高起点规划上海的排水设施,使之达到安全、生态、低碳、节能、综合利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杨健 《中华民居》2013,(2):21-2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建设脚步也越来越快,城市扩张不断影响着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关系变得日益紧张,从而促使了人类对城市与生态关系的重新思考,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现代城市应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提供宜居舒适的生态城市越来越成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带来的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提高人们的城市生态观,发展生态科技,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共同为建设生态城市而努力。本文通过探讨生态城市规划的目标、问题、内容等,提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对生态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上海老港生活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四期绿化防护林为例,论述了生态修复技术在滨海围垦地大型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环境建设中的实际运用,从生态设计理念、植物群落结构、使用功能、净化机理等四个层次,运用构建技术、净化技术、生态技术和恢复技术,探索滨海围垦地大型生活城市固体废弃物填埋场防护林的构建、城市固体废弃物渗沥液的净化、植物景观协调等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