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70—200℃、0—100atm 范围内测定了 CH_4 在克拉玛依九区稠油中的溶解度及该气体所饱和稠油的粘度、密度。结果表明,甲烷气体在稠油中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压力增加而增大;甲烷气体所饱和稠油的粘度随温度升高、压力增加(溶解度增大)而减小;甲烷饱和稠油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但与压力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2.
在某些稠油油藏,当一次采油或水驱后,甲烷压力循环工艺成为提高原油产量的有效手段。该工艺的关键是如何恢复溶解气驱的效能。主要工艺过程是:首先向地下回注适量的溶解气(主要是甲烷),然后再注水加压使注入的甲烷与地层原油混相,直到压力达到原始油藏压力时为止。这里不论及水驱及恢复原始地层压力时置换出的原油。本文论述的采油技术适用于开发薄层稠油油藏,在一次采油和二次采油后采收率最佳能达到原始地质储量的10%。油层中存在大量具有开采价值的剩余油。由于热采工艺在上下盖层或底水中的热损耗过大,致使该工艺在薄油层中没有应用前景。在加拿大Saskatchewan省的3个稠油油藏,针对甲烷压力循环工艺对加密井、原油黏度、注气速度、酸蚀油藏的产生的效果进行了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3.
用实验室建立的正反循环式气液平衡仪,在65.0-18.0℃,常压至10MPa压力范围内,测定了甲烷、乙烷及摩尔比1:1的甲烷乙烷混合气在新疆风城超粘稠油中的溶解度、平衡体系的气液相组成,气体饱和稠油的粘度和密度数据。讨论了溶解度、粘度和密度与温度、压力和气体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用实验室建立的正反循环式气液平衡仪,在65 .0 —18 .0 ℃、常压至10 M Pa 压力范围内,测定了甲烷、乙烷及摩尔比1∶1 的甲烷乙烷混合气在新疆风城超粘稠油中的溶解度、平衡体系的气液相组成、气体饱和稠油的粘度和密度数据。讨论了溶解度、粘度和密度与温度、压力和气体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稠油     
1概述稠油,顾名思义,是一种比较粘稠的石油。一般定义为地层条件下原油粘度大于50mPa·s或地面脱气原油粘度大于100mPa·s的原油。因其粘度高,密度大,国外一般都称之为重油,我们习惯称之为稠油,这是相对稀油而命名的。稠油和稀油的直观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稀油像水一样流动,而稠油却很难流动,这是由于其胶质、沥青质含量高,轻质馏分少,在油层  相似文献   

6.
稠油冷采     
孟巍  汪国文  庄丽 《特种油气藏》2001,8(4):83-83,86
冷采是指无供热条件下,利用某种施工技术和特殊的抽油设备积极开采稠油的方法。该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胶结疏松砂岩油藏的产量。常规开采方法日产油量一般为2.5m^3/d,而用这种开采方法能容易地使原油产量提高到10-15m^3/d.  相似文献   

7.
稠油不愁     
正石油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包含各种烃类、胶质、沥青质……不同的组分含量,导致了原油的颜色、性质等有所不同。有一种石油颜色最深,物理性质十分黏稠,难以流动,但它占到了全球原油储量的70%,我们一般称它为"稠油"。认识稠油稠油科学定义是在油层条件下,黏度小于50m Pa·s或脱气后黏度大于100m Pa·s的原油。稠油的成因非常复杂,与普通原油最大的区别在于生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欧亚大陆稠油的基本特征,稠油已成为近几年主要的采油后备资源。研究了稠油在欧亚大陆含油区的空间分布特点。指出,最稠的原油分布在东欧及中国西部。分析了原油粘度随深度而变化的规律后指出,在1000~2000m的深度范围内原油粘度最大,随着埋深的增大,原油粘度降低。研究了原油粘度与含油层年代的关系后指出,中生代地层中的原油粘度最高,而元古代地层中的原油粘度最低。总的来说,按物理化学性质,欧亚大陆稠油是重质的、含硫的、高胶质的、高沥青质且石蜡含量低,初馏点为200℃.  相似文献   

9.
稠油乳状液及稠油破乳脱水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正贵 《油田化学》2008,25(1):97-100
简述了胶质、沥青质在石油胶体(原油)和原油乳状液中的作用.讨论了胜利孤东、孤岛、单家寺、草桥,渤海绥中36-1等重质高黏原油及哈得4高黏原油中沥青质、胶质、蜡含量与原油物性之间的关系,这些原油与水形成的乳状液的特点和稳定性,这些原油脱水所用破乳剂的类型、代号、用量及脱水温度.指出具有多支链、星形结构的高分子量聚醚或其扩链产物是稠油的高效破乳剂.表3参5.  相似文献   

10.
针对深层特稠油油藏储量难以动用的问题,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进行深层特稠油油藏HDCS开发技术界限研究。HDCS开发时,布井经济极限厚度为3m,距离边水的最小距离为90m。生产过程中水平井的注汽强度为12.5t/m,CO2周期注入量为100t,降黏剂周期注入量为20t,生产井的排液量为30~40t/d时,净产油量最大。在相似油藏的应用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对含有大量边水的深层特稠油油藏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九五”期间,稠油储量在接替原油上产方面将起重要作用.文中简述了稠油的流变性及其特征,论述了外界条件(如温度、降粘剂、降凝剂、磁场、轻质油、溶解气、清水)对稠油流变性的影响机理,针对高粘稠油和高凝、高粘稠油的特点,列举了三种高粘稠油试油工艺和七种高凝、高粘稠油的试油方法,并指出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海上首座规模化稠油热采平台正式进入热采生产近日,从中国海油渤海油田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随着旅大21-2油田WHPB平台开始注热,我国海上首座规模化稠油热采平台正式进入热采生产状态。WHPB平台肩负着单项热采技术优化、系统热采技术集成创新应用、热采新技术试验等示范性任务。此举翻开了我国海上稠油开发的新篇章,标志着我国海上稠油开发由先导试验向规模化经济有效开发迈出了关键一步。  相似文献   

13.
陈文 《石化技术》2020,(2):324-325
稠油污水回用锅炉是解决当地锅炉给水取水和污水排放非常重要的措施。但稠油污水水质不稳定,成分复杂,乳化严重,处理难度大。本文对常规的稠油污水回用的处理工艺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辽河油田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4.
稠油油藏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稠油已成为近几年主要的采油后备资源.最稠的原油分布在东欧及中国西部.在1000~2000m的深度范围内原油黏度最大,随着埋深的增大,原油黏度降低.原油黏度还与含油层的年代有关,中生代地层中的原油黏度最高,而元古代地层中的原油黏度最低.欧亚大陆稠油是重质、含硫、高胶质、高沥青质的原油,并且其含蜡量低,初馏点为200℃.  相似文献   

16.
《石油矿场机械》2008,37(5):119
常规压裂技术应用于稠油油藏改造,易伤害储层,排液困难,高渗层生产易出砂。寻求适应稠油油藏储层特性的压裂改造技术,一直是稠油开发者的梦想。吐哈石油井下公司的压裂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论证、分析吐哈、塔里木等盆地稠油油田储层物性的基础上,探索出了解决这一问题新思路,开发研制出稠油压裂特色技术,投入现场应用后取得了显著成效。此项技术应用XP-75型油基压裂液,避免了水敏伤害问题,综合应用端部脱砂工艺设计形成高导流裂缝,优化组合陶粒技术防止高渗层的生产出砂,引入前置液氮技术有效降低污染、提高返排效率。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高粘度重质稠油的几种开采方法,对其特点进行了比较,以助于今后与此相关方面的研究工作、以及现场应用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生物吞吐技术开采稠油、特稠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家油田冷43块S1+2油层稠油属特稠油,50℃脱气原油粘度在10 000mPa@s以上.通过优选的假单胞菌L1,LH-18与短杆菌HY-21对冷43块8口油井进行吞吐试验,共增产原油947t.单井最长有效期超过6个月,最高增产原油280t.该研究拓宽了微生物采油在稠油油藏中应用范围,为稠油、特稠油的转换开发方式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
稠油流变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桥地区江37区块属大庆油田采油九厂外围稠油区块,现处于开发试验阶段。为了高效率低成本地开发该区块,从室内实验出发,对江桥地区稠油的流变性做了系统研究,探讨了温度、含水率、剪切速率等对稠油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渤海油田以独具特色的海上稠油热采开发技术体系,实现了海上稠油的高效开发。2022年,中国第一大原油生产基地渤海油田稠油热采产量再创新高,首次突破50万吨产量规模。我国海上稠油热采迎来了新的里程碑。为攻克海上稠油热采难关,渤海油田致力技术攻关,逐渐完善具有中国海油特色的海上稠油热采高效开发技术体系,逐渐具备了助力渤海湾盆地上亿吨稠油资源高效开发的过硬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