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红南9块储层具有砂体构造复杂、油水关系复杂、井网不完善、底水锥进快、注水开发效果差等特点。亟需对该区块进行油藏精细描述,搞清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储层构造和沉积微相研究,建立了反映油田客观实际的地质模型。运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红南9块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断层,底水锥进,储层非均质性、井网不完善平面和沉积微相的综合影响。平面上,剩余油分布在井网控制不住的区域、封闭断层附近以及微构造高点。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K1S1、K1S2-7、J3K1-1、J3K1-7、J3K1-13、J3K1-20和J3K2-1油层。  相似文献   

2.
相控储层地质建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储层构造、沉积微相、测井解释等研究基础上,以松辽盆地大安油田H90井区高台子油层为研究对象,应用Petrel储层建模软件,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和沉积微相模型,并采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以沉积微相为约束条件,对砂岩油气储层进行井间参数预测,进而得到研究区的油气储层属性模型。对比相控与非相控模型可以得出,相控建模技术实现储集层属性分布和沉积微相的对应性,使模拟结果更符合地下实际情况,证实了相控建模的合理性和先进性,为油藏的后续开发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沙洼沟区延9沉积微相进行研究,通过岩心精细观察、沉积构造、粒度曲线特征、测井曲线组合特征等对延9油层组沉积微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沉积相类型为曲流河,发育边滩沉积微相,自北而南发育2条大的河道。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测井、地质原始资料综合解释等基础上,以胜坨油田坨28块沙二段Es42砂组为研究对象,应用 Petrel储层建模软件,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和沉积微相模型,并采用随机模拟的方法,以沉积微相为约束条件,对储层进行井间参数预测,进而得到研究区的储层属性模型。通过对比和检验相控与非相控模型,可知相控建模技术实现储集层属性分布和沉积微相的对应性,能真实地反映平面上和纵向上储层的非均质特性和连通性展布规律,与油藏实际地质认识相佐证,证实了相控建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为油藏后续开发方案的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以SN油田S109井区油藏为研究对象,在储层构造、沉积微相、测井解释、储层非均质等研 究基础上,建立地质数据库,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油藏构造、沉积微相和油藏属性建立三 维模型,通过建立的储层三维模型,对沉积微相划分等地质工作进行了检验和修改,从而建 立起符合研究区的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分布,为后续油藏数值模拟工作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沉积学为理论指导,充分以研究区岩石颜色、沉积构造、结构特征、测井资料以及区域地质资料为主,来对延9进行详细的沉积微相研究,研究表明,本区延9为曲流河沉积体系,主要发育河道、天然提、河漫滩微相,其中河道是研究区主要沉积相带。本研究为绥靖油田席麻湾-白于山地区延9层的进一步勘探和开发提供了地质线索。  相似文献   

7.
针对中国油藏精细描述工作现状,根据测井解释成果,结合地质统计学中的变差函数分析,运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定量进行了储层物性研究,并以构造模型提供的地层框架为基础,通过对研究区内各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图的数字化,建立了沉积微相平面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应用微相模型控制储层物性参数建模,建立了研究区的储层物性模型,实现了油田开发地质研究工作中沉积微相研究成果的量化应用及与储层参数分布的有效结合,并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为油藏的开发调整、剩余油挖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鉴于两点地质统计学在沉积相建模中存在不能模拟多种微相空间接触关系的缺点,尝试用多点地质学建立苏49-01区块辫状河沉积微相模型。首先结合地震属性、露头观察、相似沉积环境密井网区地质认识和相关文献等资料分析了辫状河各微相的地质要素和空间接触关系,建立了研究区石盒子组盒8下段辫状河三维训练图像。然后以井上解释的沉积微相作为建模硬数据、地震反演成果作为软数据,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方法建立了苏49-01区块河流相三维沉积微相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用多点地质统计学整合地质模式和地震数据建立的沉积微相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辫状河各沉积微相的空间展布,为苏里格气田有效砂体分布预测这一地质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手段,对苏里格气田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渤南油田义65块为开发了30多年的低渗透油藏,主力油层为沙河街组三段9砂组。在开发后期,利用岩心、地质和丰富的测井、开发资料,对沉积特征及沉积微相的展布进行再认识,确认其为浊积扇沉积,按沉积特征可进一步划分出内扇、中扇和外扇3个亚相及若干微相。并对各亚相、微相特征进行了描述,分小层绘制了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中扇亚相是义65块浊积扇体的主体部分,根据沉积特征可细分为辫状水道微相、辫状水道间微相、辫状水道侧缘微相、朵状体微相。中扇辫状水道微相和朵状体微相储层最为发育。平面上,各小层以辫状水道为中心,向外依次发育水道间、辫状水道侧缘和扇缘沉积微相,在部分辫状水道末端发育朵状体,水道展布方向为南-北向或东南-西北向。  相似文献   

10.
地层体属性切片技术在准中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中、上构造层总体表现为由南向北抬升的单斜,主要目的层侏罗系三工河组二段构造圈闭相对不发育,勘探对象以隐蔽圈闭为主,这对沉积环境解释和沉积微相分析提出了较高要求。常规的层间属性分析方法受地震解释层位和时窗影响较大,无法满足沉积微相刻画和薄储层描述的要求。提出了利用地层体切片技术对相对客观且相对隐蔽的属性体在地层体内内插若干个小层并沿层提取属性切片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一系列属性切片的分析,进一步提高了薄层砂体识别和沉积微相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11.
磨溪气田嘉二段气藏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气藏,受沉积微相和早期成岩作用的双重控制,其储层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要科学布署井位并制定合理的气藏开发方案,就必须弄清储层物性和地层水在三维空间的分布状态。通过储层特征研究,认为沉积微相是磨溪气田嘉二段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相控建模是依据沉积相在时、空域的展布特征对沉积储层随机建模进行约束,所建模型能够真实地反映地下地质体的空间展布特征。因此,利用单井各储层段沉积相分析成果并结合三维地震构造解释成果,建立了各储层段的三维沉积微相模型,又进一步结合单井储层参数解释成果,在相控的前提下采用序贯高斯随机模拟方法,建立了各储层段三维属性模型。实钻资料表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气藏开发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对类似地区相控建模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储层特征变化规律研究--红柳油田垦东6断块沙二-沙三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岩心分析化验资料为基础,结合精细测井解释成果,对垦东6断块沙二-沙三中发育的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等3种碎屑岩储层特征进行研究,通过对不同沉积相、沉积微相的储层物质成分、储层微观结构进行综合分析,分类评价储层,总结出了相同物源不同相类型的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为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松辽盆地长岭凹陷腰英台油田腰西区块大量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研究,结合地震精细解释,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划分了青山口组沉积相类型,建立了沉积亚相、微相,进而对青一Ⅱ、青二Ⅳ层的15个砂体,单层厚度2~4m的小层进行了精细刻画,形成了各个砂体的沉积微相展布特征。青一段和青二Ⅳ段储层沉积微相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少量河口坝;各小层河道交错叠置,但河道宽仅200~300m。小层沉积微相研究对油田开发井网部署及提高储量动用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留地区文79断块沙二段下亚段沉积微相与含油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文留地区文79断块区沙二段下亚段的岩性特征和地球化学等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沙二段下亚段为浅水三角洲环境。在此基础上,识别出了水下分流河道、分支河口坝、支流间湾和远砂坝等微相类型;分析了各旋回沉积微相的分布,并对沉积微相与含油性关系进行了探讨,为该块的进一步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以辽河油田龙10块沙三段下亚段为例,结合开发中后期密井网条件下对宽度、厚度和体积分数等各沉积微相参数的认识,利用波阻抗与沉积微相之间的概率关系,应用序贯指示同位协同模拟算法,建立了储层沉积微相模型。实践结果证实,该方法能够对相变较快的陆相储层井间沉积微相的不确定性进行表征,提高模型预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6.
河流-三角洲储层沉积微相的模糊识别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针对河流一三角洲储层沉积微相划分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加权模糊推理神经网络的判别方法。该模型可同时处理油田沉积微相研究中的定性专家经验和反映油层沉积微相变化的定量数据。根据取心井分析资料和专家解释结果确定区块沉积微相类型,建立标准模式库,判别待识别小层的沉积微相类型。同时可较好解决过渡性沉积微相在识别中存在的多解性问题。通过对大庆油田萨北开发区23口井的实际资料处理,其符合率达到84.1%。  相似文献   

17.
以绥中36-1油田I期为例,首先,利用以精细地质建模为目的的地震、测井和地质一体化综合研究与建模方法,合理划分模拟单元;依据单井微相的解释成果,结合三角洲前缘亚相各沉积微相平面的组合关系,编制各沉积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图,作为三维沉积微相模拟的趋势约束条件;建立沉积微相三维模型。其次,依据相控建模思路及各微相物性参数的分布特征,采用相控方法建立三维孔隙度模型。最后,采用相控加孔隙度协模拟的方法建立渗透率三维模型。老井及新钻调整井的生产动态资料表明,以地质模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生产动态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