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测定了在4℃和35℃条件下柠檬黄素在3种浓度的小麦﹑小米淀粉凝胶内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与小麦淀粉凝胶相比,柠檬黄在小米淀粉凝胶内的扩散较慢。扩散系数随着凝胶浓度的减小而增大,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与改变浓度相比,降低温度更能有效地降低柠檬黄在淀粉凝胶内的扩散速度。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蛋清蛋白对豌豆淀粉凝胶化及凝胶特性的影响。分别以0%、3%、6%、9%和12%的蛋清蛋白替代豌豆淀粉,研究蛋清蛋白对豌豆淀粉糊化特性、热特性、静态流变、动态流变、凝胶质构及水分子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蛋清蛋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影响豌豆淀粉的糊化特性,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回生值均随蛋清蛋白添加量增加而降低,而糊化温度则升高。蛋清蛋白对豌豆淀粉凝胶化温度影响不显著,但降低了淀粉的凝胶化焓值。添加不同量蛋清蛋白的豌豆淀粉糊均表现为假塑性流体特征,Herchel-Bulkley模型能够很好地拟合其静态流变行为,稠度指数和屈服应力均随蛋清蛋白添加量增加而降低。添加蛋清蛋白降低了豌豆淀粉糊体系的黏弹性及凝胶的硬度、强度和可塑性。蛋清蛋白对豌豆淀粉凝胶中自由水含量影响不显著,但使结合水含量增加而不可流动束缚水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3.
采用木薯淀粉接枝丙烯酰胺,以淀粉为骨架,接枝上丙烯酰胺支链,以期形成具有敏感性的空间网状大分子结构水凝胶。以木薯淀粉为原料,丙烯酰胺为单体,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硫酸铵为引发剂,制备具有高溶胀性能的木薯淀粉基水凝胶,研究了水凝胶对温度pH的敏感特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X-射线衍射仪(XRD)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木薯淀粉用量为1 g,丙烯酰胺用量为5 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0.06 g,过硫酸铵0.03 g时,制得的木薯淀粉水凝胶吸水倍率较高。表征结果证明已成功制备木薯淀粉水凝胶。水凝胶溶胀平衡比会随着温度以及pH的改变而改变,溶胀比在35 ℃时达到最大,在pH为12.24碱性条件下溶胀性达到最高,表明制备的水凝胶具有温度与pH双敏感性。该水凝胶良好的溶胀性能可以使其用于重金属离子吸附、生物医药等领域,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laser confocal micro-Raman,LCM-Raman)、X-射线衍射技术(X-ray diffraction,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等手段,研究不同摩尔比的水/离子液体(ionic liquid,IL)混合液对玉米淀粉结构和性质的影响,揭示玉米淀粉在水:离子液体混合溶液中的相转变机制。结果表明,随着IL浓度的增加,淀粉的凝胶化转变为从单个吸热峰、到先有小的放热峰后紧接着吸热峰、再到单个放热峰的过渡趋势。在DSC相转变的起始温度下,淀粉多尺度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破坏。加热温度在凝胶化相转变的峰值温度时,淀粉结构都有显著破坏。加热温度在DSC终止温度时未观察到淀粉的残余有序结构,表明淀粉完全发生凝胶化,综上表明加热温度在淀粉多尺度结构变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不同比例(100:0、75:25、50:50、25:70及0:100)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混合物的糊化及凝胶特性。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3.07 Pa?s)、最终黏度(2.99 Pa?s)、稠度系数(11.31)及流体行为指数(0.39)均显著低于马铃薯淀粉(分别7.04 Pa?s、3.98 Pa?s、33.18和0.62),而糊化温度(76.18℃)显著高于马铃薯淀粉(71.05 ℃),混合物的相应值均介于2种纯淀粉之间,但并不呈线性关系,凝胶的破断力和水分子状态等参数也呈类似特征,表明2种淀粉在搅拌下加热糊化时发生了相互作用。静置状态下加热测得的凝胶化焓值呈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稻谷储藏温度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用人工气候箱将早籼稻谷在5、15、25、35℃条件下储藏12个月。分析测定了不同温度储藏稻米淀粉的提取率、色泽、溶解度、润涨力、糊化特性及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相对于新收获稻米,经35℃储藏稻米提取的淀粉色泽微黄,淀粉提取率降低了19.65%;5℃储藏稻米淀粉在90℃时的膨润力最大,经储藏处理稻米淀粉在80℃和90℃的溶解度均高于新收获稻米;稻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和淀粉凝胶的硬度随储藏温度升高而增加,淀粉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及淀粉凝胶的黏聚性随储藏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以壳聚糖为原料,以甲醛作为交联剂,在醋酸溶液中合成壳聚糖水凝胶.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制备壳聚糖水凝胶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壳聚糖量为1g,甲醛体积为0.2mL,凝胶化温度为50℃时,制备得到的水凝胶溶胀度最大.选用罗丹明B为荧光探针对水凝胶的形成过程进行动态监测,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研究水凝胶聚合反应过程混合溶液极性的变化,对水凝胶的相转变过程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稻谷储藏温度对稻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用人工气候箱将早籼稻谷在5、15、25、35 C条件下储藏12个月.分析测定了不同温度储藏稻米淀粉的提取率、色泽、溶解度、润涨力、糊化特性及淀粉凝胶的质构特性.结果表明,相对于新收获稻米,经35℃储藏稻米提取的淀粉色泽微黄,淀粉提取率降低了19.65%;5℃储藏稻米淀粉在90℃时的膨润力最大,经储藏处理稻米淀粉在80℃和90℃的溶解度均高于新收获稻米;稻米淀粉的糊化温度和淀粉凝胶的硬度随储藏温度升高而增加,淀粉的峰值黏度和最终黏度及淀粉凝胶的黏聚性随储藏温度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沙蒿籽胶的提取工艺,并研究沙蒿籽胶对马铃薯淀粉凝胶特性的影响,采用超声波辅助水提法提取沙蒿籽胶,利用正交试验得出其最优条件,将其得到的沙蒿籽胶添加至马铃薯淀粉凝胶中,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扫描电镜等研究其对淀粉糊各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比为1:40,温度50 ℃,时间1.5 h,沙蒿籽胶得率最高,达20.7%;添加沙蒿籽胶后马铃薯淀粉凝胶的糊化起始温度和糊化终止温度升高,焓值ΔH增大;微观结构观察表明,添加较低水平(0.1%~0.5%)沙蒿胶量的淀粉糊网络结构越来越致密,孔洞分布均一,空隙较小;同时观察淀粉糊的质构特征发现硬度、弹性等均增大;动态流变实验表明,在较低水平(0.1%~0.5%)沙蒿籽胶添加量下,G'、G'值明显升高,马铃薯淀粉糊的粘弹性提高,tanδ值明显降低,随后在较高水平(1.0%)沙蒿籽胶添加量下,G'、G'值明显下降;静态流变实验表明,添加沙蒿籽胶处理的马铃薯淀粉均为假塑性流体,并且淀粉糊稠度系数K增大,流体指数n减小,沙蒿籽胶添加量为0.3%的马铃薯淀粉糊,触变环面积减少,体系的剪切稳定性提高。因此,添加较低水平(0.1%~0.5%)沙蒿籽胶能够增强马铃薯淀粉凝胶质构性能,过高添加量(1.0%)反而对其凝胶质构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淀粉对肌纤维蛋白凝胶强度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马铃薯、木薯、玉米和大米淀粉分别添加到肌原纤维蛋白溶液中,在不同温度下加热形成凝胶,利用质构仪和显微镜研究了不同淀粉对于肌纤维蛋白-淀粉复合凝胶的充填效应以及与加工温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蛋白-淀粉复合物(含有2%的蛋白质,0%~3%淀粉)在分别加热至60、70、80℃时形成的复合凝胶强度大多随淀粉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马铃薯木薯玉米大米淀粉,其中马铃薯和木薯淀粉在三种温度下均对复合凝胶强度有正面效应,玉米淀粉在60、70℃时既无正面也无反面效应,而大米淀粉在60、70℃时对复合凝胶有破坏效应。显微镜观察进一步证实了淀粉对于肌纤维蛋白-淀粉复合凝胶的充填效应与凝胶成胶时的淀粉糊化温度和颗粒大小具有相关性,淀粉颗粒越大,形成凝胶时的温度越接近或超过淀粉的糊化温度,淀粉对凝胶的支撑效应越好,所形成的复合凝胶的强度越大。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西式乳化肉制品中淀粉对凝胶机制的影响以及淀粉的利用和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燕麦淀粉理化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燕麦淀粉的理化性质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燕麦淀粉的结构特性,粒径大小,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其糊化温度,AR1000型动态流变仪分析其凝胶速度、凝胶强度和耐热性,结果表明:燕麦淀粉的颗粒平均粒径1~5μm,分布不均匀,呈椭圆形和棱角形;燕麦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28.4%;30℃的膨润力1.35,溶解度为1.2%,70℃时膨润力和溶解度分别增加到4.43%和4.56%;燕麦淀粉糊化起始温度T053.60℃,顶点温度Tp62.00℃,终止温度Tc69.00℃,热焓ΔH6.115J/g.燕麦淀粉糊的凝胶速度为375 Pa/min,凝胶的强度为7500Pa,耐热性为1500Pa.  相似文献   

12.
研究黄原胶、复合磷酸盐、魔芋粉及复合稳定剂对豌豆淀粉糊化、热及凝胶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原胶和魔芋粉显著增加了豌豆淀粉的峰值黏度、最终黏度等黏度参数,复合磷酸盐和复合稳定剂对豌豆淀粉这些特性表现出相反的作用。黄原胶和魔芋粉对凝胶化温度没有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豌豆淀粉凝胶化焓值,复合磷酸盐和复合稳定剂升高了豌豆淀粉凝胶化温度及凝胶化焓值。四种改良剂均降低了豌豆淀粉凝胶的强度和可塑性。黄原胶和魔芋粉对豌豆淀粉凝胶中水分流动性没有影响,而复合磷酸盐和复合稳定剂显著增加了豌豆淀粉凝胶中结合水和半结合水的比例。不同改良剂对豌豆淀粉凝胶的微观结构均有显著影响,其中魔芋粉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3.
探讨擂溃及凝胶化条件对斑点叉尾鮰鱼丸弹性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优选了擂溃各阶段的时间,同时测定了加盐量与鱼丸弹性的关系;采用单因素实验优选了凝胶温度和凝胶时间.结果表明:空擂8min、盐擂8 min、混合擂溃5min及加盐量2.0~2.3%的擂溃条件最为合理;然后于0~5℃凝胶化35 min,所加工的鱼丸弹性最好.  相似文献   

14.
对木薯醋酸酯淀粉、磷酸酯淀粉和氧化淀粉的糊化性质、流变特性和凝胶强度等凝胶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醋酸酯淀粉和磷酸酯淀粉的糊化温度与原淀粉相当,氧化淀粉的糊化温度降低.醋酸酯淀粉和磷酸酯淀粉糊具有剪切稀化特性,属假塑性流体,氧化淀粉糊呈牛顿流体的特征.3种变性淀粉糊的表观粘度受浓度、温度和pH值的影响,与木薯原淀粉相比,变性淀粉糊具有较好的耐热和耐酸碱稳定性.而凝胶强度因变性基团的不同,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5.
熊柳  孙高飞  隋宁  孙庆杰  胡玉忠 《食品科学》2009,30(13):113-116
以花生蛋白粉、卡拉胶、玉米淀粉为原料,考察不同混合比例、混合物浓度、加热温度、加热时间、溶液pH 值对花生蛋白粉凝胶形成的影响,采用物性测试仪对不同条件下所制备凝胶的质构特性--硬度和弹性进行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得出改善花生蛋白粉凝胶性最适宜的条件为:花生蛋白粉与卡拉胶和玉米淀粉比例为8.00.0.23:1.77,复配物质量分数为18%,加热温度为90℃、加热时间为30min、pH6.75。测定了产品的耐热性、贮藏性,实验结果表明,花生蛋白粉复配卡拉胶、玉米淀粉所制备的凝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温度敏感型眼用即形凝胶产品的性能.方法 测量试验品及不同泪液配合比样品的动力黏度、试验品的相变温度及热可逆性,评价其流变学特性以及与温度的关系.结果 试验品的动力黏度在30℃以上时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37℃左右达到定值.随着人工泪液配合比增高,样品凝胶化温度逐步升高,温度升至30℃以上时试验品具有显著的成凝胶性能;成凝胶后温度降至25℃以下即可恢复原来的液体状态,缩小了相变范围,有利于产品使用和贮存.结论 试验品的流变学特性、凝胶化温度、相变温度、热可逆性等特性均较好,具有温度敏感型即形凝胶剂型的典型特点,优于国外专利产品.  相似文献   

17.
以葡萄糖酸内酯(GDL)为酸化剂,研究温度和时间等凝胶化条件对酸诱导鱼糜凝胶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凝胶化温度从30℃升高到50℃,酸化速率升高,凝胶pH达到稳定所需要的时间缩短,GDL诱导鱼糜凝胶的凝胶强度逐渐下降,失水率逐渐上升。化学作用力结果表明GDL诱导鱼糜凝胶网络结构主要是通过疏水相互作用维持,且与凝胶强度趋势相一致。总巯基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升高,说明二硫键含量逐渐降低。SDS-PAGE结果显示GDL诱导鱼糜凝胶MHC条带强度受温度影响较小。当凝胶化条件为30℃、3.5h时,可通过电镜扫描观察到一个致密均匀的网络结构。说明合适的凝胶化温度和时间可以显著提高鱼糜凝胶的质构特性,促使鱼糜形成一个致密均匀的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温度敏感型眼用即形凝胶产品的性能。方法测量试验品及不同泪液配合比样品的动力黏度、试验品的相变温度及热可逆性,评价其流变学特性以及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试验品的动力黏度在30℃以上时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37℃左右达到定值。随着人工泪液配合比增高,样品凝胶化温度逐步升高,温度升至30℃以上时试验品具有显著的成凝胶性能;成凝胶后温度降至25℃以下即可恢复原来的液体状态,缩小了相变范围,有利于产品使用和贮存。结论试验品的流变学特性、凝胶化温度、相变温度、热可逆性等特性均较好,具有温度敏感型即形凝胶剂型的典型特点,优于国外专利产品。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长链菊粉凝胶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实验分别从菊粉含量、加热温度、搅拌速度和时间等方面对凝胶指数、持水性和质构特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随温度的升高,长链菊粉形成凝胶所需的最低质量分数从13%(50℃)增加到28%(90℃),高温(60~80℃)有利于获得硬度大的凝胶,但在90℃时凝胶硬度明显下降;增加搅拌速度和延长搅拌时间有利于凝胶的形成且所制得的凝胶硬度大而质地细腻。菊粉含量对凝胶硬度影响明显,与菊粉含量高(25%~35%)时相比,在菊粉低含量(15%~25%)时凝胶硬度随菊粉含量增加而增大的程度更显著。总的来看,随菊粉含量和储藏时间的增加,凝胶的硬度、稠度、黏度指数、黏附性和持水性均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热处理方式和贮藏温度下荸荠粉和荸荠淀粉凝胶质地、颜色及抗性淀粉含量变化,探讨加工方法与贮藏温度对淀粉凝胶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波和高压加热对淀粉质地影响与95℃糊化和蒸制处理明显不同,表现为硬度和内聚性的显著差异;4种加工方法对凝胶色度影响不大,而低温贮藏会使凝胶变白;4种加工方法得到的抗性淀粉含量不同,其中高压和微波处理的抗性淀粉含量显著高于蒸制、95℃糊化。低温贮藏显著提高抗性淀粉的含量,抗性淀粉含量依次为冻藏冷藏室温贮藏,且随冻藏时间的增加,抗性淀粉含量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