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8 毫秒
1.
用热采的方法开采高升油田的稠油,存在着井深、油层压力高两大技术难点。本文首先介绍了高升油田热采试验区蒸气吞吐的试验情况及增产效果。然后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认识,作为对高升油田热采试验与开采工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采用储层天然岩心动态模拟法全面研究WZ油田稠油热采中水、油、岩的变化特征,为现场热采先导试验提供基础资料。研究表明:用注蒸汽或蒸汽吞吐热采方法开采WZ油田稠油油藏。将对储层造成较大伤害,现场施工中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3.
辽河油田开采的稠油油田有高升油田、曙一区及欢17块,日产原油1918吨.7英寸套管的蒸汽吞吐工艺已初步配套,井筒隔热管柱、高温封隔器和热采井口装置基本达到工艺技术要求,可以配套生产;现已能较好地完成1600米井深、高压、低干度和1000米井深、较高干度的吞吐工作.稠油井经蒸汽吞吐后产量普遍增加(初期日产一般都在20  相似文献   

4.
针对区块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室内研究与现场试验摸索,形成了适合高升油田稠油难采区块的超临界注汽及配套工艺技术,通过在高3624块、高21块等区块的推广应用,实现了区块边部油井的正常蒸汽吞吐开发,有效的恢复了因注汽困难而停产的油井,为实现高升油田难动用储量有效动用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渤海油田稠油热采经过十多年的摸索,在关键技术攻关和关键设备建造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海上稠油热采的成功之路。本次研究涉及渤海油田稠油热采7个油田,一共实施了67口井蒸汽吞吐和1个蒸汽驱试验井组,通过97井次注热参数统计和开发生产动态分析,发现仅有6井次蒸汽吞吐过程顺利,暴露出了在注热、热采、地质油藏研究等12个方面的问题,在蒸汽吞吐过程中共有167井次事件严重影响了生产;并指出了油井增注、油层压水、防治气窜、油藏增能等注热前预处理的相应技术对策,希望引起高度重视,能够更好地高效开发海上稠油。  相似文献   

6.
吴云桐 《钻采工艺》2004,27(3):102-104
根据稠油热采的机理,针对稠油注蒸汽开发工艺技术的先进性、特殊性和生产运行管理环节的复杂性,提出了分类动态管理技术研究在乐安稠油热采开发中应用的课题。通过这一方法的研究,确定研究对象、条件与基本内容,取得了研究的初步成果。这一成果在乐安油田稠油热采开发管理中的应用,取得了较满意的实际效果,掌握了规模热采开发油田的生产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找到了该油田稠油热采井管理和措施运行的开发管理规律,进而指导今后的开发与管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稠油热采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稠油热采技术进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过去5年中,中国的稠油热采技术是到了新的发展,蒸汽吞吐开采仍然是稠油开采的主要技术,不同类型的稠油及特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开采规模进一步扩大,注蒸汽的工艺技术又有新发展,自1993年热采原油产量超过1000万t后,到1997年稳定在1100万t,全国投入注蒸汽开发的稠油储量超过8亿t,油井总数超过9000口,西部浅层稠油油田已部分转入工业性蒸汽驱开采,东部深层油  相似文献   

8.
渤海油田稠油资源丰富,多元热流体吞吐与蒸汽吞吐等热采技术试验效果较好,但需采用注采两趟管柱予以实现,导致热采开发成本较高。鉴于此,通过举升工艺优选、管柱设计、井下关键工具设计、专用井口装置设计及地面配套工艺优选等研究,形成了海上油田稠油热采井注采一体化工艺技术,实现了海上油田稠油注采一体化领域从0到1的突破。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技术所用工具耐温性好,工作筒与机械式安全阀配合良好,打开灵活;工作筒下入顺利,内泵筒插入密封耐压20 MPa,符合技术要求。一体化工艺技术实施的总费用相比目前工艺降低幅度达60%,有助于实现海上稠油油田的规模化热采开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
针对水平井注蒸汽热力开采工艺中存在的热采测试问题,结合稠油热采井下恶劣的环境条件,研究了光纤光栅测温测压的制造工艺和封装技术。根据水平井注汽生产工艺,研究了现场测试工艺和施工方法,解决了稠油注蒸汽热力开采水平井的热动态连续监测问题。经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验证,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并已在辽河油田、吉林油田、胜利油田稠油注蒸汽热力开采工艺中应用。该研究使稠油热采高温高压测试工艺进入了一个新的技术领域,为认识油藏和了解井下水平段蒸汽辅助重力泄油效果提供了监测方法和工艺技术,为油藏精细描述和制订合理的稠油热力开发开采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河南稠油油田油藏具有浅、薄、稠、散、小的特点,目前热采老区普遍进入多轮次高周期蒸汽吞吐阶段,注蒸汽热采效果愈来愈差,地下仍滞留相当量的剩余油难以动用,而部分稠油和超稠油采用常规热采难以动用,资源利用率低,稠油后备资源又匮乏,急需研发提高采收率的新技术,为此提出火烧油层在河南浅层稠油油田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结合河南油田稠油...  相似文献   

11.
单家寺油田热采井高含水期防砂工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家寺油田热采井高含水期防砂周期短,一次成功率低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注汽强度过大,射孔质量不完善,碱性蒸汽对地层的溶蚀作用等是产生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热采井后期防砂综合;合理的意见,即适当避射井段,采用射孔新工艺、新方法;优化注汽参数,降低注汽强度;机械防砂与化学防砂相结合;粉末冶金滤砂器、金属棉防砂器与砾石充填相结合;砾石防砂前要进行预充填。由此达到了提高防砂成功率及提高稠油最终采收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稠油热采井下动态监测技术能够提供热采井的温度、压力、干度、吸汽剖面、产出剖面等动态参数,分析各油层的吸汽状况。判断注汽效果,为稠油油藏的有效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文章通过对热采井动态参数测量技术及方法和现场应用效果进行分析阐述,提出了稠油热采动态监测技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稠油热采工程中,由于常规注汽锅炉产生的蒸汽干度低,注到井底的蒸汽干度通常不到50%,影响了开采效果,为此需要采用新的高干度过热注汽锅炉。文章结合新疆油田稠油热采注汽开发的基本情况,介绍了新研制的高干度过热注汽锅炉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现场运行情况及相关技术数据的测试情况等。  相似文献   

14.
砂砾岩稠油油藏蒸汽驱先导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方法结合矿场实验,应用油藏工程方法及数值模拟技术,研究砂砾岩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蒸汽驱的开采规律及其效果。目的改善稠油油藏的热采效果,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结果砂砾岩稠油油藏按照优选的注采参数实施蒸汽驱,除遵循一般的蒸汽驱开采规律外,还表现为:蒸汽驱受效过程较温和,反映在采油井上,蒸汽驱有效期长,蒸汽突破晚;转驱后,初期对采油井适时吞吐引效,中期开展蒸汽泡沫调剖,后期关汽窜采油井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对改善汽驱效果均是有效的。结论适时转蒸汽驱预计可比一直吞吐到底提高采收率10%左右,经济上可行;选择合理的转驱时机、井网井距和注采参数是提高汽驱效果的关键;采取一系列的调整措施是改善汽驱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利用高压釜模拟热采条件下石英颗粒的变化情况,研究单井吞吐过程中水岩反应对稠油储层的影响。结果表明,石英在强碱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温度及pH值呈指数规律变化。这对于正确了解稠油储层在热采过程中的孔隙结构变化、次生孔隙的产生、岩石骨架的破坏,低温冷凝前缘硅化的形成.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稠油热采井氮气泡沫调剖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河南稠油热采井的汽窜问题,开展了氮气泡沫调剖技术体系的室内实验及参数优化研究,通过发泡剂的静态性能评价和单双管连续驱替实验,确定了最佳发泡剂质量分数和最佳气液比,优选发泡剂质量分数为0.5%,推导出最佳气液比在地面条件下注氮气量与蒸汽量之比约为40:1左右,单井汽窜的泡沫调剖段塞注入量为0.1 PV左右。2007年,经过现场7口井的氮气泡沫调剖试验,措施有效率85.7%,取得了较好的增油效果,措施后平均单井注汽压力与措施前相比上升0.6 MPa,有效封堵了热采井的汽窜通道。  相似文献   

17.
针对蒸汽驱和蒸汽辅助重力泄油(SAGD),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了轻质组分挥发对注蒸汽热采稠油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在蒸汽注采过程中,蒸汽腔内挥发出来的轻质组分向锋面聚集,从而提高了锋面附近的油相流动性,重力作用使得轻质组分更易聚集在蒸汽腔上半部的锋面附近;轻质组分挥发作用对蒸汽驱影响较大,而对SAGD影响较小;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轻质组分挥发对采油效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当对轻质组分分子量较大且含量较低的稠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时,可以简化为三相二组分模型而不考虑轻质组分的挥发。  相似文献   

18.
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孔隙度大 ,胶结疏松 ,粘土矿物含量偏高。热采过程中 ,在微粒运移等多种机理的共同作用下容易产生地层伤害 ,造成地层渗透率下降 ,严重影响正常生产。该文以胜利油田的孤东九区、垦东 5 2 1、新滩油田为例 ,从地层伤害机理出发 ,在大量室内试验的基础上 ,研究了注入速度、注入气碱度、温度、浸泡周期及蒸汽凝析液等因素对疏松砂岩油藏造成的地层伤害。针对造成疏松砂岩油藏地层伤害的主要因素 ,提出了防膨及控制注入汽pH值等保护措施 ,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胜利油田稠油热采工艺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重点介绍了胜利油田水驱普通稠油油藏、热采普通稠油油藏、高含水特稠油油藏以及超稠油油藏的开发现状及面临的主要矛盾。根据胜利油田稠油油藏的特点、开发现状及国内外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完善配套蒸汽驱、高温堵调、化学辅助热采和火烧驱油等技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Steam injection into heavy oils has been well characterized over the last 40 years, and while steam has been injected into light oils almost as long, the mechanisms and effectiveness of this process are much less understood. When this lack of understanding is coupled with the complexities of flow in low permeability fractured reservoirs, even less is known. This study examines thermal recovery in low permeability, fractured reservoirs using thermal compositional simulation. A diatomaceous reservoir provided input for the rock model. The oil phase is represented by three pseudo-components that characterize a relatively light crude oil. Both the areal and vertical recovery efficiencies are improved for steam injection compared to water injection. The incremental recovery depend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permeability and is greatest for homogeneous distributions. In regard to recovery mechanisms, thermal expansion of the hydrocarbon fluids accounts for over half of the incremental recovery early in the steam drive; after roughly 0.4 pore volume of steam injection (cold water basis), the incremental recovery is split equally among thermal expansion, vaporization, and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Late time behavior is dominated by vaporization as the distillate bank breaks through to the producer. As a consequence of steam injection three separate fluid banks form: a cold water bank, a combined hot water and distillate bank, and the steam front. Hence, displacement mechanisms are substantially different from the heavy-oil situation where oil viscosity reduction and, frequently, gravity drainage are dominant. Although the study uses a diatomite rock and fluid model, this work clearly extends to include all low permeability fractured reservoirs that have low primary and waterflood recoveries. For such reservoirs, significant additional recovery is obtained by implementing a steam dr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