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渭河入黄水量平均为44.78亿m^3,与90年代以前平均水平86.56亿m^3相比减少了41.78亿m^3(减少48%).从降水量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研究了渭河90年代入黄水量减少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因降雨量偏少占49%,因国民经济耗水量不断增加占21%,因水土流失治理减水占4%,因流域非用水消耗水量增加、雨水利用、连续干旱和气温不断升高引起蒸发量增加等因素影响占26%.  相似文献   

2.
渭河上游径流量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渭河北道水文站近50 a的实测月径流量资料为基础,从径流量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集中性和变化幅度等方面分析了渭河上游径流量年内分配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渭河上游径流量的年内分配特征在20世纪60—80年代较为接近,而20世纪90年代则与1956—1959年、2000—2005年较为接近,20世纪80—90年代集中期提前,90年代径流相对变化幅度较大;②在未来一段时期里,渭河上游径流量的年内分配呈现出不均匀性更高、径流量更集中、集中期滞后以及变化幅度更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河流生态环境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河流实测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选取汉江上游汉中段武侯镇站、汉中站、洋县站典型水文站,采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和小波函数分析汉江上游汉中段长系列实测年径流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汉江上游汉中段实测径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上下游站实测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相似,下游站较上游站的减少趋势明显;3个水文站近50年年平均实测径流序列突变发生在1991年,且呈现出约7 a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黄河唐乃亥以上地区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康玲玲  余辉  王金花  邢菊  王云璋 《水力发电》2005,31(7):22-24,31
根据黄河上游唐乃亥以上气候资料,统计分析了近50年气候变化特点,并以其与唐乃亥站径流关系为依据,建立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唐乃亥站径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近50年降水呈递减趋势,气温表现为显著升高特点;②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左右,而比前期升温达0.7℃~0.8℃;(3)近期降水量不仅较常年偏少,且比前期显著减少,尤其玛曲一带减少幅度达15.8%,并在时间上以6-9月最甚;④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然年径流量与前期相比,减少了43.7亿m^3,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减幅达20.2%。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地区当地水资源总量为5.34亿m^3,人均占有量为316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1.7%,为全省人均占有量的68.1%。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91.47m^3,仅为全国亩均水资源量的10.87%,为全省亩均水资源量的60.40%。该地区每年90%以上的用水要依靠黄河供给,而黄河来水量逐年减少,且经常出现断流。从1973~1997年实测的利津站的径流资料统计分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52.9亿m^3,其中7~10月份径流量为173.0亿m^3,占全年总量的68.4%;11~2月份为57.6亿m^3,占全年总量的22.8%;  相似文献   

6.
黄河河源区水沙特性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源区控制站唐乃亥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200亿m^3,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580亿m^3的35.2%,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91.0%。唐乃亥以上不仅是黄河河源区,也是黄河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一。利用黄河源区干流主要测站(黄河沿、吉迈、玛曲、唐乃亥站)建站至2002年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初步分析了唐乃亥站水沙特性及来源。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地表水可利用量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断面径流量减去河道内生态需水量与河道外难控制利用弃水量并扣除二者间重复量的算法,利用黄河唐乃亥、花园口、利津等7个水文站断面实测和统计数据,分析计算多年平均黄河花园口、利津断面地表水可利用量分别为292.88亿~317.56亿m^3/a和258.88亿~361.24亿m^3/a。  相似文献   

8.
苏茂林 《人民黄河》2002,24(1):18-19
2001年黄河花园口站实测径流量约165亿m^3,仅为多年均值的1/3,为有实测资料以来第二个少水年份。其中汛期径流量为44.7亿m^3,为有实测资料以来同期最小值。7月份,黄河中游河段头道拐、吴堡、龙门、潼关等站相继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小流量。面对严峻的调水形势,黄河水利委员会充分发挥流域机构的水行政管理职能,防汛、防断流两手抓,通过刘家峡、万家寨、小浪底和东平湖等水库的科学调度,不仅保证了沿黄省(区)城乡人民生活用水和农作物关键期用水,而且特大干旱之年还实现了黄河不断流的目标,使河口地区生态环境初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利用各河段实测径流量和灌区引水资料,分别建立各河段下断面径流量与区间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式,分析了关中灌区引水对渭河干支流径流量及入黄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区引水对渭河干支流径流量及其入黄水量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灌区引用水造成的渭河干支流径流减少量与引水量的比值为0.76~1.00,整个关中灌区的减引比为0.90;林家村—咸阳区间年引用水量每增大1亿m3,咸阳断面径流量将减小约0.9亿m3;咸阳—华县区间泾惠渠和交口抽渭灌区年引用水量每增大1亿m3,华县断面径流量将减小约0.8亿m3。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31.7mm。地表水资源量120.2亿m^3、地下水资源量122.6亿m^3.水资源总量204.7亿m^3(河北省第二次评价成果)。1997年以来河北省出现了连续偏枯水年,降水量和径流量明显减少.可供水量不足,造成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1.
80年来青海境内黄河干流水沙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唐乃亥站实测年径流量1.997×1010m3,占黄河流域年径流量5.80×1010m3的34.4%,占青海境内黄河干流年径流量的90.6%。唐乃亥以上是黄河流域水量的主要供给地和水源涵养区之一。自1919~1998年经统计分析唐乃亥站80年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年径流枯水年和偏枯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20年代和90年代,丰水年和偏丰水年出现最多的年份是40年代、60年代和80年代。境内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径流量的变化。90年代青海境内黄河干流水沙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年径流丰、平、枯的周期性变化和降水量减少引起的,是以自然因素为主的结果。境内年径流量的变化没有向减少趋势发展,水沙量的变化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2.
在收集到的甘肃省渭河流域及周边19处水文站径流资料基础上,先进行水量还原,然后进行资料合理性分析,根据不一致性将资料系列分为1960—2019年、1993—2019年两个系列,根据不同控制站的径流深分析计算,最后得出甘肃省渭河流域地表水资源空间分布特性。渭河北道站还原水量1.89亿m3,基本为全流域的还原水量。产水能力渭河南岸强于北岸,北岸北道以下强于北岸北道以上,源头稍微强于中游。甘肃省境内渭河流域自产水资源量17.33亿m~3,径流深在66.9mm。  相似文献   

13.
长江水沙变化对河口水下沙洲发育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50~2000年大通站实测水文资料和长江口地形图,对比分析了长江来水和来沙量变化对长江口水下沙洲发育的影响.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长江上游来沙量呈减少趋势,特别是90年代来沙量相对于60年代减少了34.3%.而近50 a来,长江入海径流量基本不变,90年代还略有增加.长江来沙量减少而径流量基本不变,使得径流冲刷力相对增强,导致河口区水下沙洲冲刷、河槽容积增加.将目前各沙体-5 m线以上面积与沙体发育面积最大时期相比,白茆沙-5 m线以上面积减少了46.6%;"三沙"减少了20.0%;南北港的青草沙和瑞丰沙减少了49.3%;同时期,长江口各河段河槽横断面在0 m等深线以下的面积不断增加.另外,从水下沙洲由淤转冲的时间来分析,长历时的上游来沙量减少将导致河口地区的溯源冲刷,河口下游受影响最早,然后逐渐波及上游.  相似文献   

14.
近期黄河上游气候变化对龙羊峡入库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56年以来气候资料,统计分析了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上地区气温、降水分布规律及变化特点,并以各站气温、降水与唐乃亥站天然径流量关系为基础,建立天然径流量计算公式,计算分析了唐乃亥以上地区20世纪90年代(近期)以来气候变化对龙羊峡入库径流量的影响,以及唐乃亥站径流量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①近期唐乃亥以上各区年平均气温均较常年平均偏高0.5℃左右,而比前期升温达0.7~0.8℃;降水量不仅较多年均值偏少,更比前期显著减少,其中玛曲一带最大减幅达15.8%;②平均天然年径流量与前期相比,近期减少了43.7亿m3,表明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减幅达20.2%;③龙羊峡入库径流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要比气温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以渭河林家村站上游流域为研究区,统计其土地利用情况,并分析流域土地利用和其径流量的相关性。利用1961年~2015年的逐日流量资料,结合研究区7期遥感影像,分析了渭河上游流域多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使用年均流量和年连续最大7、30、90 d流量代表其径流量特征,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和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草地和水域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城乡工矿业居民用地呈增加趋势,未利用土地变化趋势不明显;研究区每年各流量变化不稳定,但其5 a滑动平均值(1963年~2013年)以先减小后增大为总体趋势,最低点在1995年附近。各流量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一定相关关系,且草地与流域径流量的相关性最强。  相似文献   

16.
宝鸡峡灌区灌溉引水对渭河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启才  李怀恩  吴喜军 《人民黄河》2012,34(12):106-108
宝鸡峡灌区农业灌溉引用渭河水已对渭河生态造成了显著影响。渭河年径流量存在年际差异大的特点,而宝鸡峡渠首引水则多年维持在5.30亿m3/a左右,从而造成枯水年渭河生态基流的缺失及生态系统的破坏。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径流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枯水年的枯水段(11月至翌年4月),引水后生态基流缺失量达1.42亿m3/a。通过改进宝鸡峡灌区灌溉方式和减少灌溉损失可以节水1.27亿m3/a,该水量能缓解宝鸡峡灌区引水对渭河径流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50-2010年实测资料,采用不同时间序列对比和回归分析方法,对黄河上游沙漠宽谷河段干流6大水文站水沙关系变化、出口控制站头道拐水文站水沙来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头道拐水文站径流主要来自兰州以上地区,泥沙主要来自兰州-头道拐区间支流。与基准期的1950-1968年相比,头道拐站1969-1986年和1987-2010年平均径流量分别减少10.1%和40.6%,年平均输沙量分别减少37.2%和75.4%。2宁蒙河段径流量减少主要发生在石嘴山-巴彦高勒河段,多年平均径流量减少52.2亿m3;输沙量减少主要发生在青铜峡-巴彦高勒河段,多年平均输沙量减少0.244亿t。宁蒙河段单位水量冲淤量随着头道拐水文站年平均来沙系数的增大有增大趋势,河道冲淤基本平衡的来沙系数约为0.0023kg·s/m6。影响头道拐水文站水沙来源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气候波动、龙羊峡和刘家峡水库调节、工农业用水、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等。  相似文献   

18.
基础 《中国水利》2007,(11):I0002-I0003
1959年以年,海河干流入海水量丰沛,多年平均径流为95.6亿m^3,历史上1937年最大为262亿m^3,1969年以后,由于上游地区用水量不断增加,海河干流各主要水系又另辟新河入海,致使经海河闸下泄的入海水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9.
黄河唐乃亥以上地区径流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分析了黄河唐乃亥以上地区2002年以前径流的区域分布、各区间径流量年际和年内分配变化情况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径流量减少的原因。分析指出,该地区多年径流量年际变化上游段大于下游段,近年来径流量减少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汉江上游径流变化趋势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作为调水工程水源区,研究汉江上游的径流变化趋势及特征具有重要意义。采用累积距平法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分析典型测站的长系列年径流量变化趋势,采用滑动t检验和有序聚类法分析年径流量突变情况。以汉江上游典型水文站武侯站、洋县站、汉中站和石泉站为例。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江上游径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减少趋势显著。各站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年代平均径流量存在高低交替的现象。突变分析表明4个水文站径流的突变年份均为1990年。汉江上游径流量减少主要受降水量的减少、社会经济用水的增加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