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详细介绍了文卫马油田实现稳产的经验和做法,主要说明了当油田处于储量接替不足、稳产基础薄弱、井况恶化严重的开发形势下,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大打滚动勘探进攻仗,积极引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才能实现油田开发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冷家油田开发公司经过17年的勘探开发,油井开采程度不断增加,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单井日产量逐年下降。所以,在无优质储量发现的条件下,如何提高油井单井产量是保证冷家油田稳产的重要前提。经过对冷家公司所属区块的地质特点的研究,深入分析影响单井产量的地质因素、开发因素和技术因素,对比不同区块、不同开发方式的开发效果,紧密结合近几年开发技术新进展,探索出能够提高单井产量的技术对策,对冷家油田持续稳产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桥口油田自1996年进入中高含水期以来,开展了油藏精细描述、稳产技术等多项技术研究,使油田连续8年保持高效开发,实现了产量稳中有升,含水稳定的开发目标。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老区周边不断有新发现,新增了探明储量,从而增加了动用地质储量,新增储量弥补老区产量的亏空,保持了储采平衡。  相似文献   

4.
马寨油田是采油三厂主要开发单元之一 ,含油面积 5 .6km2 ,石油地质储量 95 4× 1 0 4 t。该油田 1 989年投入开发 ,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 ,采出程度 2 3.33% ,综合含水 87.97%。近几年 ,我们通过不断深化油藏认识 ,加强滚动扩边 ,精细搞好老油田的稳产工作 ,做到“五个储量”不断增长 ,实现了老油田控水稳油 ,并在 2 0 0 2年被集团公司评为“九五高效开发油田”。1 实现油田高速高效开发的成功做法1 .1 加强马寨周边滚动扩边 ,不断寻找新的储量增长点马寨油田到 94年已进入产量递减阶段 ,后经几年的综合治理 ,仍难控制产量递减…  相似文献   

5.
南海某油田薄层主要为厚度小于3m的层状边水油藏,其主要特点是储层物性非均质程度高、储量丰度低、产能相对较低,但薄层整体储量较大,因此薄层开发是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向,是油田增产稳产的重要途径。本文对薄层油藏的开发难点,研究了薄层油田测井解释的新方法,引进Periscope薄层导向技术。利用这些技术,薄层油藏的开发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6.
“十三五”以来,国内部分老油田“三高”开发后期特征凸显,储量有效接替、增储稳产与特高含水储量效益开发矛盾突出,针对特高含水储量的效益开发难题,分析业内企业做法,提出在现行油公司模式下,立足既有的储量资源,打造新的市场化合作平台,放权让利,引入规模资金、先进适用管理、技术和人才等资源,精选适宜合作合同模式,最大化实现国内油气储量的产能转化和资源利用。建议适度放开国内油气工程作业和储量资源市场,配套评价、准入、分配与采购等制度,规范合作合同文本条款;同时,先行试点尾矿资源合作开发,探索推行特高含水区块储量的效益合作开发,确保油田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7.
马寨油田为一复杂断块油田,含油面积9.4km2,石油地质储量1222×104t。主要地质特征:一是断层多、断块小、构造极复杂;二是油层多、井段长、储量丰度高;三是储层物性较好,但层间非均质性严重,自96年以来,以加强监测资料的录取和综合分析研究为基础,结合其它资料,制订了适合油田特点的挖潜治理对策,实现了特高含水期持续6年含水稳定和产量稳定,达到复杂断块油田一类先进开发水平,开创了极复杂断块油田特高含水期增储稳产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在新增探明储量难度逐年加大、成本逐年增高和资源品质逐年变差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开发已探明低渗储量,增强油公司应对低品位储量挑战的能力,对油田持续稳产、效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油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以提高钻井成功率、提高平均单井产量和提高采收率为重点,在辽河油田包38块低渗砂岩油藏大力实施评价开发一体化,通过储量研究向勘探评价提前介入,方案编制向储量评价提前介入的一体化模式,实现储量向产量的快速转化,加快了外围低渗透油田的建产速度,有效的保证了低油价下低品位油藏的效益开发。  相似文献   

9.
《山东化工》2021,50(4)
石场子研究区进入中高含水开发阶段,因低产、高含水等原因已累计关井130余口,部分井组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差,水驱储量动用程度低;部分井注水突进问题明显,影响水驱储量控制程度低,油藏整体表现为油井自然递减增大、含水上升率抬升的趋势,水驱状况不清楚,严重困扰了后期的油田稳产综合治理。本文以延长组长8油藏为目标,重点研究油藏水驱动用状况,评价注水开发效果,寻找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综合治理调整意见,指导油田稳产。  相似文献   

10.
卫42块油藏难动用储量评价及开发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濮城油田卫42块特低渗油藏开发过程的分析,以及难动用储量的评价,在开发过程中采用滚动勘探开发一体化、井网优化配置、大型压裂改造及小泵深抽等多项配套开发技术,使难采储量升级,形成生产规模,为油田稳产起到积极作用,对同类特低渗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断块油藏在我国石油储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中原油田是以复杂断块油藏为主的油田,油藏断块小、地质构造复杂,此类油藏进入开发中、后期后,开发难度更大,如何进行综合调整与挖潜,实现断块油田中后期较长时间的稳产,是制约生产的一个技术瓶颈。为此本文总结和研究断块油田地质特征及断块油田中后期综合调整的技术措施,探讨断块油藏中后期合理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油田开发伴随着套管损坏问题。套损井造成注采井网失调,水驱动用程度低,剩余储量无法采出,导致动态监测资料录取困难,措施难度加大,修井频繁,甚至打更新井,增加了措施费及管理费,严重影响油田稳产及开发效果。截止2012年底,长庆油田累计套损井1700余口,主要分布在陇东老区、安塞油田和宁夏老油田,套损井最短寿命不足2年,较长寿命10年以上,套管平均腐蚀率约0.9mm/a。  相似文献   

13.
油田经过长期开发,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对低渗非均质复杂断块油田开发进行了研究。首先,概述了油田开发中后期亟待解决的问题,引出实现油田稳产的目的。随后阐述了实现油田稳产的路径和基础方法,最后分析了油田稳产、增产技术,供各油田生产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4.
1"十五"发展面临的环境 1.1石油储量和产能接替困难的矛盾尚未缓解 随着勘探程度不断提高,新发现油田规模总体呈变小趋势,而且新增探明储量中的低渗透与稠油储量所占比例逐年加大,储量品质变差,新增及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目前,全国剩余石油可采储量为23.8×108t,储采比为14.8,已开发油区储采比只有10.9,储采结构与"八五"相比没有明显改善.根据国内外油田开发规律,在这样的储采比配置下,稳产处于临界状态,上产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中原油田采油三厂管辖文明寨、卫城和马寨三个复杂断块油田,“八五”期末二年,由于没有新区投入,储量接替不足,油田井况恶化,注采关系难于协调,工艺技术和油藏认识跟不上开发实际需要等矛盾日益突出,原油产量大幅下降,老井自然递减加大,地层能量下降,油田开发面临严峻形势。针对这一状况,通过加强地质基础研究,深化油藏分层认识,进一步细化油田注采管理,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老井自然递减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了油田九六到九八三年保持稳产,取得了显著的开发生产效益。其细化注采管理的主要作法,为老油田高含水期控水稳油提供了可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域BZ油田是典型的浅水三角洲复杂断块油田,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具有“一砂一藏”的特征,开发过程中存在河道窄、厚度薄、单砂体储量规模小、油气水分布复杂等挑战。针对以上问题,依据钻井、测井、录井、地震及生产动态等资料,通过开展油田内挖外扩持续稳产挖潜研究,形成基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的储层精细描述、气顶油藏双高阶段调整挖潜、基于目标砂体优选的滚动评价挖潜技术体系,助力实现储量和产量接替,有效保证了油田持续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已全面进入高含水递减开发后期的文、卫、马油田老区存在的储量接替不足、稳产基础薄弱、井况恶化严重的状况,开展精细油藏研究工作,搞清了剩余油分布,探索出了老油田部署优质高效调整井的多种方式,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油田开发到了中高含水期,水井调配难度大,剩余储量分布零散,油藏层间、层内、平面矛盾十分突出,综合含水不断上升;油层出砂严重,不正常井增多,导致自然递减日益加剧,整体稳产基础薄弱。2002年以来,在正南管理区各断块开展了以稳产基础为目的的挖潜技术研究,通过实施综合治理,改善了油藏水驱效果和井筒管理,采油速度分别提高了0.28%、0.43%,致使老井稳产基础得以夯实。  相似文献   

19.
欧力坨油田属低渗透油藏,随着天然能量开采时间的延长,地层压力逐年下降,地下亏空严重。针对断块天然能量不足及地层压力较低的特点,采取注水开发方式,并对注水区块实施综合治理,提高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改善水驱效果,油田油井注水见效明显,区块日产液量油量稳中有升,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油田的稳产和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0.
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注采井网遭到损害,水驱效果变差,储量未得到有效开发,通过调剖和深部调驱,可以改善吸水、产出剖面,提高油田稳产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就把注水井调剖作为稳油控水的重要措施,然而调剖过程中油井相应出现一些问题,针对问题制定不同的采油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