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气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但传统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先修课程不牢”、“学习劲头不足”及“理论联系实际不紧密”等问题。本文基于“新工科”思想及工程认证的OBE理念,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充分利用“雨课堂”、“微课”及“慕课”等教学手段,有效改善教学效果,并通过调整考核方式进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全方位评估,并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2.
以“金课”标准为出发点,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包含线上教学、线下教学、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同时又提升了教学内容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实践表明,基于“金课”标准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个性化、深层次、自主性学习的发展,达到改善课程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建设和落实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目标,本文以“电路”课程为例,针对课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课程团队遵循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发展成效驱动”的创新教学理念,以电路内容为主线筑牢学生工程基础,融入课程思政,采用课前、课中、课后全程智慧教学和多元互动的方式,全方位考核学生能力,形成了素质教育、专业知识引领的双主线和虚实结合、多元互动、强基立本、成效为先的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专业导论课程灌输式的讲座教学缺点,本文提出以“教、学、研”三点为主线的光电导论课教学理念,构建了“授课、调研、实践并重”的教学内容、“同伴协作、对话课堂”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档案式”的考核模式。实践表明,课程不仅实现了专业认知,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研究性学习能力。该教学体系有效提高了导论课质量,对同类导论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具有可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电压技术"国家精品课程教学方法的研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单介绍了“高电压技术”国家精品课程的发展历程,细致地分析了“教、学、研”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并用实例说明围绕该教学理念开展教学工作设计的基本步骤;描述了全方位、多样化的教学手段,着重说明了“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课程教学工作”和“注重实践、课内外结合式教学手段”的实现过程;最后介绍如何采用多层次考核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6.
《电子世界》2018,(5):17-18
设计了一个面向电类专业学生的“智能充电器设计”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带有自动过流、过压保护等功能。以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宗旨,通过“讨论交流式”过程考核和“学生+教师”结果考核方式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在实践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过程化考核三个方面,探索了 “新工科”背景下“电力系统分析的计算机算法”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混合教学模式,加强理论工程实用化的引导及开源软件的学习应用。通过完善过程化考核机制,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满足“新工科”的教育背景,以及产业界和学术界对于多学科融合及交叉的要求,开设能覆盖更多知识层面的实践类通识课成为诸多高校教学的新趋势。本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设的“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为例,阐述这门实践类通识课的教学实施情况。具体来说,该课程面向全校多个工科专业开设,同时安排理论和实践教学。针对该课程面临的两大问题:(1)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断层;(2)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没有区分度造成“天花板”效应,我们提出“分层教学-加权考核”的理念和相应的措施。我们以改进前后学生的作业为例,阐述了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在实践类通识课中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力,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罗小娟  黄如 《电子质量》2023,(11):78-83
“电路原理及实验”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人工智能等“新工科”专业的基础课。针对目前专业课开展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以“电路原理及实验”课程为对象,从优化教学内容挖掘思政育人元素、开展工程案例教学和进阶式实践教学、引入积极心理学提升育人精神品格、思政融入教学全过程和优化考核形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结合“电路元件”部分的教学内容,说明了具体的教学过程和效果。从学生评价与反馈来看,课程教学融入思政内容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在“Python”教学工作中,融入角色互换、课堂翻转、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教学手段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完全摒弃了传统的单一线下授课方式和试卷考核方式,以学生为中心,调动所有同学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同学们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上都有了全面的提升。文章分别从课前、课中、课后和考核方式四个维度介绍新型教学模式,并对教学创新提出一定的意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电路分析”课程为例,借助云班课平台,采用“SPOC”与“BOPPPS”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个性化、参与式教学。形成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闭环。经过近年来的不断改进,课程建设已初步完成。通过对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发现采用“SPOC+BOPPPS”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增强,同时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人才培养既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更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为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模式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在“走进电世界——电气工程专业概论”课堂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即通过线上课堂建立、学生线上学习、教师线下讲授与指导学生讨论相结合等方式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模式。SPOC课堂教学体现了重视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对电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信号与系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以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作者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对同一专业两个年级的教学实践结果进行分析,阐述了“信号与系统”课程新的改革方向,期望能够进一步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电力与能源学科逐渐走向国际化的新形势下,《信号与系统》是电子信息与电气类专业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全面提高其双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可有效地帮助学生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高水平外语能力的、面向国际化的复合型新工科人才。本文从“新工科”大背景出发,对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技术、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考核评价的改革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知识模块化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习惯被动接受,难以领悟知识发现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和价值追求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对本课程进行了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学习主线的课堂讲授和以实际工程问题为背景的测量系统设计专题研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经过2019年和2021年的实施和改进,该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6.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中对电类专业本科毕业生提出的12方面要求,结合电气专业“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课程授课经验,提出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改革探索,另提出将课程思政、OBE教学理念等教学理念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提高课堂授课效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毕业5年后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课堂进行理论学习,实验室完成理论验证,这种最基本的专业课教学思路已经不完全适合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本文针对“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最基本的BUCK和BOOST DC-DC变换器,通过挖掘宽范围降压与升压变换器拓扑、原理和实现技术,给出一种 “课后再实践”的教学途径,旨在通过安排具体和可行课题,从理论分析、仿真验证和设计实现的角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并能够形成技术报告、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等成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电磁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概念抽象、公式繁多、学生不易吸收等难题,设计了“电磁场基础”课程系列演示实验。在讲授相应知识点之前进行演示,启发学生对电磁现象的深度思考和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演示实验具有趣味性且紧密结合理论教学内容,同时无须借助复杂的实验装置,便于学生课后动手复现实验现象,加深对电磁场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相似文献   

19.
在创新驱动发展和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现有工科专业的教学改革创新势在必行。本文深入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现代化网络课程、邀请企业校友进课堂等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理实融合的实践证明相关改革尝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工程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大学生在线学习中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之一,是缺乏对网络环境下学生的行为数据的分析,从而无法判断学生的学习风格。因而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收集“电机与拖动”课程学习行为数据,建立了基于灰狼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构建多维度的学习风格模型,处理和预测其可能的学习风格。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调整线上线下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