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针对PLC应用课程设计,以科技项目为依托,设计了薄板对焊焊缝自动跟踪控制系统设计实例。该系统以西门子S7-200 SMART PLC为控制核心,对课程设计的任务、目标、原理、系统软硬件设计、实施过程、实验结果等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课程设计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融合多个知识点,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践教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利用游戏化设计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在把握学生心理的前提下,利用设计缜密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高效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游戏般的闯关学习中获取学习的快感。充分利用网络慕课和微课的特点完善游戏化课程设计,真正实现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阐述OBE教育理念,OBE理念的反向设计教学原则,OBE理念的教育实践中的反向教学设计、正向教学实施,探讨基于OBE理念的S-OIE模型,通过对于教学过程的反向设计,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我校近几年来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方面的实践,从选题和设计内容、采用机辅分析、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阐述了我们的具体做法和要求,总结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项目教学法为引领,立足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PLC应用技术》教学目标,以自动分拣线控制系统为载体,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进而撰写项目任务书。通过项目实做,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以获得PLC技术应用的基本技能和理论,同时半开放性的项目设计也引导学生在实施过程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毕业后可持续发展积累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升职业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6.
基于典型层次教案设计提高学生电气仿真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针对当前电气电子课程设计中暴露出的学生仿真能力不足的问题,以Boost变换器仿真为例,建立了统一状态方程,设计了典型层次教案,启发学生主动性思考,使其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并提高实际仿真能力。文中还提出了一种电力电子数值仿真中状态空间模型的标准化方法,经实际仿真验证,能够有效提高仿真速度。不同层次的典型教案设计可以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7.
"工厂供电"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工厂供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问题,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的统一问题等,提出了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教室、电化教室、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及采用灵活的课程设计指导方法,学生组长负责制的管理模式和课程设计答辩的考核方式。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强化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针对机械创新设计与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的相关环节,将机械创新设计应用到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以便更好的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及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存在的问题,围绕着课程设计的选题思想、实现方式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多层次设计的选题思路,设计内容从易到难、从理论验证向实际工程应用过渡,在实现方式上采用单一或多种方式联合进行.在巩固和拓展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设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专业调整和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以促进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探讨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计改革。除按照传统模式在主干课程学习后安排与课程相对应的课程设计外,又安排了一门开放式、综合性课程设计,旨在将强化实践环节,突出能力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本文重点介绍了专业综合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具体内容及其组织实施和实际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电力电子课程设计”是电类专业本科生以实践为主的设计性课程。在“成果导向教育”理念驱动下,进行了本课程的教学研究。通过“反激变换器设计”课程实例,介绍教学目标确立、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优化、实践平台设计与持续改进措施等,展示教学成果, 总结教学实践经验。本文中的教学实践达到了预期效果,帮助学生增强了工程创新、团队合作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为高效达成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保证。  相似文献   

12.
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对毕业生素质的深度要求,它由课程的课程目标支撑,与课程内容相关链,能力培养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因此,这种能力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本文介绍了课程综合实验课程的课程目标,设计分析了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关系构建。通过一个综合实验项目,介绍了基于课程目标达成的教学过程监控、考核和评价方法。最后,阐述了基于学生个体的课程目标达成以及学生整体课程目标达成的课程达成情况分析方案。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远程监控技术”课程传统教学“痛点”,按照新工科新发展的建设要求,基于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了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在教学模式与方法、教学内容及学生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创新举措,实现了教学的创新。成绩对比分析说明教学创新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课外知识拓展的主动探索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课程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相似文献   

14.
“雷达数据处理与终端”课程在雷达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本文紧密结合学员学情特点和课程教学目标,以航迹生命周期为驱动,重构知识逻辑,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方法手段、课程思政、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打通学员思维回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同行评价和学员评教反馈信息显示,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雷达专业课程深化推进实施“立德树人、为战育人”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模拟电路实践课程是电类专业基础实践课程,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的三个方面,介绍了课程改革的方案,总结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效果.实践表明,通过各种改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集成电路版图分析与设计课程存在教学方法老化、教学模式形式化等问题,本文以OBE-CDIO教育理念为指导,对”集成电路版图分析与设计”课程的课程教学模式、课程设计、项目式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将工程教学认证中对学生的专业毕业要求作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将BB网络平台、ISO9001等现代化教学资源和质量标准融入课堂教学,采用OBE-CDIO能力教学理念指导课程设计,实现教学环节与考核环节的科学化与多元化,通过引入课程思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版图分析与设计能力和素养。  相似文献   

17.
何倩 《电子测试》2021,(6):117-118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渗透和深入,信息技术逐步改变人的学习方式。混合式教学是在分析岗位需求、学生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优势相结合,进行教学过程设计,既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启发、监督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并以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线上线下互动式学习和评价。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与“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进行了针对电工学课程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简要分析了学生在电工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痛点”问题,从教学目标、手段、过程、资源、评价五个方面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举措。基于校内SPOC和雨课堂教学平台,设计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激励,课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尹成波  任澎  林德丽 《电子世界》2014,(9):171-171,179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传统的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只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任务驱动和培养学生上课的学习积极性,而"项目驱动+课程设计"的教考模式不但强调课堂教学,而且更加关注学习效果,它先将教学内容打散,按照知识任务模块进行重新整合,再将学生分组,并且针对不同阶段的知识任务组织讨论,最终,以报告的形式上交学习成果,从而完成学习过程。这种教学过程特别适用于应用型院校的学生。文章以计算机专业中的《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为例,提供给教师知识任务模块的划分方法,以及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使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技能操作达到新的层次。  相似文献   

20.
《EDA技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方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了当前《EDA技术》课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教学弊端,提出以电子设计竞赛理念为主导,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经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改革方法对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具有良好作用,对于提高电子设计竞赛的成绩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