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曲流河沉积储层为主的复杂河流相油藏在渤海海域占有重要地位,该类储层在注水开发中面临着注采井网不完善、水驱效果不理想、储量动用程度低、调整井部署难度大等问题,仅依靠简单的井间储层对比和粗略的地质模式认识难以解释和解决这些问题。针对海上油田大井距、稀井网的不利条件,以渤海Q油田为例,通过建立沉积微相与高分辨率地震资料波阻抗之间的对应性,并利用"对子井"、水平井识别侧积层技术和密闭取心描述侧积层产状技术,实现了对该油田曲流河储层内部构型的精细解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效开发策略,并在油田开发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曲流河点坝构型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点坝中剩余油的空间分布,是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的重要研究对象。本文以港东油田A区块的明化镇组为例,在九级构型研究基础上,对曲流河点坝储层构型进行了解剖,描述了侧积层的几何形态、规模、方向及其叠置关系;定量识别了侧积层的个数、倾角等构型要素;并且,利用曲流河侧积层的测井曲线判别结果,运用基于面的确定性建模方法,实现多个侧积层面的空间表征,建立了精细的点坝沉积单元构造模型、点坝及侧积层模型,为后续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特高含水期点坝储层剩余油采收率,以胜利油区孤东油田七区西为例,在曲流河点坝储层精细构型解剖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构型单元的侧积体建模方法建立起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曲流河点坝储层剩余油分布特征,揭示其主控因素,建立分布模式。研究表明,曲流河点坝储层中剩余油的分布受到储层构型、射孔层位和注采方向等多个地质及开发因素的综合影响,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可归纳为5种,即上注上采型、下注上采型、合注合采型、上注下采型、下注下采型,这5种类型剩余油富集程度依次增高。综合对比5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布模式认为,逆侧积夹层倾向注水条件下油水井间的储层中上部位置是点坝储层剩余油的有利富集区,水平井可以改善曲流河点坝储层水驱开发效果,提高剩余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大部分厚油层类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为明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控制建模方法建立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对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整体分散,局部富集;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点坝顶部、侧积层遮挡部位以及井间水驱未波及区域;侧积层倾角、注水方式、侧积面曲率、侧积间距、井网以及侧积层连通性等因素均会对剩余油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侧积层倾角越小,连通性越差,侧积间距越大,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开发效果越好.根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可采取在其上部钻水平井、中部转换注水方式和下部调堵油水井的方式进行挖潜.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南缘头屯河组中段作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其沉积类型尚存争议。通过头屯河组露头的岩相、岩相组合特征分析及剖面精细解释,识别出9种岩相和4种岩相组合,岩相组合类型在垂向上具有二元结构特征,剖面上侧积现象明显,为曲流河的点坝序列,证实头屯河组中段为曲流河沉积。实测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的单期侧积砂体厚约为3~5m,宽约为90~120m,倾角约为5°;侧积泥厚约为50cm,倾角约为3°~6°。基于露头研究结果,探讨了曲流河侧积成因砂体“先单井识别、后井间预测”的对比方法及步骤,指出了关键参数的求取方法,为曲流河地下储层的精细构型表征提供了定量化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侧积夹层是河流相曲流河点坝内部重要的渗流屏障,精细刻画隔夹层的分布可以更有效地指导开发调整工作。以渤海海域典型河流相曹妃甸11-1油田为例,以沉积模式和曲流河沉积理论为指导,在井震结合基础上根据生产动态等资料,分析了主力边水油藏Lm943砂体侧积夹层的分布模式、分布范围及对剩余油的控制情况,并阐述了地下流体运动规律,为进一步剩余油挖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以南堡凹陷柳赞南区明化镇组(Nm)曲流河沉积为例,应用"垂向分期、侧向划界"的方法,通过标志识别确定单河道、点坝及其内部构型分布,重点对点坝内部各构型要素进行定量描述,建立点坝内部构型模型,分析剩余油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柳赞南区L25-26井区NmⅢ11-2单层发育的点坝长度为587.7m,由13个侧积体叠加而成,侧积层水平间距约29m,侧积层倾角为8°,倾向指向废弃河道外法线的北东方向。由于泥岩侧积层的影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点坝侧积体的上部,可通过水井卡封无效注水循环层、在油水井之间点坝上部钻水平井的方式挖潜剩余油。研究结果有效地指导了柳赞南区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开展的层内剩余油精细挖潜。  相似文献   

8.
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储层内部构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单元储量动用程度高、水淹严重和剩余油分布复杂等问题,对其曲流河沉积主体点坝砂体内部构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活动河道满岸宽度约为300m,单一曲流带宽度约为2400m,点坝长度约为1430m,点坝砂体内部侧积层斜列式分布,单一侧积体宽度约为200m,侧积层倾角为3°-5°,侧积层间距为50~130m;点坝砂体内的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侧积层的位置与注采井射孔井段组合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应用岩心、测井和动态生产资料,采用"模式预测,分级控制"的砂体内部构型研究方法,对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沉积单元、沉积微相、单一河道砂体、单一河道内部点坝砂体以及点坝内部构型进行了分级描述,精细研究了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建立了点坝砂体侧积夹层的规模、产状定量分布模式,确定了描述侧积夹层产状的倾向、倾角、延伸和水平间距4个参数。在此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与人机结合再处理的方法建立了小网格三维储层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进行了实际区块的曲流河砂体内部构型三维地质模型油藏数值模拟。根据层内数值模拟的结果总结出高含水后期密井网条件下曲流河砂体内部4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层内挖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萨北油田主力油层曲流河砂体单一河道宽度为200~800m,点坝长度为120~500m,侧积夹层倾角为7°~10°,可延伸至河道砂体的2/3左右。采用完善单一河道内部注采关系及挖潜点坝之间剩余油的方式设计的北X-4-144井取得了较好挖潜效果,为油田开发后期层内剩余油精细挖潜提出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曲流河点坝侧积层建模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曲流河储层系统的层次性,以层次建模为指导,首先建立了曲流河的分布模型,随后提取每一条曲流河中线,计算不同位置处曲流河曲率,根据曲流河中线曲率大小,确定点坝位置。在点坝约束下,随机抽样确定侧积层的个数、侧积层水平间距、单个侧积层的倾角以及延伸距离,侧积层的倾向则严格指向废弃河道。另外,建立了中国东部某油田三维点坝侧积层模型,丰富了建模理论,为提高油气采收率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11.
通常对河流相河型和单一成因砂体的研究,主要依据粒度分布、砂体形态和沉积构造等特征要素,但通过研究观测现代河流沉积,发现在河流层序演化的过渡阶段,不仅河道形式会呈现不同变化,而且也影响不同成因砂体交互出现。为此,在孤岛油田中一区油井井间距和水井井间距为75 m、注采井距为150 m的密井网条件下,开展了利用河型演变模式指导曲流河、辫状河单一成因砂体对比和拼接的研究。通过建立辫状河—曲流河、曲流河—辫状河、辫状河—网状河、网状河—辫状河、网状河—曲流河和曲流河—网状河6种河型纵向叠置演变模式,确认Ng1+2砂层组为网状河沉积;通过建立标志层附近等高程对比、河道叠置砂体细分对比、河道砂体下切对比和侧向相变对比4种地层对比模式,开展单一成因砂体识别;结合矿场注采对应关系,建立了单一河道内部、河道—河道、河道—废弃河道—河道和河道—溢岸—河道4种成因砂体拼接类型,注采连通性因成因砂体拼接关系不同而存在差异,这种连通性差异主要控制特高含水期层内剩余油差异富集,据此通过指导井网调整流场转向,从而进一步提高水驱、化学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2.
渤海Q油田西区是典型曲流河沉积储层的稠油底水油藏,目前处于高含水开发阶段。为提高高含水期底水油藏注水效益,针对区块局部夹层发育特征,将目前注采井网抽象分为无夹层、半封闭夹层和封闭夹层三种模式,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和正交设计法对三种模式下的最优注水方式及注采比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夹层分布状态实施层内分段注水,不仅可以维持地层压力,还可起到较好的驱油效果。研究成果应用于渤海Q油田西区后,油藏地层压力稳中有升、自然递减率明显降低,分注注采井组产油量上升,改善了西区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孤岛油田Ng3油藏非均质的地质特征,采用油藏综合分析、测井响应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特高含水开发期高弯度曲流河储层构型深化研究。解析了单河道、点坝及点坝内部构型单元等不同级次曲流河的储层构型模式,通过采用层次约束、模式拟合的构型表征方法,系统地进行了复合曲流带、单一曲流带、单一点坝及点坝内部侧积体精细表征.建立了密井网区三维构型模型及参数模型。同时针对特高含水期储层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特点,开展了井网调整转流场+非均相复合驱先导试验。,结果表明:中心井区日产油量由4.5t上升到71.0t,含水率由98.8%下降到83.5%,累计增油26539t.预计井网调整转流场提高采收率2.3百分点,非均相复合驱提高采收率6.2百分点,试验区采收率达到63.6%.  相似文献   

14.
姬塬油田长63油藏属于超低渗油藏,现有井网难以形成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油藏趋于衰竭开采,亟需对现有井网的注采效果进行评价,为后续井网加密调整提供理论支持。为此,优选出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地层压力保持水平、注采静压差、见效比例、见水比例、投产满2年单井产能、水驱储量动用程度、水驱体积波及系数和动态采收率9个评价指标,引入综合权重,建立了基于未确知测度的超低渗油藏井网注采效果评价模型,对研究区长63油藏进行了井网注采效果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姬塬油田长63油藏井网的注采效果差,需要立即进行井网调整。评价结果符合油藏目前的生产状况,证明了评价模型的准确性,为超低渗油藏现有井网注采效果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多维非均质砂岩油藏聚合物驱后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大庆油田开发的相控建模软件(ISGR)建立了四种河流相非均质砂岩油藏概念模型:辫状河、曲流河、低弯曲分流河、顺直分流河。应用全隐式聚驱油藏数值模拟软件对这四种模型进行了从水驱到聚驱的整个驱油过程的模拟,使用ECLIPSE的FLOVIZE插件对驱油过程进行了三维显示。并对水驱后聚合物驱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了模型中的沉积微相、废弃河道、水平夹层、侧积夹层、韵律等因素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应用现代沉积学的理论,对孤岛油田馆上段3-4砂组高弯度曲流河河道砂侧积体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根据 河流相厚油层多侧积体沉积的地质特点,设计了由三个侧积体组成,其间分布两个斜交泥质夹层(侧积层)的三种 夹层位置类型、四种射孔方式、两种注水方式的24个注采模拟方案,研究了不同注采模式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研究表明侧积体夹层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其与注采井网的不同配置关系,造成剩余油存在较 大差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两个夹层的上部,且逆着夹层注水模型的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略大于顺夹层注水的波及 系数和采收率。应用侧积体理论指导特高含水期曲流河厚油层水平井挖潜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孤岛油田中一区馆 陶组第4砂组优化设计水平井7口,初期平均单井产油能力达到了28.5t/d,为同期投产直井产量的3~5倍,综合 含水率仅为56.6%,为油田注聚合物后在特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双河油田核二段油层层数多、单层含油面积小、非均质性严重、边水活跃,属于典型的强边水小断块油藏,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为此,开展小断块油藏聚合物驱边水控制技术、井网调整技术、注采参数优化技术、前缘段塞优化技术以及合理配产配注技术等研究和初步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聚合物驱可有效提高强边水小断块油藏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因素,有效指导油田综合调整,提出应用图版评价开发效果的新思路。依据谢尔卡乔夫公式和Arps产量递减方程,考虑储层物性、流体性质、相渗特征、井网密度、采出程度等因素,建立了一种开发效果评价图版。在海拉尔盆地A区块的应用实例表明,该图版评价结果与实际油田开发特征相匹配,对不同类别区块的开发规律及注水矛盾区分明显。在开发效果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A区块综合调整措施,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该方法简单实用,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