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交联玉米淀粉微球合成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用反相悬浮法合成交联玉米淀粉微球(CSMs),运用红外、X射线衍射仪、电镜、粒度分析仪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测定淀粉及淀粉微球吸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后pH值与Zeta电位,研究两者吸附性差异。实验表明,合成淀粉微球大小均一、结构致密、表面粗糙、孔隙发育良好,粒径在30μm以下微球占83%;与淀粉相比,随交联度增加,淀粉微球溶解度、溶胀度下降,吸水量增加,淀粉微球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间存在比淀粉更强吸附作用,可作为一种良好吸附剂。 相似文献
2.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在反相悬浮体系中合成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CSM)为载体。研究淀粉微球对Fe2+ 的吸附行为,利用红外(FT-IR)、扫描电镜(SEM)、X 射线衍射仪(XRD)对微球及其吸附产物进行表征,研究其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淀粉微球对Fe2+ 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 等温方程,对其吸附等温线进行拟合,相关性较好。在室温条件下,pH 值为4.5,对Fe2+ 的吸附时间为60min,最大吸附量为0.866mmol/g,得出吸附速率方程,吸附Fe2+ 后微球结晶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反相悬浮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多孔淀粉微球。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粒度分析仪、比表面及孔径分析仪对该微球表面孔道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微球吸附OH-时溶液pH的变化,以及温度和超声振动时间对吸附作用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对OH-吸附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得的多孔淀粉微球对OH-有明显的吸附作用,其比表面积达7.696 m2/g,平均孔径为14.28nm,孔容积为0.219 cm3/g;中性环境下能使pH降至3~4,经酸碱滴定后,当空白样pH为11.06时,经过吸附作用的样品pH为8~9;在80℃以内,随温度升高吸附作用减弱,超声振动能够增强其吸附能力;用McKay方程对其吸附行为进行了模拟,通过计算其吸附表观活化能Ea为0.147 kJ/mol。 相似文献
4.
用可降解淀粉微球吸附薄荷油制得了包合物,建立了包合物中薄荷油的快速测定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吸附时间和投油量对饱和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准确、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吸附2h,薄荷油体积分数为4%时,饱和吸附量84.74μL/g淀粉微球。 相似文献
5.
6.
7.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A)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得到中性淀粉微球,再用Na3P3O9进行阴离子化得到阴离子淀粉微球,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研究阴离子淀粉微球对Cd2+的吸附行为,考察了pH、时间等因素对其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阴离子淀粉微球对Hg2+的吸附行为既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又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方程;同时,分别采用拟一级模型和拟二级模型考察了吸附动力学,并计算了这些动力学模型的速率常数,实验数据和拟二级模型计算结果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反相乳液聚合原理,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合成淀粉微球。主要研究了液体石蜡、环己烷分别作溶剂,加入不同的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DDA)、环氧氯丙烷等条件对微球合成的影响。另外,将合成出的淀粉微球对靓蓝胭脂红的吸附性作了研究。利用红外(IR)、扫描电镜(SEM)、生物显微镜、光透式粒度分布测量仪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液体石蜡作溶剂、环氧氯丙烷作交联剂以及环己烷作溶剂、MDDA作交联剂合成出的淀粉微球大小均匀,分散性好,粒径约为20~30μm。其中,液体石蜡为溶剂、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合成出的淀粉微球对靓蓝胭脂红吸附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9.
10.
以精氨酸为模型药物,采用响应面法优化阴离子淀粉微球的吸附性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离子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浸泡时间和反应时间为影响因子,应用中心组合(CCD)进行四因素五水平的试验设计,以阴离子淀粉微球吸附量作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分析(RSA)。结果表明,阴离子淀粉微球吸附精氨酸含量的最佳优化条件为三聚磷酸钠用量0.82g、反应温度80.52℃、浸泡时间12h、反应时间1h。精氨酸吸附量预测值为3.341mg/g,验证值为3.308mg/g,与预测值相差0.033mg/g,比阴离子化前吸附量提高了95.16%。 相似文献
11.
为了优化用反相悬浮法合成了新型交联淀粉微球(CSM) 的工艺,采用效应面法(RSM)分析交联荆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引发剂浓度对于 CSM 品质(产率和溶胀度)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模型.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交联剂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引发剂浓度对于 CSM 产率和溶胀度这两项指标都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优化所得的较优工艺参数为:交联剂质量分数为 0.5%、交联温度为 48℃、引发剂浓度为 3.7 mmol/L,对应的 CSM 产率和溶胀度的预测值分别为 77.5%和 246%.经试验证明:应用效应面法所得到的 CSM 合成工艺参数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环氧氯丙烷交联淀粉的制备及其体外消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制备土豆交联淀粉。用正交实验考察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四个因素对交联度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对体外消化条件进行优化,对不同交联度淀粉的消化速度进行研究。体外淀粉消化条件的优化实验显示,消化产物测定的最佳条件为:波长485nm,显色温度100℃,显色时间30min,葡萄糖浓度范围0~80μg/mL,其回归方程为y=0.0044x-0.005,R2=0.9988,且样品溶液在2h内显色稳定。各因素对交联淀粉制备影响的重要性依次为环氧氯丙烷用量、氢氧化钠用量、温度及反应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以50g土豆淀粉计,环氧氯丙烷用量为1.00mL,氢氧化钠用量为0.75g,温度50℃,时间6h,土豆交联淀粉和交联前相比,消化性降低了13.7%~34.5%,且与交联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谷氨酸作交联剂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对其制备条件进行研究,考察影响其交联效果因素。结果表明,谷氨酸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工艺条件为:谷氨酸用量5%、pH为8、反应温度45℃、反应时间90 min,在该条件下,制备马铃薯交联淀粉交联度最高。 相似文献
15.
16.
研究了微孔淀粉对次甲基蓝的吸附效果,考察了温度、pH、吸附时间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以及微孔淀粉吸附次甲基蓝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30℃、pH为5.0时,吸附1h后吸附率最佳。微孔淀粉的吸附符合Freundich等温方程,焓变ΔHθ=-44.4026kJ/mol,熵变ΔSθ=-0.1239kJ/mol·K,反应吉布斯自由能ΔGθ随温度升高向负方向增加。热力学参数表明吸附过程为放热和自发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