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评论文章     
张建俊是我认识的最活跃的中国艺术家,通过他给我发的E-mail的一些画作,我觉得他的艺术不断的在变化和突破自己,他让我看了他的作品提点看法,我不是艺术评论家,我只是写点我收藏他的作品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看来,冯羽是一个具备诗人气质的设计师,为何这样说,源自于他的设计实践。很早之前就开始注意到他低调的存在,他的很多项目虽然不似其他轰轰烈烈,但是清雅并意味深长,欣赏他的设计犹如走进一副现代中国画,艺术即是设计,设计亦是艺术!这一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冯羽,了解他的设计故事!a+a与设计师冯羽的对话a+a:通过了解您的作品,感觉您是一个具备诗人气质的设计师,不知道这样的描述是否合适?  相似文献   

3.
对水墨艺术的探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话题,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嬗变,我们对水墨画的传统有了更多的思考。从水墨的本体出发,从与之相关的其它艺术形式考察,我们对水墨艺术的未来也就有了更多的期望。"第七届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力图较全面地展现水墨艺术的当代形态,持续研究传统水墨画在当今文化语境中的生存和转型课题,探索其传承和革新的方式和路径,推动水墨艺术以鲜明的时代特色、民族身份和新的活力走向世界,使之成为国内外艺术家和理论家们共同关注和参与的一个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4.
我认为中国传统笔墨是可以当代化的,这里面一定要有当代人的情感、思想、表达方式,同时这还需要有传统的底蕴。——傅旭明梳理近、现代这百年中的中国画史,有的学者将其中的艺术家分为"开拓  相似文献   

5.
宏大的关怀     
邱志杰是一位出生于60年代末的"60后"艺术家。虽然才步入中年,但是他的创作经历及其艺术作品却是异常的丰富。从90年代初《兰亭》的观念艺术时期,到95、96年左右的"新媒体时期",再到"反观念艺术时期";20世纪末进入到"后感性"时期,经过"现场艺术"的过渡期,转入了"长征"的自我塑造期;而后他又将"长征"与"现场艺术"这两者整合成了我们所看到的"总体艺术"。不仅是艺术,对于历史、文化、建筑,邱志杰也有着非常独到的见地。在与他的对话中,我们展开了对于Human Being"人生在世"的宏大关怀。  相似文献   

6.
王青云  石青 《建筑知识》2011,(11):118-121
在石青的作品中常常充满了理性的思辨,而这又绝非是"为了思辨而思辨"的智力游戏;对于当下各种社会问题的广泛关注使得他的这些思考有的放矢地展现出来。他试图通过作品发现和认识当代生活的性质和意义,建立一种新的观看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建筑与建筑理论常常成为他创作的切入点,并以此来探讨艺术体制与系统的种种问题。a+a:能谈谈你作品中与建筑有关的作品么?石青:从形态上作品与建筑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半途而废》、《植物共和国》和《有什么要求,就有什么艺术》,这三个作品看上去都借用了建筑的形式,但针对的问题都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易丽君 《现代装饰》2013,(7):110-111
现代绘画中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一些幻象艺术。画家要让人观看到是他所臆造的情景,让人身临其景,同他一同进入这一幻境。那么作品中的幻象是如何形成的?艺术家的幻觉意识是如何生成的?  相似文献   

8.
邓小燕 《建筑知识》2011,(11):102-107
雅尼斯·库奈里斯(Jannis Kounellis)被认为是与博依斯同时代的最重要的大师级艺术家之一。他是受邀参加"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最多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多被世界上许多重要的美术馆、基金会和私人所收藏。库奈里斯1936年生于希腊比雷埃夫斯市。1956年移居意大利罗马,并进入罗马美术学院学习。曾任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教授之职八年之久。现居罗马。艺术生成是一个时代诸多合力的互涉。正如亨利?柏格森所言:事物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界限不可能是很明显的,宇宙万物之间休戚相关,动作与反应的永恒都不足以证明万物间并不存在我们所强加的、精确的界线。那么,在创造艺术的艺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23)
<正>不久前,"水墨文章——当代水墨研究系列展第三回:文脉创化"于武汉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10位艺术家的60余幅作品。10位参展艺术家分别是(按年龄顺序):洪耀、仇德树、朱建忠、樊洲、王彦萍、徐勇民、南溪、张浩、张正民、张诠。10位艺术家在传统材料的使用和水墨精神的发展上向不同维度延展。本届展览为武汉美术馆"水墨文章"系列展的第三届。相对于主题  相似文献   

10.
郝斌  白谦慎 《建筑知识》2012,(6):106-107
a+a:白老师,您好。我们大家都非常关注和期待您最近正在进行的吴大研究。您是怎样来研究吴大的?与您研究傅山又有何不同?最新的进展又怎样?白谦慎:吴大是一个政治人物,也是艺术家和收藏家。我关心的是他除了办公以外的业余生活,他刚好处在一个历史转折点,研究他也会牵扯出一批人,这和研究傅山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22)
该文通过分析八大山人书画作品中线的艺术,从而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八大山人的书画艺术作品。中国画是线的艺术,"书画同源"是中国艺术家对于传统书画艺术的精神领悟。八大山人"以书入画"的艺术思想在他的绘画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绘画作品简练的笔墨、凝练的线条、夸张的造型、奇特的构图,传达出自身矛盾的心理与不同时期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2.
杨春侠 《园林》2011,(4):58-61
将滨水旧区改造成艺术圣地,早已不是新鲜事了。但改造后,使之成为"阳春白雪"的高地还是让"普罗大众"心向往之?不同的规划师可能在项目改建之初就已经有了选择。但如果哪天艺术家也觉得寂寞,那我们的规划设计师不妨也尝试,让建筑的外表和艺术的形式更低调、更亲切些,让普通的市民不会再在门外怯怯地观望。  相似文献   

13.
埃尔·里希茨基是苏俄前卫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为前苏联设计了大量展览装置和宣传作品并推动至上主义艺术发展.他的作品极大地影响了德国包豪斯以及构成主义运动.里希茨基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与他的个人信仰"艺术家将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相关.  相似文献   

14.
傅旭明  沈沁 《建筑知识》2012,(6):122-125
近来,中国当代艺术出现了一个新趋向,就是对水墨艺术形式的热衷与回归。虽然有许多艺术家开始运用水墨材料来创作,但是对于水墨绘画和中国水墨艺术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实际上,两者所指的并非完全属于同一个范畴下的概念。水墨绘画概念比较宽泛,主要强调的是所使用的材料是水和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性,产生独特的层次和丰富的平面视觉效果,材料媒介可能是纸,也可能是布面或者别的材料。往往这些作品的造型方式和表现的内容与精神都是西方化的。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18)
利国杰是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版画硕士毕业生,也是广西一位很特别的青年艺术家。2012年12月,广西艺术学院美术馆举办"利国杰的艺术世界"毕业个人展,三层楼的展示空间里挂满了大量巨大尺幅的木刻版画、影像、装置艺术、纸本水彩等作品,通过多种形态全方位地展示了他的艺术追求和艺术成果,文章即对其作品进行简要赏析。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4,(1)
大卫·霍克尼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位艺术家,也是当代英国最有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一位艺术家。文章试图从绘画、摄影、照片拼贴、舞台设计等艺术领域出发,探究大卫·霍克尼绘画当中的独特视觉角度及绘画作品隐藏的深度,从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分析他的视觉构成与设计构成,在霍克尼摄影拼贴作品中寻找绘画语言。他所特有的艺术形式打破了人们传统的视觉经验和思维习惯。大卫·霍克尼创作了一个又一个荒诞而真实的现实世界,每个物体都有自身的色彩,丰富的色块被组合在一个和谐的空间里,绘画中的田园风光被夸张和变形后,变成了另一种面貌的色彩世界,他的绘画不仅直观描绘、记录生活,而且传达艺术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城市环境设计》2009,(11):98-102
“物派”这个野心勃勃的名字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前期通过作品探索“物”和空间的关系的艺术家。人们经常把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与贫民艺术(Arte Povera)进行类比,但是我觉得在物派的表达形式中看出亚洲地区所共有的一种看待自然的视角。在理解亚洲当代艺术的未来的时候,物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我希望有尽可能多的人有机会看到这些物派艺术家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正>2014年4月26日至7月13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携手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联合推出《谜途:时间·空间·织毯》展。展览展出6世纪至今的百余件来自欧洲、非洲和亚洲的织毯艺术作品。在这个带有"温度"的展览中,我们将与艺术家一起从生活经验角度,重新发现和探讨装饰、物件、手工艺和现当代艺术的关系。20世纪,让·吕尔萨、毕加索、柯布西耶等艺术家、建筑师开始重新关注织毯创作,并将其视为艺术与设计,绘画与雕塑之外的另一个方向。织毯因其灵活性、可塑性和强烈的质感,很快成为康定斯基、索尼亚·德劳内、米罗、克利等抽象艺术家的表达语言,而后继续被用在如约翰·马·阿姆兰德、迈克·凯利等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中。上世纪60年代的"新壁毯运动",使织毯成为了如雅科达·布依克、安奈特·梅萨奇、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奇等女性艺术家表达政治或女权理念的载体。这些兼具视觉和触觉之美的作品带动了西方艺术家朝手工艺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14)
艺术就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追求艺术、享受艺术的权利。艺术家也是普通人,但他们会通过自己敏锐的眼光观察艺术,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现艺术。从艺术家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他们不同的个性。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不仅受自身个性的影响,外在因素即文化因素也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展览     
《现代装饰》2013,(7):22-22
正巴勃罗·雷诺索——活雕塑展巴勃罗·雷诺索是世界知名的设计师及艺术家,受阿根廷及法国多元文化的薰陶,他的一系列既丰富且别具深度的作品,为艺术与设计界开拓了一个新视野。此次于澳门壹号广场及澳门文华东方酒店举行的"巴勃罗·雷诺索——活雕塑"展览,共展出十一套以木材及钢材制作的雕塑,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