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王青云  刘琦 《建筑知识》2011,(8):108-113
一切艺术都是回忆,都是朝花夕拾。——刘琦刘琦的创作不拘一格,作品面貌多样:具象与抽象、写实与构成、传统与现代、水墨与丙烯、乡土与城市、微观与宏观、宗教与世俗等,所有这些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甚至是二元对立的因素都可以跃然于他的画面之上。可转而,当这些作品并置于我面前时,我又不禁困惑,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1,(18)
<正>19世纪中期以前,油画是上层社会的专利。画家们在宫廷中、画室里创造出一幅幅肖像画甚至风景画。后来,这种现象被居住在法国小镇巴比松的一群画家打破,其中就有"农民画家"米勒。真实的劳动场景、自然风光从此出现在画布上,也出现在美术史上。  相似文献   

3.
静静的木盒     
《Planning》2016,(1)
<正>夜静静地来了,一捧月光撒在墙角,那是一个墨绿色的盒子,此时的它,沉默着,不复往日的闪亮。月光一点一点往下移,透过窗户照着桌上的木盒。依稀回忆起孩童时,看到那一幅幅用铅笔勾勒出的景物,挂满了长廊,它们无声息的展示着美好,那是我的画作,那时的我只知道,那叫"喜欢"。那个暑假,我进入画室,成为了那个画廊中的一位小画家。我走进去,却没有人回头看我,他们眼中只有笔,只有画。轻微的摩擦声从笔与纸间传出,还有工具之间的  相似文献   

4.
正老鹰画室是一所培育未来艺术家与设计师的美术教育机构,约72,000m~2的建筑面积可以容纳超过3000名学生。作为老鹰画室最重要的使用者们,这群即将面对艺术高考的学生将会在这里度过为期8个月的强化学习与生活。设计师们将这座建筑视为"造梦场所",一座容纳这些临时"住客"们雄心与梦想的建筑,一种满足年轻艺术家社群学习与交流的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我与春雨相识,缘于作为全国建材行业书画展的评委,从2008年开始,连续五届,我都会接到他的邀请。在我的印象里,春雨是一位办事认真、作风严谨、又很细致的人,这也很符合他的职业特征,他任职于中国建材杂志社社长。春雨喜欢书画,在做杂志的同时,还倡议成立了中国建材联合会书画艺术委员会,他兼任常务副会长。一次偶然的机会,春雨到我的画室来,看到我出版的两部诗集,他非常喜欢。我才知道,他对中国的古典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20)
<正>"老师好……"我微笑着走上讲台,亲切地回应着我的学生们:"同学们好!"美好的一天就开始了……梦是希望,像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有些人想当航天员、画家、舞蹈家,有些人想当警察、法官......我的梦想没那么伟大,我只想当一名平凡而受人尊敬的美术老师。在我眼中,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他把知识的种子传播给我们,让我们在知识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7.
正时光荏苒,岁月褪去了金照明的青春年华,却又重新塑造了他沉稳和坚毅的内心。他还是那个追逐创新的金照明,还是那个兢兢业业的金照明,他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一名新世纪人的责任和使命!他,怀着对建筑事业执着热爱的那份情,扎根基层三十多年,一直奋战在施工第一线,爱岗敬业、辛勤耕耘、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他,心中有个"绿色梦",用责任和信念践行绿色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7)
柯罗是19世纪巴比松画派的主要画家之一,他的风景画主要追求的是真挚、纯洁的情趣,追求自己所说、所画同所见的和谐一致,是柯罗的基本愿望。笔者通过分析其盛期名作《孟特芳丹的回忆》的构图、层次、色彩等多个方面,深层次挖掘柯罗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卞阿根 《建筑工人》2012,33(10):32-33
作为建筑行业的一员"老兵",经历20多个寒暑春秋,我与《建筑工人》相随相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当初只是一名普通的读者,然后积极写稿、投稿,到现在成为热心作者的一员,我和"她"结下了难分难解的"姻缘",无论走到哪里,都与"她"牵手,并肩而行,永不分离。"她"是我们的知心朋友  相似文献   

10.
吕志坚的确是建材行业的"封疆大吏",他是新疆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也就是过去的"新疆建材局长"。但我真没想到,他也曾有过"记者梦",而且到今天还在慨叹"记者梦"的破灭。他身材魁伟,一米八几的大个,微黑的面庞透着男子汉的坚毅和拒人千里之外的严肃,与八面玲珑的记者比怎么也不像归成一堆儿的"同类项"。但他重视新闻,刚上任行管办主任就来京拜访了报社和杂志社。几天前他再次来京,和我聊起他的"记者梦"。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1)
<正>最早知道沈从文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学教科书上。记得那个时期的现代文学史教材重点内容是"鲁郭茅巴老曹"等,沈从文没有像几位大家那样享受专章专节的"待遇",一般只在某个章节中寥寥几百字介绍,且评价较低。随着时间的推移,海内外对沈从文的评价越来越高,沈从文的知名度和地位也越来越高,甚至直追鲁迅。我也先后补课式地读了他的《湘行散记》《从文自传》《萧萧》《长河》《边城》等作品,有些震惊地发现,我的阅读竟然遗  相似文献   

12.
老鹰画室意图营造能够让使用人群产生相似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空间,设计从"场所"出发,创建一个与学习、竞争、居住、梦想相关的建筑. 功能区域分为:画室、教室、多功能厅、餐饮区、体育活动区、休闲活动区.这些空间被合理地分散到公共空间领域之中,彼此交错相融.这种视觉连接的方式与建筑语态可以在潜意识中促进入们在其中的交流、沟通以及...  相似文献   

13.
我小的候,爸爸和妈妈分开往,我跟着妈妈,上幼儿园别的孩子都由爸爸接,心里真不是滋味。从那时爸爸,恨他为什么不接我!可妈妈却告诉我:“其阿,由于工作的需要,他才没有时间接你。你爸上,哪儿发生了火灾,他就开着红色的消防车去讨起,我就有了一个念头:看看红色的消防车,它比我还重要?爸爸回来了,我把那个憋了好久的要求告诉了头答应了,我那高兴劲就甭提了!爸爸“履行诺言”,带我来到了他工作的地之队。进厂的时候,一个穿军装的叔叔向我们敬他敬礼,就像电视里一样。啊哪是什么2红色的太漂亮了!我激动得不得了,东瞧瞧,…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17)
<正>有个人,曾趴在地上让我们当马骑;当我们摔跤了,他总要求我们自己站起来;当我们考试少得了几分,他就会狠揍我们的屁股……那个人就是——爸爸。不过,爸爸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或许是忙碌的、严肃的;或许是幽默的、豁达的;或许是伟岸的、高大的。读了《非常爸爸》这本书,我知道了那个叫"爸爸"的人,其实也是个大男孩,有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5)
柯罗是巴比松画派思想上的导师,《孟特芳丹的回忆》最能体现他的绘画风格。该作品描绘了一片世外桃源般的风景,树枝和草地上闪着点点银光,画家就像用亲切动人的调子,弹奏了一首森林梦幻曲。  相似文献   

16.
正绰号"小酒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原名亚历桑德罗·迪·马里亚诺·菲利佩皮,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酷爱绘画。最早被父亲送去学做金银工匠,后来遵从他本人的意愿到菲力浦·利比画室学习绘画。利比以哥特式手法来把握三维立体造型,以及其对细节的重视都对波提切利日后绘画风格影响至深。之后他又从师韦罗基奥,曾与小他7岁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同学。1470年,他自立门户开设个人画室,开始受到美第奇家族的赏识,令其享受有利的绘画条件。也正是通过这一层关系,波提切利得以开拓视野,接触到佛罗伦萨上流社会和文艺界名流。  相似文献   

17.
存梦的房子     
老友Terry曾在作文中写道:“我想成为一名水手,拉着鼓满海风的三角帆,在碧海蓝天里像海鸥一样飞翔!”很多年过去了,如今的Terry并没有实现作文里的梦想,不过我知道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水手之梦,因为参观他新居的那天,我清楚地看见,他把那个梦,装进了自己的新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9,(11)
<正>母亲,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歌咏对象。从《诗经》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到《小儿语》中的"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再到"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在诗歌中,有太多的母亲形象。反复细读《艾青诗选》,最触动我心的,就是诗人笔下的"母亲"形象。艾青诗歌中的母亲,不仅有他的大堰河母亲,有包含了平凡、朴素、受尽磨难的人类母亲,更有包含了深深根植于中国人心灵的土地母亲与祖国母亲。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6)
<正>绰号"小酒桶"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画派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原名亚历桑德罗·迪·马里亚诺·菲利佩皮,出生于佛罗伦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酷爱绘画。最早被父亲送去学做金银工匠,后来遵从他本人的意愿到菲力浦·利比画室学习绘画。利比以哥特式手法来把握三维立体造型,以及其对细节的重视都对波提切利日后绘画风格影响至深。之后他又从师韦罗基奥,曾与小他7岁的列奥纳多·达·芬奇是同学。1470年,他自立门户开设个人画室,开始受到美第奇家族的赏识,令其享受有利的绘画条件。也正是通过这一层关系,波提切利得以开拓视野,接触到佛罗伦萨上流社会和文艺界名流。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6)
<正>"发明大王"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像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个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用得着吗?这儿已经人人都认识我了。"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