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实验室试验验证的方法,以岩浆作为侵入时期煤变质的主要热源,构建了岩浆侵入煤系地层后热传导作用的数学模型,结合研究区域煤样的多元物性参数测定结果,深入探讨了侵入岩浆对下伏煤层的热变质作用,揭示了海孜井田下伏煤层的演化生烃过程.结果表明:岩浆对围岩的高温作用持续时间相对比较短暂,随着侵入岩浆岩体厚度的增大,相同距离的围岩体在同一时刻达到的温度和最终达到的最高温度均增加,但达到最高温度的时间被延后.高温侵入岩浆冷却过程较低温侵入岩浆的冷却过程持续时间长,热影响范围大,且热力影响区域内同一点达到的最高温度也比低温侵入岩浆在该点产生的最高温度高.随着距岩浆岩距离的增加,煤层的最高有效温度和持续高温作用时间减少.海孜井田岩浆岩下伏煤层受岩浆热演化作用发生二次生烃,煤层变质程度显著增加,产烃量约为340 m~3/t.  相似文献   

2.
采用囊式生烃封闭装置系统进行煤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的分析研究,对新汶地区二叠系煤系烃源岩样品开展了产烃特征的分析,实验表明石炭系煤系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气态烃产率随温度变化而不同。将生烃阶段划分为连续生烃和二次生烃两种形式。连续生烃过程生成的天然气干燥系数低于二次生烃过程。从500℃~550℃开始,二者干燥系数又趋于一致,主要以生成甲烷为主。当二次生烃现象越多,总产气量就越少。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纯西辉长岩对烃源岩异常生排烃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性岩浆带来大量的热量和地幔物质,并产生极高的压力,加速了周围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且促使其排烃,形成放射状排烃格局;辉长岩中的过渡金属由于有机酸的活化、迁移,并最终在周围烃源岩中沉淀、聚集,它们对烃源岩生烃起到显著的催化作用,使其早熟;火山热液中以及辉长岩蚀变产生的CH4和H2对烃源岩生烃起到加氢作用,显著扩大了其生烃量和提高了区域油气丰度。  相似文献   

4.
新沟地区新沟嘴组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岩石的热解Tmax值、孢粉颜色、生物标志化合物成熟度和镜质体反射率等参数进行分析测定,系统地分析研究了新沟地区主力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结果表明新沟地区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未成熟-低成熟区间范围,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值也分布于0.5%~0.6%,烃源岩均处于低成熟阶段,只能生成低成熟原油。研究还发现,本地新一区、新二区所产出的原油均为低成熟-成熟油,意味着新沟地区具有双重油源。  相似文献   

5.
百色盆地第三系百岗组和那读组湖相烃源岩为混合型.通过2个典型未成熟暗色泥岩样品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的液态烃、气态烃产率及组成等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那读组样品在低成熟~成熟阶段(模拟温度为230~350℃)以液态烃产出为主,其中低熟油的累积产率约占60%的比例.百岗组样品在低成熟阶段液态烃产率略大于气态烃产率,到成熟阶段则以气态烃产出为主.在热模拟的气相产物组成中,那读组样品的气态烃含量随模拟温度升高具有明显的双峰特征.在热模拟液态烃中,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字型分布,C27/C29甾烷比值、姥/植比值和伽马蜡烷含量随模拟温度增加的变化较小,Ts/Tm比值随模拟温度增加的变化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6.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香溪群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川中地区在喜马拉雅期的强烈隆升和地层剥蚀作用下,大部分地区缺失了上侏罗统及以上地层.根据八角场和南充等气田典型井的泥岩声波时差分析,地层剥蚀厚度大约2 500 m.在不同岩性地层压实校正基础上,应用盆地模拟方法对163口井上三叠统香溪群的埋藏史和有机质的热演化史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香溪群烃源岩在中侏罗世末期进入生烃门限,晚侏罗世为低成熟阶段,白垩纪为大量生烃期.到白垩纪末期,除川中北部达到高成熟晚期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处于生烃高峰期.早第三纪以来,地层抬升和剥蚀作用导致地层温度降低,阻碍了烃源岩有机质进一步的生烃作用.  相似文献   

7.
陇东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热分析、可溶有机质分析、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及生物标志物参数等,对与油藏有密切关系的延长组长8-长7段进行了热成熟度研究.烃源岩热解峰温、沥青和烃转化率、R0值、OEP值、C29ααα-20S/(20S 20R)甾烷参数值和C31αβ-22S/(22S 22R)藿烷参数值均指示,长8-长7段烃源岩整体处于大量生烃的成熟有机质演化阶段,并已达到生油高峰,具备有利的生排烃条件.尽管西峰地区不同井位的构造位置和现今地层埋深各不相同,但经历了相近的沉降与热演化历史,长8-长7段烃源岩具有一致的热演化程度.为全面揭示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延长组烃源岩的生、排烃能力,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有效烃源岩是指地质过程中形成的,既有油气生成又有油气排出的烃源岩.传统研究方法只停留在定性划分有机质丰度下限、实测数据分析和模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并没有完全形成一套定量的评价方法体系.在排烃门限理论的基础上,利用生烃潜力法确定出研究区的排烃门限,建立各层段有效烃源岩的判别图版,形成了一套有效烃源岩定量研究方法体系,并将其应用到辽东湾地区.研究表明.辽东湾地区下第三系发育东三段、沙一、沙二和沙三段三套有效烃源岩,其中沙三段的规模最大.尽管东二段暗色泥岩也普遍发育,但并没有达到排烃的临界条件,只能作为一般烃源岩,不能认定为有效烃源岩.  相似文献   

9.
从烃源岩分布、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丰度以及成熟度等几个方面,对济阳坳陷车西地区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主要烃源岩系的条件差异进行了分析判断。研究表明区内对油气成藏有贡献的烃源岩主要为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作用从生烃洼陷中心向四周扩展;车西洼陷南斜坡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0.
从烃源岩分布、烃源岩的有机质类型、丰度以及成熟度等几个方面,对济阳坳陷车西地区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并对主要烃源岩系的条件差异进行了分析判断。研究表明区内对油气成藏有贡献的烃源岩主要为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作用从生烃洼陷中心向四周扩展;车西洼陷南斜坡勘探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黔南拗陷生油岩地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拗陷生油条件好,生油岩丰富,有机质主要为腐泥型,生烃潜力好。按有机质成熟度大致分为三个区即:低值区、中值区和变质区。并对生油岩热演化史作了论述,对油气演化和构造演化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拗陷进一步的勘探方向提出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煤源岩排烃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排烃门限控油气理论,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我系煤源岩排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煤源岩在埋深500m左右同时进入排甲烷气、排重烃气门限,并于2000m左右进入排液态烃门限,在埋深为3500m左右达到排烃高峰。现今1m^3源岩排出的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量分别为64.72m3、3.82m3、34.97kg。煤源碉主要以水溶、扩散、油溶和游离四种相态排运油气,其中油溶相和游离相起决定作  相似文献   

13.
Eldjurti岩体是俄罗斯境内高加索地区阿尔卑斯造山活动晚期形成的黑云母花岗岩体经对生成环境和岩浆在垂直方向上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Eldjurti花岗岩浆在上升侵位之前已开始结晶分异,大部分造岩矿物的中心部分是在岩浆上升侵位之前结晶生长的。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从经济形上讲大体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了知识经济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经济形态的演化过程,本质和趋势。得到的结论是:经济形态演化的本质是经济的“软化”,经济形态的替代是“软化”度量变到质变的一次飞跃,知识是工业经济演化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对在 2 0℃和 38℃、1~ 2 3d储存条件下 ,3个品种新收获小麦粉中巯基、二硫键含量进行了测定 ,对其小麦粉的流变学特性和烘焙、蒸制品质进行了测定 ,探讨了新收获小麦粉熟化作用机理 ,及新收获小麦粉流变学特性和食用品质变化 ,为合理利用新收获小麦和面粉品质改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台马岩体的地质学岩石学特征和锶、氧同位素特征一致表明,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海西晚期—印支早期;紫苏辉石花岗斑岩岩浆属壳源重熔岩浆,并在上侵定位过程中发生过深部同化混染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生姜为原料,经超临界CO2(SFE)法萃取生姜有效成分,采用β-环糊精(β-CD)包合法对其进行包合,着重考察了β-CD包合过程中包合时间、生姜有效成分与β-CD重量比、包合温度、吐温与β-环糊精重量比对综合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包合工艺为包合时间20min,提取物与β-CD重量比为110,包合温度60℃,吐温与β-CD重量比0.21,在此条件下综合得率为81.5%.  相似文献   

18.
以生姜为原料,经超临界CO2(SFE)萃取生姜有效成分,采用β-环糊精(β—CD)包合法对其进行包合,着重考察了β—CD包合过程中包合时间、生姜有效成分与β—CD重量比、包合温度、吐温与β-环糊精重量比对综合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包合工艺为包合时间20min,提取物与β—CD重量比为1:10,包合温度60℃,吐温与β—CD重量比0.2:1,在此条件下综合得率为81.5%。  相似文献   

19.
围岩的热导率是影响岩石热接触变质的主要因素之一。热导率较大的围岩,其热接触变质带较宽厚,变质程度较低;热导率较小的围岩,其热接触变质带较窄簿,变质程度较高。当热接触变质带发育完整,变质带较厚,变质程度较高时,蚀变岩、热液脉体和矽卡岩就不太发育。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