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液—液水力旋流器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液-液水力旋流器是一种致型的油水分离。主要是由旋流腔、收缩腔,尾锥、尾管和溢流管组成,分离机理为离心沉降。用有机玻璃的液-液水力旋流器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其分离效率与污水中的含油浓度无关,而随进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液-液水力旋流器的几何结构确定以后,进口流量随进口压力增大而增大。用计算机仿真与用激光实测所得的水力旋流器内的流场分布基本吻合,故可作为样机设计的理论指导,液-液水力旋流器分离效率高,  相似文献   

2.
根据计算流体动力学(CFD)的原理和方法,以流场数值模拟为基础,利用大型流体计算软件对油水分离旋流器内流体的运动规律进行了模拟分析。在模拟分析基础上,以提高分离效率为目的对油水分离旋流器的入口流道形式、溢流出口直径和旋流腔长度进行了优化设计。在实际应用中,应用计算得到的优化结构,可以提高旋流器分离效率8%左右。  相似文献   

3.
柱状旋流器在油水预分离工艺中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广泛调研的基础之上,对柱状旋流器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已有设备的主要形式及参数、装置内部旋流流场、影响柱状旋流器分离效率因素以及该技术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针对柱状旋流器内部流场中压力以及速度的规律探究已经较为成熟;柱状旋流器入口结构、入口位置、长径比等结构参数以及溢流比、加速度比等操作参数对其分离效率有着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柱状旋流器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液-液水力旋流器是一种新型的油水分离器。主要是由旋流腔、收缩腔、尾维、尾管和溢流管组成,分离机理为离心沉降。用有机玻璃制成的液-液水力旋流器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其分离效率与污水中的含油浓度无关,而随进口流量的增大而增大;当液-液水力旋流器的几何结构确定以后,进口流量随进口压力增大而增大。用计算机仿真与用激光实测所得的水力旋流器内的流场分布基本吻合,故其可作为样机设计的理论指导。液-液水力旋流器具有分离效率高、处理量大、重量轻、占地面积小、无运动部件、维修费用低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海洋钻井平台和边远油田的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5.
油水分离旋流器流场和分离性能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了液-液水力旋流器的流动机理,并采用LRR应力模型对油水分离旋流器的油水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水力旋流器内流体流动的流线图、等压线以及速度矢量图,并且研究了不同参数(分流比、进口压力以及溢流管直径)对分离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证明了模型和算法的正确性。研究成果为前人试验和理论总结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同时为进一步研究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机理、流场特性以及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石油机械》2020,(6):69-76
海上油田含水率持续增高,增加了采油平台的处理负担和井下的举升压力,因此有必要对海上特高含水油井开展井下油水分离研究。根据海上油田采出液物性参数,初步设计了6种适用的油水分离旋流器。考虑海洋平台井下油水分离工艺的限制、加工成本及精度与分离效果等因素,确定了BLXDL-D为最佳分离装置。针对变螺距螺旋导流式单锥旋流器BLXDL-D结构类型,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主要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对模拟的可靠性进行了室内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BLXDL-D油水分离旋流器最佳的旋流腔长度为65 mm,溢流管直径为12mm,底流管直径为25 mm,此时旋流器分离效率可达到97. 23%,且压力损失相对较小;不同分流比下分离效率的试验值和模拟值最大误差为4. 79%,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研究结果可以为海上高含水平台的井下油水分离旋流器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井下水力旋流油水分离器的研制与性能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浩玉  李增亮 《石油机械》2005,33(11):44-46
井下水力旋流油水分离器是井下油水分离系统的核心部件。在借鉴传统静态水力旋流器结构形式和前期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新型井下水力旋流油水分离器结构参数的确定方法;针对试制的样机,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验证了井下水力旋流油水分离器的分离效率。试验数据表明,该分离器分离效果较好,能够满足井下油水分离的要求,为今后井下油水分离器的结构设计及进一步的系统开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井下油气水力旋流分离器结构优化与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井下油气水力旋流分离器内的气液分离两相流场进行了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得到流场分布规律符合已知的旋流器流场分布规律。将数值计算与室内模拟试验的分离效率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流场研究是可靠的。将油气水力旋流分离器的主要结构及操作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水力旋流器经过优化设计可以进行井下油气分离,且分离效果较好。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及模拟方法为井下水力旋流油气分离器进一步优化结构、提高分离效率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油田采出液温度对油水分离旋流分离器(简称旋流器)性能的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温度下旋流器分离流场内的流动参数、油相分布、油水分离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采出液温度升高,分离流场中油水混合物的切向速度、压力、湍动能以及油滴粒子的径向沉降速度均增大,旋流器的分离性能提高;随着采出液温度升高,旋流器轴心处油水混合物中油相体积分数提高13.97百分点,油相体积分布非均匀度降至80%以下,油芯平均直径减小0.16 mm,轴心处的油相富集程度提高,分布均匀;当采出液温度高于70 ℃时,旋流器分离效率达99%以上。  相似文献   

10.
旋流分离器在应用于井下油水分离过程中,要求绕其自身轴线旋转,针对这一问题,对绕轴旋转旋流分离器进行正交试验,研究流量、壁面旋转速度和分流比对分离效率和系统压降的影响,得出其主次影响因素和操作参数最优方案,为井下油水分离旋流器在应用过程中的操作参数选配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指导油井生产。  相似文献   

11.
溢流率作为影响液-液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对水力旋流器的分离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应用激光测试技术测量了在不同溢流率下的轴流式液-液水力旋流器内部流场的变化特点。测试结果表明,溢流率主要是通过改变旋流器内部轴向速度场来影响旋流器的分离效率,旋流器锥段底部是其内部流场稳定性的"薄弱区",极易受溢流率的影响,对此段结构应做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2.
油水旋流分离器流动机理和分离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雷诺应力模型CFD数值模拟方法.对油水分离器内的流动机理和分散油相的流动特点及处理方法进行研究。得出了分散油相等浓度分布云图和用于判断旋流器分离性能的流量-效率曲线、流量-压力降曲线、分流比-效率曲线和粒级效率曲线。利用试验对曲线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计算与实验数据曲线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趋势一致,根据曲线可对旋流分离器的性能作出判断,并确定处理能力及是否对来液采取必要措施来提高分离效果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软件Fluent,以螺旋增压式串联旋流器为研究对象,采用Eularian-Eularian方法模拟,分析了不同处理量及分流比条件下旋流器的分离性能,并完成室内及井口分离性能试验设计,开展了旋流器分离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处理量在2.4~7.2 m3/h变化时,旋流器的分离效率随着处理量的增大逐渐升高; 处理量大于4.8 m3/h时,分离效率增幅缓慢。分离效率随分流比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得出最佳分流比为32%,最佳处理量为4.8 m3/h,试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油水分离用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曲线与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描述了水力旋流器性能的评价指标,运用流体力学的流场模拟和油滴的模拟技术,从理论上计算旋流器的流量-效率曲线、流量-压降曲线及粒径-效率曲线,并与实验数据做比较,得出结论:(1)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关系曲线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采用流场模拟的方法预测旋流器的分离性能;(2)利用流量-压降曲线和流量-效率曲线可确定单根旋流管的处理能力及处理效果,相应得到并联旋流管的根数,或根据分离要求及系统所能提供的能量得到处理能力;(3)采用粒径-效率曲线可预测等概率粒径的大小,从而为是否对来液采取处理措施提供依据;(4)利用流场数值模拟方法预测旋流器的性能,可节省投资并缩短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5.
脱油型水力旋流器空气核的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晓敏  蒋明虎 《石油学报》2004,25(6):105-108
空气核是水力旋流器处于工作状态下的一种重要流场特征,也是水力旋流器实现正常工作及有效分离的主要标志。空气核的稳定性极大程度地影响着水力旋流器的有效分离。对空气核的成因进行了简要描述,并分析了空气核的存在对水力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同时对空气核的流动形态及其能耗损失等方面作了必要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为了使旋流器保持稳定,要合理控制空气核的大小、位置及流动形态分布。  相似文献   

16.
随着聚驱采油技术在我国各大油田的推广应用,聚驱污水处理已成为聚驱采油技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为了深入探讨液-液旋流器在处理聚驱污水时效率较低的原因,在调研分析聚驱污水物理特性的基础上,基于CFD专业软件Fluent的RSM应力模型,模拟研究了聚驱污水区别于水驱污水的特性参数(粘度、油滴粒径、油相体积分数)对液-液旋流器内部流场及分离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旋流器切线速度、油相集中度均随粘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油滴粒径的减小而减小;分离效率随粘度升高及油滴粒径减小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油田地面分离旋流化技术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陆耀军 《石油学报》1998,19(3):110-115
分析展望了旋流分离技术在油田地面工程各领域中的可能应用;提出了以旋流分离为主体技术进行原油脱气、脱水、除砂以及气体、原油和污水净化的技术设想.从而在油田地面工程中全面采用旋流分离技术,使现有复杂、庞大、低效的常规重力分离流程,逐步为简洁、小巧、高效的旋流分离流程所取代,促进油田地面生产过程向管道化、密闭化、模块撬装化方向发展,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率、减少投资、节约运行费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