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绥靖油田延长组顶部侵蚀古地貌与侏罗系油藏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沉积厚度印模法对延长组沉积末期的古地貌进行了恢复,认为延长组顶部侵蚀古地貌格局为“两下切河谷、两斜坡、中间一残丘”。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种格局对侏罗系油藏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侵蚀斜坡和残丘对上覆地层沉积环境、沉积相、砂体展布的控制;下切河谷不但为油气运移提供通道而且控制着油气运移方向;古地貌高地控制着差异压实小幅度背斜或者鼻状构造的相对高点。  相似文献   

2.
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油层组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对指导该盆地长1油层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W地区为例,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运用残余厚度法,并结合前人的区域古地貌研究成果,对研究区长1油层组顶部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同时分析了古地貌与长1油层组石油分布的关系。结合长1油层组的构造、沉积相、砂体厚度及封盖条件等控藏要素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总结了研究区长1油层组油藏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长1油层组顶部发育有侵蚀沟谷、侵蚀斜坡和侵蚀残梁3种地貌单元,古地貌具有"一沟谷、两斜坡、两残梁"的特点,地形相对较高的残梁区对长1油层组石油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鼻状隆起构造脊、砂体较厚且砂地比较大的河道发育区也对长1油层组石油分布起着重要控制作用。另外,旋回性泥岩、致密砂岩层、侵蚀不整合面和水动力等多种封盖条件为长1油藏的形成起着重要遮挡作用。在上述控制因素作用下,形成以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为主,岩性-水动力油藏为辅的多种油藏类型。鄂尔多斯盆地长1油层组的石油勘探重点应放在长1地形较高古地貌及沉积砂体发育的有利相带等的复合区域。  相似文献   

3.
文中基于钻测井、薄片及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沉积构造背景,对川南泸州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进行岩溶古地貌恢复、动态演化过程分析以及油气地质意义的探讨。选用残厚法恢复茅口组顶部岩溶古地貌,并划分出岩溶台地、斜坡和洼地,以及溶丘、浅洼等地貌单元。结果显示,岩溶洼地地层保存最为完整,岩溶台地普遍剥蚀茅四段、局部影响至茅三段顶部,岩溶斜坡的地层剥蚀程度介于洼地与台地之间。研究表明:中二叠世末,东吴运动引发的地壳抬升促使全区形成泸州古隆起雏形,进而导致区内茅口组地层普遍遭受剥蚀,且剥蚀程度由古隆起核部向两翼逐渐减弱,并由此形成茅口组顶部“北东高、西南低”的古地貌格局;晚二叠世初期,受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影响,龙潭组沉积前的古地貌演变为“西南高、北东低”格局。结合区内油气显示及生产测试资料,指出了岩溶斜坡为最有利的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4.
岩溶古地貌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类型、分布范围及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恢复岩溶古地貌对指导油气勘探至关重要。基于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采用沉积速率法和地层厚度对比法对四川盆地南部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不整合界面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精确计算,并根据剥蚀厚度的地区差异及古地貌指示,对岩溶古地貌单元进行了进一步划分。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南部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主要发育平行不整合,仅在局部地区形成角度不整合。早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台内部沉积稳定,构造运动较弱,沉积速率法与地层厚度对比法相对更适用于研究区的岩溶古地貌恢复。(2)研究区中二叠统茅口组顶部剥蚀厚度为0~120 m,其中北部剥蚀最强烈,如LG1井区、W4井区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高位置,向东南方向剥蚀强度逐渐减弱,地势逐渐降低;剥蚀最薄弱地区位于LS1井东北部,代表了岩溶古地貌地势的最低位置,整体呈现北部高,南部低,东北部最低的地貌格局。(3)研究区茅口组古地貌特征控制了岩溶作用的发育强度,可划分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盆地等3个二级岩溶古地貌单元以及溶峰盆地、溶丘洼地、丘丛谷地、丘丛洼地、丘丛沟谷、峰林平原、残丘平原等7个三级古地...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剥蚀脊与沟槽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位于稳定克拉通中央古隆起东部,是与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有关的风化壳型气田。由于古岩溶作用明显,风化壳顶面具有显著的岩溶地貌特征,形成了独特的沟台并存格局。前人对这一地区地貌研究中,在气田东部和西部划分出多条树枝状沟槽,并认为它们成因相同。通过最新资料研究,认为二者特征差异明显:西部为剥蚀脊,是古中央隆起带向古海盆由面状剥蚀到脊状延伸部分,其奥陶系上部地层缺失是风力作用和化学溶蚀、淋滤作用造成的;东部为沟槽,奥陶系上部地层因线状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缺失。图2表1参6  相似文献   

6.
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岩溶古地貌和成藏条件是加快该地区勘探步伐面临的重要问题。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加里东期风化壳储集层的分布主要受岩溶古地貌、风化壳层位及沉积相控制。马五段为云坪相带,溶蚀孔洞较为发育;平凉组为深水斜坡相带,多形成断裂、裂缝及洞穴储集空间。中央古隆起西侧古地貌为岩溶斜坡,地表岩溶作用较弱,但断裂发育,洞穴系统较发育;中央古隆起南侧古地貌为岩溶台地,断裂、洞穴系统和风化裂隙相对较为发育;中央古隆起区古地貌为岩溶台地,地层较老,岩性致密,风化壳顶部垂直裂隙带发育,岩溶孔洞不发育;中央古隆起东侧古地貌多属于岩溶阶地或鞍地,风化壳多位于云坪及含膏云坪相带,溶蚀孔洞较为发育。岩溶古地貌天然气成藏主控因素主要为生烃中心、岩溶古地貌、风化壳的层位和沉积相带,有利区带主要在耀县、旬邑、淳化平凉组生烃中心和中央古隆起东侧马五段有利沉积相带。图9表1参13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研究区岩心、钻井、测井及地震数据的分析,运用井震结合法和地层厚度印模法对研究区侏罗系富县组古地貌进行了精细描绘,研究了古地貌对富县期沉积相、储集砂体、油气运移,油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县地区侏罗系富县组古地貌类型有5种,分别是侵蚀河谷、河间丘、斜坡带、残梁(丘)、高地;研究区侏罗系古地貌控制富县期粗粒辫状河河道沉积发育分布,深切河谷使富县组地层与下伏地层形成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同时差异压实形成鼻隆构造,为油气运移和储集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古地貌的存在为后期形成披盖压实构造创造了有利条件,对环县地区侏罗系的油气成藏和分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长9沉积前,研究区湖盆底形为限定性的隆洼相间的地貌格局。通过求取现今地层厚度、去压实校正和古水深校正,综合利用钻井和地球化学资料,恢复了长9的湖盆底形。  相似文献   

9.
陕甘宁盆地侏罗系古地貌油田的油藏序列及勘探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陕甘宁盆地古地貌油田勘探开发实践为基础,论证了古地貌油田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机理,划分了古地貌的类型,建立了古地貌油田的油藏序列,总结了此类油藏的勘探方法。同时指出,古侵蚀面、古河道对古地貌油田的形成关系甚大;古地貌油田的油藏序列中以坡前水汇三角型、倾没坡咀型、滨河阶地型、河间残丘型含油最为丰富。  相似文献   

10.
济阳坳陷新近系地层油藏特征--以太平油田为例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由于河流相沉积受控于古地貌形态,并在凸起边缘部位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因此济阳坳陷新近系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太平油田主要含油层段为新近系馆陶组下亚段,根据构造演化、沉积储层特征及油源对比分析,认为“网毯式”输导体系是该油田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古地貌控制了地层的分布和储层的发育程度;地层超覆边界控制了各砂层组的含油性,从而形成了典型的地层油藏组合。  相似文献   

11.
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三叠系长2 油藏油气富集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录井及试油资料,结合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下寺湾油田龙咀沟地区长2 油 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下寺湾油田长2 油藏的形成和富集受沉积相带、 优质储层、鼻状隆起背景、断裂、区域盖层、运移通道等因素的控制。其中,鼻状隆起部位油藏最为富集,裂 缝等垂向运移通道对长2 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长2 油藏类型复杂多样,除岩性油藏以 外,构造-岩性油藏也是其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2.
华庆地区位于长7源岩的发育区,油源充足,成藏条件有利,区内也发现许多高产富集区,但该区油的分布不均,局部高孔高渗带测试产大水,如白241等井。根据大量钻测井、试油试采以及储层荧光等分析资料,系统地研究了华庆地区长8油藏局部油水分布复杂的原因,指出长8油藏局部高孔高渗带出水的原因是长7源岩与储层之间存在泥岩隔层,它阻碍源岩生成的油往下运移到长8储层,源岩与储层之间的输导层控制了该区长8储层的含油性。该认识为研究区下一步的勘探和评价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3.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安83区块开发效果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鄂尔多斯盆地胡尖山油田安83区块长7油藏是典型的"三低"(低压、低渗、低产)油藏,具有储量资源大,目前预测含油面积241km2,地质储量1.3×108t,但物性差,开发难度大,该区从2010-2012年对该区块分6套不同井网进行试验开发,截止目前共完钻油水井429口,投产193口,论文通过对安83区块长7油藏的构造特征、沉积相特征、油藏特征及所采用的6种不同开发试验井网的开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后期规模建产提供了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镇北地区长3低电阻率油层成因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正确认识镇北地区长3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机理目的,利用该区地质资料、岩性沉积资料、岩性薄片分析资料及测井解释成果分析资料,对该区延长组低电阻率油层的成因进行较详细的剖析,得出:沉积韵律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影响、储层填隙物中特殊矿物对低电阻率油层的影响是该区长3低电阻率油层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5.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太阳湾油区剩余油滞留现象严重。 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该区实际地质情况,利用区内岩性、物性、电性及含油性等资料,定性评价该区长 2 储层非均质性及其成因,并分析非均质性对储层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采用实验、测井及标准对比等方法,将区域非均质性分为层内、层间、平面和微观非均质性 4 类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研究区层内非均质性较强,主要受沉积构造、粒度韵律、渗透率非均质性及夹层分布等因素的控制;层间非均质性总体较强,各小层发育不均一,长 23 小层层间非均质性相对最强,长 22 和长 21 小层次之;平面非均质性受砂体及沉积微相展布影响较大;微观上孔隙结构复杂,各种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程度。通过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可以为掌握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状况及后期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油层组(简称长 7 )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研究程度低、认识不一致等问题,在调研致密砂岩油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及与油分布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测井、录井、试油试采、分析测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长 7 致密油富集主控因素进行了总结。 结果表明:烃源岩、源储配置关系、沉积相、物性条件等均为鄂尔多斯盆地甘泉南部地区长 7 致密油富集的主控因素;广泛发育的长 7 3 油层亚组(简称长 7 3 )优质油源岩是长 7 中上部致密油形成的有利条件,控制着各层致密油发育的总厚度和分布范围;长 7 良好的源储配置关系为长 7 3 生成的油能及时排出奠定了基础;优势相区控制着长 7 致密油的分布范围;致密砂、泥岩体遮挡下的相对高孔、高渗砂体控制着长 7 致密油的聚集部位。 该研究成果可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 7 致密油乃至延长组其他类似特征致密油勘探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谢青  王建民 《岩性油气藏》2013,25(3):106-111
陕北中生界延长组地层中低阻油层较发育,其分布广泛,资源潜力巨大。由于其成因机理复杂,表现 形式多样,传统的方法难以识别,因此,结合油田生产实践,以录井、测井、实验分析及试油试采等资料为 依据,并以主力产油层组为研究对象,在综合地质研究的基础上,对志丹、安塞地区长6 低阻油层的成因 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对其进行识别评价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孔隙结构复杂、黏土附加导电能力 以及高地层水矿化度是研究区长6 低阻油层主要的成因机理;采用交会图法、测井曲线重叠法及邻近水 层对比法可以提高对低阻油层的识别准确度。  相似文献   

18.
为了摸清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页岩气的勘探潜力,通过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岩心观察、老井资料复查,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和岩石学分析、含气量现场解析测试等手段,系统开展了延长组含气页岩段展布特征、岩石矿物学特征、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储层特征、含气性等地质特征分析,明确了该区中生界含气(油)页岩的主要赋存层段为延长组长4+5、长7、长9段,其中长7段页岩品质条件最好;延长组湖相页岩分布面积较广,厚度大,干酪根类型为腐泥型,有机碳含量高、分布差异性大,吸附能力强,含气量值与海相页岩相当。在地质评价基础上,以含气泥页岩段作为评价单元,采用体积法计算出长9段含气页岩段的地质资源量为0.414 5×1012 m3,长7段为1.150 6×1012 m3,长4+5段为0.255 1×1012 m3;其中长7段资源量占延长组总资源量的63%,可作为盆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优先选择层段。结论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页岩气资源量巨大,是未来值得重视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新领域。  相似文献   

19.
陇东环县油区M井区长8储集层特征及单井产能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定陇东环县油区M井区长8储集层合理的单井生产方案、确保M井区产能最优化,将岩性、物性和含油性等储集层静态地质特征与渗流规律、生产状况等动态特征研究相结合,基于M井区的地质资料、岩心资料、相渗分析资料和测井资料等开展了储集层特征、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单井产能预测,预测了M井区合理的单井产量。研究表明:M井区长8储集层具备典型的超低渗透储集层特征,测井响应特征较为显著,储集层呈现对油水的双重润湿性;M井区油藏为构造岩性油藏,油水分布受到岩性控制作用,沿着河道方向,物性好、含油性好、在构造相对高部位含油性好;M井区产量主要来自于M井区中-东南部,目前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M井区北部、中南部局部区域;物性参数法、试油资料折算法和试采法适合于M井区的单井产能预测。M井区长8储层合理的单井产量为3.5~4.0 t/d。研究成果为M井区长8储集层进一步开发奠定了重要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对彭阳-镇北地区区域构造、沉积背景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利用轻矿物、重矿物、野外剖面流向实测资料、重点井磁组构古水流测试等资料分析了长8期物源方向,认为长8期研究区主要物源来自西南方向;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的沉积相特征及演化进行研究,在长8期识别出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对沉积亚相和微相进行了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