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超低渗透岩心,通过宏观驱替实验研究不同界面张力的表面活性剂对单相启动压力、油水两相启动压力、相对渗透率曲线、降压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效果的影响,分析表面活性剂对超低渗透油藏渗流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驱替液界面张力的降低,单相启动压力明显降低。油水两相启动压力实验中,在油水两相相同流速比下,随界面张力的降低,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逐渐降低,含水饱和度逐渐增大。从束缚水饱和度到残余油饱和度,随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水两相启动压力梯度先缓慢下降,后迅速下降。相渗曲线实验中,随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的增加,油水两相渗流区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大,残余油下水相相对渗透率增加,残余油饱和度降低,油气采收率升高,水相(端点以内)渗透率基本没有变化。表面活性剂段塞驱替实验中,岩心一次水驱后,注入表面活性剂可明显降低超低渗透岩心的注入压力、提高岩心采收率,且油水界面张力越低,降压效果越好,提高采收率幅度越大。  相似文献   

2.
为准确测定渤海绥中36-1 油田进行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提出了将某含水饱和度下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体系在岩心入口端与出口端黏度的平均值作为在岩心中平均黏度的黏度处理新方法;模拟该油田的实际情况采用恒速非稳态法测定了水驱和二元复合驱的相对渗透率曲线,研究了表面 活性剂和聚合物加量对二元复合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元复合驱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比水驱时的高,水相相对渗透率和残余油饱和度比水驱时的低;随着二元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加量的增大,油水两相的相对渗透率均增大,残余油饱和度降低;随着聚合物浓度的增大,油相相对渗透率增加,水相相对渗透率和残余油饱和度降低。图4表1 参12  相似文献   

3.
表面活性剂性能及降压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针对大庆地区外围油田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高、注水驱替效率低及套损井不断增加等情况,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降低注水井注入压力室内实验研究。利用旋转滴界面张力仪,进行了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界面张力、动态界面张力及界面张力稳定性能研究、利用岩心驱油模拟装置,在人造岩心上进行了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驱压力物理模拟研究。室内实验表明,在55℃条件下,复配表面活性剂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可达10^-1mN/m数量级,且具有较好的界面张力稳定性。岩心驱油降压模拟实验表明,在表面活性剂体系驱替0.5PV之后,残余油饱和度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从而达到降低注入压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润湿性分析、水驱油及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真实砂岩微观模型试验,对白豹油田长3低渗透储层水驱油效率及微观水驱油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长3储层润湿性为偏亲油,水驱油效率较高,最终期驱油效率平均60.3%,油膜和绕流是残余油存在的主要形式。在注入水中加入表面活性剂能明显提高白豹长3储层驱油效率及自吸排油量,表面活性剂对驱油效率的影响除了。与渗透率等岩心固有性质有关外,还与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有关,从试验结果看,表面活性剂OT-1的驱油效果好于BM。  相似文献   

5.
三次采油复合驱表面活性剂性能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元复合驱对表面活性剂的要求应与所驱替的油藏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对渗透率高的油藏,油水界面张力可以适当高一点,而对渗透率低的油藏,油水界面张力应尽可能低,以启动微小孔隙喉道中的残余油;对高矿化度的油藏,表面活性剂的抗盐性和抗二价Ca2 、Mg2 离子的能力要强;对高温地层的油藏,表面活性剂要具有抗高温性能。总之表面活性剂需具有高效、廉价、无污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针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原油温度高、渗透率低的问题,运用乳液表面活性剂促使油水两相产生乳化现象,增加驱替相黏度,有效驱替分布在油藏边缘及角隅部位的残余油,扩大波及体积;同时利用低张力表面活性剂将油水界面张力降至10-3m N/m的超低水平,降低黏附性,提高洗油效率,两者组合得到乳液表面活性剂驱油体系。将该驱油体系应用于纯17-1区块,经过20多个月驱油体系的不断注入,截至2017年7月,对应油井日产油量由1.3 t/d上升至6.3 t/d,综合含水由83.0%下降至74.1%,有效改善层间吸水差异状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研究成果对胜利油田Ⅴ类化学驱油藏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中采用随机生长四参数生成法,对储层岩石的二维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重构。基于格子Boltzmann方法,从孔隙尺度模拟了多孔介质中的油水两相流动,对不同驱替时刻多孔介质内流体分布进行了模拟,得到了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和油水压汞曲线,并分析了π准数(界面张力与压力梯度比值)对油水两相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润湿相(水相)沿着大孔道的中轴部位驱替非润湿相(原油),在小孔道残余部分原油,而随着水驱过程的继续进行,小孔道中的油也逐渐被驱替出来;随着含水饱和度的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逐渐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加。当π准数减小时,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值均增大,其中油相相对渗透率值增大幅度较水相相对渗透率值增大幅度更大,可通过提高驱动压力梯度或者降低界面张力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相对渗透率曲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廉培庆  程林松  刘丽芳 《石油学报》2011,32(6):1026-1030
裂缝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研究对指导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应用某碳酸盐岩油藏天然岩心进行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对基质岩心进行造缝,对比了造缝前后的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的差别:造缝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下降(上升)较快,残余油饱和度较大,且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高,油水共渗区变窄,最终驱替效率变小;对同一块天然裂缝性岩心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力敏感特征进行了研究:随着围压增大,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束缚水饱和度变大,残余油饱和度变化程度较小,等渗点下降,驱替效率变小。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使用围压较大条件下的相对渗透率计算,含水率较低,在相同开发期限内阶段采出程度降低。  相似文献   

9.
自发乳化驱油方法Ⅱ:自发乳化驱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模拟油在岩心中的自发乳化驱油效果及提高采收率机理。不同渗透率岩心中,自发乳化驱油效果好于表面活性剂驱及聚合物驱。碱聚合物自发乳化驱替后采收率在水驱基础上还可提高23.7%,远远高于单独碱自发乳化驱、聚合物驱和表面活性剂驱,说明这一自发乳化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驱替能力,能够大幅度提高采收率。模拟油在岩心中的自发乳化驱采收率和总采收率分别为24.5%和71.8%,与超低界面张力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驱相近。高于三元复合驱、高浓聚合物驱。微观驱油试验证实光刻模型中发生了自发乳化现象。残余油自发乳化成小油滴,很容易穿过孔喉,以水包油型乳化状态开采出来。  相似文献   

10.
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改善低渗透油藏注水效果室内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胜利油区外围油田部分注水井注入压力高和注水驱替效率低等情况,开展了石油磺酸盐复配体系降低注水井注入压力室内实验研究.对于低渗透油藏来说,由于油藏条件和地层流体性质的差异,使胜利石油磺酸盐在油水两相界面的活性大幅度下降,因此,必须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建立以胜利石油磺酸盐为主体的复配体系.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后,复配体系的油水界面张力可降至10-3mN/m.岩心试验显示,注入以胜利石油磺酸盐为主的复配体系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残余油饱和度下降,水相相对渗透率上升,后续水驱替压力下降了57.3%左右,该体系能够有效改善低渗透油藏注水效果.  相似文献   

11.
三叠系储层微裂缝发育,注水且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容易造成注入水沿微裂缝发育方向快速推进,而使油井水淹,采油三厂大部分三叠系油藏已经进入中高含水期,受储层微裂缝、高渗带、初期压裂规模较大、超前注水等综合因素影响,水淹井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甚至迅速水淹,产能损失严重。针对这一生产矛盾,近年来采油三厂在充分调研各种堵剂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采油三厂低孔、低渗、微裂缝发育的油藏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遵循"注的进、堵的住、安全性强"的原则,先后研发、引进智能弱凝胶、微纳米堵水凝胶、裂缝封堵剂等堵水材料进行油井堵水现场试验,并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后期油田高效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DP-4泡沫剂应用于油田采油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模拟孤岛中一区地层条件,采用地层原油及模拟地层水,研究DP-4泡沫剂在不同渗透率模型水驱后,提高采收率程度。结果表明,DP-4复合泡沫驱可提高采收率20%以上,在残余油含量较高时,单一DP-4泡沫驱油效果差,但在高渗模型没有残余油的情况下,DP-4泡沫剂使高、低渗模型产液量完全反转,低渗模型采收率提高。  相似文献   

13.
空气泡沫调驱技术综合了空气驱和泡沫驱的优点,可提高波及系数和驱油效率,在中高温油藏中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但是在浅层特低渗透低温油藏中的应用较少。根据陕北油区特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以甘谷驿油田唐114井区为例,通过理论研究、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研究了空气泡沫调驱技术在浅层特低渗透低温油藏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室内实验低渗透层中的原油被明显启动,驱油效率由水驱阶段的8.33%升高到50.55%;矿场试验井组含水率由98%下降至73%,产液量由3m3/d降至0.8m3/d,平均单井产油量由0.05m3/d增至0.2m3/d。空气泡沫调驱技术在甘谷驿油田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可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对同类油藏的增油控水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XXP-1固体消泡剂在川西气田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目前液体消泡剂使用的局限性,川西气田引进了XXP-1固体消泡剂,在含泡沫液天然气进入分离器之前消除其携带的泡沫。在X5、XC6和XYHF-2井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XXP-1固体消泡剂对X5、XC6和XYHF-2气井水样具有较好的破泡、抑泡能力,平均破泡时间小于10s,平均抑泡时间大于6min。加注XXP-1固体消泡剂后,污水罐泡沫高度明显下降,站场月污水拉运量大大提高,天然气出站压力降低,接近管网压力。XXP-1固体消泡剂能有效消除携液天然气中的泡沫,提高分离器气液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15.
针对朝阳沟低渗透油田注水过程中注水压力上升较快、欠注严重的问题,进行了朝阳沟油田降压增注表面活性剂体系的筛选工作,最终确定表面活性剂体系的配方为0.2%石油磺酸盐类表面活性剂T702-40#+0.5%Na2CO3。实验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体系与原油间平衡界面张力能够达到2×10-2mN/m,耐温、抗盐性好,与朝阳沟油田注入水和地层水配伍性好,能够使岩石的润湿性发生反转,比水驱提高采收率5%左右。该表面活性剂体系驱替计算得出的可流动渗透率值约比水驱可流动渗透率值大15%,具有明显的降低启动压力的作用,并进行了表面活性剂体系降低启动压力的机理分析。朝阳沟油田朝82-152井区矿场试验结果表明,该表面活性剂体系能够降低启动压力,使油层吸水能力提高,使低渗透储层动用比例提高,7口油井累积增油1768t。  相似文献   

16.
龙虎泡低渗透油田井网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田实际开发中实施了反九点法和五点法两种井网开发,解剖对比了两个区块的开发特点。在采出程度相同的情况下,五点法井网油井含水高,两个区块的单井产液量接近。反九点法井网开发中后期采取加密结合注采系统调整方式,能够提高差油层的动用程度和好油层的注水波及体积进而提高采收率。同时,应用水驱特曲线和Weibull模型等油藏工程分析方法对其最终采收率和水驱波及体积系数进行了评价,认为龙虎泡油田应采用反九点法注采井网开发。  相似文献   

17.
关丹  娄清香  任豪  阙庭丽 《油田化学》2020,37(2):287-291
为提高砾岩油藏采收率,针对七东1区砾岩低渗储层强非均质性、水驱采出程度低、剩余油饱和度较高等特点,在七东1区实施聚合物驱。通过理论计算、聚合物注入性及流动性分析、天然岩心驱油实验,对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注入浓度进行了筛选,并在七东1区进行了矿场应用。结果表明,七东1区低渗砾岩储层可注入浓度不高于1000 mg/L、相对分子质量400×10~4以下的聚合物,采收率可提高4%数9%。针对低渗透油藏特点,形成了驱油体系与油藏流体等黏驱替流度控制技术。试验区于2016年1月全面注入相对分子质量为350×10~4、质量浓度为800 mg/L的聚合物溶液。截至2019年2月,聚合物驱阶段产油8.01×10~4t,阶段采出程度14.5%,降水增油效果明显。图6表6参14。  相似文献   

18.
陆梁油田石南21井区属中孔、低渗、特低渗透油藏,注水井的吸水能力逐渐变差,注水压力逐渐升高,油藏欠注日趋严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采取了分子膜增注技术来改善油藏吸水能力,提高水驱采收率的技术。现场试验结果显示,该技术改善了注水开发效果。同时,针对普通酸化解堵过程中,解堵剂处理半径小、有效期短等问题,进行了一种强穿透剂的实验研究。将强穿透酸化技术进行优化,与分子膜技术相结合,能妥善解决石南21井区的注水问题,进一步提高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9.
针对陕北丰富川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低、开发效果差等问题,提出低频振动辅助表面活性剂复合开采技术。对低频振动条件下表面活性剂洗油、乳化、吸附性能以及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振动条件下,表面活性剂洗油效率可提高2.5%左右;表面活性剂自乳化能力增加,动态乳化使乳状液液滴平均粒径变小、分布均匀,降低了乳状液聚并的速度,使析水率降低,动力学稳定性增强;表面活性剂吸附等温线大幅度下降,吸附量减小。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区块综合含水降低15%以上,平均单井日增油40%左右,该复合技术的成功应用为低渗透油藏增油控水,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了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