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C18吸附剂和11种不同洗脱能力的洗脱剂,采用pH试纸、目测、红外光谱等方法,研究了结构、极性和相对分子质量相似的5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11种洗脱物。实验结果表明:每种表面活性剂的11种洗脱物其pH值、洗出量、主成分参数构成一组特征性很强的数据,依据这些数据,可以方便地进行复杂体系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定性分析,有效提高分析效率。方法可准确定性出混合表面活性剂体系中5种结构相似的表面活性剂。同时,也适用于其他复配体系中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定性分析,为复杂体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定性分析提供了一种价廉、方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含十六碳链和十四碳链Gemini表面活性剂微乳酸的制备及其性能。通过考察助表面活性剂用量和增溶酸量,得到微乳酸所用乳化剂的最优化配比为Gemini:AEO9:AS1:AS2=7:10.5:5:12.5。研究了微乳酸的相行为,并对微乳酸的稳定性、缓释效果及耐盐能力做了测试,初步考察了碳链长度对微乳酸形成及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碱(A)/表面活性剂(S)/聚合物(P)三元复合驱(ASP)技术是油田开发中后期的有效手段之一,而随着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对复合驱体系环保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除技术指标外,还需要药剂对环境污染小或者无污染.针对D油田原油、注入水的性质以及油藏温度复配绿色表面活性剂体系,再与聚合物、碱复配构筑三元复合驱体系,考察该复合体系的相关性能.结果表明,多种复配比例均可使三元体系界面张力达到10-3 mN/m级别,而碱的加入能够提升界面活性,使界面张力达到10-4 mN/m级别.该三元体系经过5次吸附后,界面张力仍可达到10-3 mN/m级别,说明该体系抗吸附性能较好.另外,通过实验也认定该三元体系的乳化能力和热稳定性能较好.驱油实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配比的三元复合驱体系采收率提高幅度分别为16.64%、18.11%和19.27%,提高采收率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泡沫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新的泡沫稳定性评价方法,利用Waring Blender泡沫搅拌器所产生泡沫的析液量与时间的关系求出泡沫的不稳定系数,提出通过不稳定系数的比较来综合评价泡沫稳定性能。同时,评价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α-烯烃磺酸钠)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复配体系泡沫性能,对体系泡沫量、稳定性及流变性能进行分析表明,DTAB对体系泡沫性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AOS低含量,随着AOS含量的增加DTAB对体系泡沫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5.
含gemini成分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因离子头基间强相互吸引及疏水相互作用,较传统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具有更多的优良性质。综述了含gemini成分的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研究进展,包括混合体系的协同效应、混合胶束的聚集行为、混合体系的微观结构及相行为。还介绍了混合体系中分子相互作用规律。  相似文献   

6.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石油磺酸盐(PS-30)与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月桂酰胺丙基羟磺基甜菜碱(LHSB)复配得到复配表面活性剂L/P,利用界面张力仪和驱油装置对表面活性剂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同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了L/P在油水界面聚集作用的微观机理.实验结果表明,L/P的界面性能、驱油效果优于PS-30和LHSB,LH...  相似文献   

7.
AOT及其复配体系的中相微乳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干佐  曾宪诚 《油田化学》1995,12(4):379-382
在表面活性剂-醇-正辛烷-盐水体系中,研究了以双-2-乙基己基磺琥珀酸钠,十六烷基三甲溴化铵及AOT与CTAB的复配物为表面活性剂时形成的微乳液性质,考察了NaCl浓度、醇的种类与浓度对体系相行为与中相微乳液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AOT与CTAB按1:7按摩尔比复配时有显著的协同效应,最佳中相微乳液体积大幅度增加;该体系的最佳含盐量对醇分子碳链长度的变化特别敏感。  相似文献   

8.
表面活性剂-有机膦酸盐复配体系的防垢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低剂量的HEDP、ATMP和EDTMP 3种膦酸盐防垢剂与SLPS、ORS-41、9AS-3-0和PBET-174种驱油用表面活性剂进行复配,测定了体系的防垢性能.结果表明,合适的复配体系由于各化学剂之间的协同效应,可以显著提高防垢性能,SLPS与ATMP和EDTMP复配、ORS-41与ATMP和EDTMP复配体系...  相似文献   

9.
张琳  张晓萍  王树立  周诗岽  王蕾 《石油化工》2013,42(11):1224-1228
为揭示表面活性剂促进气体水合物生成的机理,研究了复配表面活性剂对气体水合物生成液表面张力的影响。在273.15283.15 K内,采用铂金板法测定了氟碳表面活性剂Intechem-01(FC-01)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研究了表面张力与温度、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和复配比的关系,并分别利用线性方程、衰减指数函数式和二次多项式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FC-01的最低表面张力为16.8 mN/m,SDS的最低表面张力为34 mN/m,在低温下二者显示出良好的复配效果;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FC-01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复配比(FC-01占表面活性剂总质量的比例)为0.6283.15 K内,采用铂金板法测定了氟碳表面活性剂Intechem-01(FC-01)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研究了表面张力与温度、复配表面活性剂含量和复配比的关系,并分别利用线性方程、衰减指数函数式和二次多项式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FC-01的最低表面张力为16.8 mN/m,SDS的最低表面张力为34 mN/m,在低温下二者显示出良好的复配效果;复配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随FC-01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复配比(FC-01占表面活性剂总质量的比例)为0.60.7时,表面张力最低,达到最佳复配比;曲线拟合相关系数超过0.94,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石油化工》2015,44(5):602
以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烷基磺酸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等为原料,制备了阴/阳离子复配表面活性剂(记为CAN),以TX-10和MOA-15为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分别记为TCAN和MCAN。采用界面张力测试、乳化性能测试和室内岩心驱替等方法,研究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CAN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X-10和MOA-15均可提高CAN的溶解性。MCAN在地层水中的溶解性更佳,浊度较低。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含量的增大,CAN的油水界面张力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随CAN含量的增大,油水界面张力呈急剧减小后趋于平缓的趋势。TCAN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较MCAN好。CAN的耐盐性为70 g/L,耐Ca2+达5 g/L,抗油砂吸附性能基本满足要求。TCAN的乳化性能和驱油效率均好于MCAN,且随岩心渗透率的增大,TCAN驱油效率的增幅比MCAN大。  相似文献   

11.
碳酸盐岩油藏微乳酸化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加碳酸盐岩油藏酸化过程中酸液对地层的穿透距离,同时减少酸液在运输及注入过程中设备的腐蚀,本文作者以柴油、盐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通过阳、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制备了缓速、缓蚀性能良好的微乳盐酸体系。在实验室内测试了50℃下微乳盐酸与同浓度盐酸对岩心的静态、动态溶蚀率、对N80钢片的腐蚀率以及微乳盐酸的耐盐性。与同浓度的盐酸相比,微乳盐酸的缓速效果明显,而且可以有效提高岩心渗透率20%以上;在不加入缓蚀剂的情况下,微乳盐酸对N80钢片的腐蚀率仅有同等浓度盐酸的1/5左右。通过添加CaCl_2对微乳盐酸体系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CaCl_2浓度超过40 mg/L的时候,微乳盐酸的微乳相才开始迅速分解,说明该体系具有较好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2.
为获得高温微乳酸并为油气藏深度酸化提供新材料,本文以阳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丙撑基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氯化铵)(18-3-18)为主表面活性剂,以正丁醇和正辛醇为辅助表面活性剂、柴油为油相、盐酸为酸相,通过复配制备了含Gemini耐温柴油微乳盐酸新体系,并考察了微乳盐酸的相行为、缓速反应及耐氯化钙能力。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阳离子Gemini18-3-18柴油微乳盐酸耐温可达100℃,缓速反应性能良好,耐氯化钙能力可达到120 g/L。并且证明了阳离子Gemini18-3-18与AEO9乳化的柴油微乳盐酸耐温性能良好,可在95℃下保持稳定,有利于丰富耐高温微乳盐酸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微乳化乙醇(C2H5OH质量分数为95%)-0#柴油混合燃料的稳定性。结果表明,m(柴油)/m(乙醇)为9时,使用m(正庚醇)/m[烷基醇聚氧乙烯(3)醚]为4的表面活性剂-正构一元醇复配物作乳化/稳定剂可获得稳定性良好的混合燃料;40℃时混合燃料的稳定性最好,稳定时间超过3个月;混合燃料的闪点为21.2℃,铜片腐蚀、凝点等其他性能指标均能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4.
微乳化燃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节能环保型微乳化燃油的基本理化性能、配制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W/O型微乳化燃油具有稳定性好、燃烧完全、污染少、节约能源等优点。它取代传统的燃油可大幅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The effects of re-crystallization of prednisolone as a poorly water-soluble drug in aqueous surfactant solutions on its dissolution rate were investigated. A significant enhancement was observed for crystal dissolution rate in hydrophilic surfactants such as tween 80 and sodium lauryl sulfate (SLS).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indicated the existence of both form Ⅰ and Ⅱ ofprednisolone in SLS treated crystals. The FT-IR results also showed that, only form Ⅱ could be detected in prednisolone crystals without surfactant and prednisolone form Ⅲ was produced in tween 80 treated crystals. These results were also confirmed by X-ray (XRD) diffraction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In general,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resence of hydrophilic surfactants could generate forms Ⅱ and Ⅲ of the crystals. These forms would give rlse to the increase of prednisolone's dissolution rate owing to their physicochemical instability and more hydrophilic property in comparison with stable polymorph of form Ⅰ.  相似文献   

16.
通过正交试验制备最优配方乳化剂,用煤油、多氢酸及制备的乳化剂又制备了微乳多氢酸体系.测试了微乳多氢酸体系的粒径分布,考察了微乳多氢酸体系的稳定性和耐盐能力.结果表明,该微乳多氢酸体系粒径小、平均粒径为26.9 nm,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耐盐能力可达到60 000 mg/L.比较了相同浓度下微乳多氢酸和多氢酸分别与大理石、玻片、标准钢片的反应.结果表明,与相同浓度多氢酸相比,微乳多氢酸体系的缓速效果显著,对钢片的缓蚀率达85.18%.  相似文献   

17.
以煤油、盐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为主要原料,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配比对煤油微乳酸稳定性的影响、不同表面活性剂用量下的最大增溶酸量、微乳液和微乳酸的拟三元相图、煤油微乳酸的粒径分布、耐盐能力及缓释效果。结果表明,采用CTAC与NP-15复配可获得稳定的煤油微乳酸体系;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最佳用量为10.7%(w),氯化氢含量达到10.9%(w);当CTAC∶NP-15=3∶2,AS1∶AS2=1∶2,助表面活性剂∶表面活性剂=1∶1时,可以得到较大的微乳酸单相区。该微乳酸体系粒径小、分布均匀,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耐温性,耐CaCl2能力可以达到60000mg/L。与相同浓度的盐酸水溶液相比,煤油微乳酸缓释反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原油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乳化快慢程度难以表征的问题,自制乳化测定仪器,并提出了乳化速度的概念,对其测定条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考察,通过最终的驱油实验将乳化速度与最终采收率进行了关联.实验结果表明:单纯表面活性剂体系乳化速度都较低,适量加入碱剂可以大幅度提高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速度;在模拟地层温度(40-60℃)条件下,温度越高,乳化速度越大,乳化效果越好;最大乳化速度分别对应着适当的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碱质量分数.室内驱油实验发现:对于高乳化速度体系(1.8 mL/min),驱替达到含水率为98%时对应的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为4.5;而对于低乳化速度体系(0.2 mL/min),驱替达到同样条件,注入孔隙体积倍数仅为3.5,高乳化速度体系能多提高最终采收率超过10%.  相似文献   

19.
表面活性剂驱是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以往筛选活性剂基本以其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性能作为评价重点,而表面活性剂的油水乳化性能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为研究油水乳化性能对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合长庆低渗透油藏条件,选用具备相同超低界面张力但乳化能力有所差异的2种活性剂,利用均质、非均质岩心开展驱油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同时具备超低界面张力和强乳化能力的活性剂BA,可在岩心入口段降低渗流阻力,同时实现岩心中部乳化封堵的效果,岩心中部残余阻力系数为2.08;而界面张力超低乳化能力较弱的活性剂TS,无法建立流动阻力,仅起到降压增注的作用。在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中,水驱后注入BA段塞0.6PV,建立了较高的驱替压力,扩大了波及系数,提高采收率11.46%,而活性剂TS提高采收率幅度为5.88%。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化学驱中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混合胶束性质,为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色谱分离预测提供必要的参数,测定了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十二酸钠(SLA)以及SDBS和十四烷基苯磺酸钠(STBS)两种混合体系的表面张力,考察了电解质浓度、种类对混合体系临界胶束浓度和相互作用参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无机电解质浓度远大于表面活性剂浓度时,烷基链长不同的磺酸盐的混合胶束形成性质可用Clint模型描述,而磺酸盐和羧酸盐的混合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可用规则溶液理论(RST)来描述。对于SDBS/STBS混合体系,添加不同价态的阴离子对混合cmc的影响不同。在相同电解质浓度下,碱性和弱碱性条件使SDBS/SLA混合体系的cmc变化不大,但与中性相比下降很大;在碱性条件下,其值随组成的变化不大;在中性条件下,cmc的变化与碱性条件相比要大一些;在各种电解质浓度下,用规则溶液理论计算出的SDBS/SLA体系的相互作用参数皆为负值,表明混合胶束两表面活性剂分子之间的作用是相互吸引的。在相同表面张力下,混合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比单一表面活性剂浓度低,因此,SDBS与SLA混合表面活性剂在降低表面张力效率方面能够产生明显的协同效应。图5表2参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