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以2007-2009年的电力负荷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南宁市区夏季用电负荷特性的变化趋势,找出夏季负荷的主要增长点.通过对夏季气温与负荷情况的详细分析,得出影响南宁负荷及负荷特性变化的主要因素,进一步揭示了夏季强降雨对负荷水平影响的规律性,从而提出了一些电力负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经统计,2006年夏季我国主要地区最高用电负荷如下。(1)华中电网2006年6月19日达到最高用电负荷为6 047万kW,从2006年6月17日到2006年9月5日止经历80天的迎峰度夏的用电保卫战。(2)华北电网最高用电负荷达到9 646万kW,比2005年增长12.7%;北京电网2006年8月8日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 081万kW,2005年最高负荷为1 065万kW。(3)天津电网2006年8月7日最高用电负荷达到650万kW,2005年同期负荷为611万kW。(4)苏州电网2006年8月14日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 049.2万kW,成为全国首个用电负荷超千万的地级市。(5)河北南部电网2006年6月19日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 4… 相似文献
4.
5.
2006年8月的高温,拉动江苏用电负荷和日用电量屡屡刷新历史最高纪录。8月14日,江苏统调最高用电负荷已突破3 800万kW,达到3 827.6万kW,当天的统调日用电量也首次突破8亿kW·h大关,达到8.204 8亿kW·h。根据统计,7月初江苏统调用电最高负荷基本在3 000万kW左右,统调日用电量基本在6.5亿kW·h左右,其后分别在7月12~13日、17~19日和29~31日出现3次用电高峰,并在3次用电高峰期间四创全省用电历史新高,其中7月31日最高的统调用电负荷达3 709.9万kW,统调日用电量达7.803 6亿kW·h,电力负荷水平比月初增加了约700万kW。入秋后,台风并没有给…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对用电容量100 kVA以上企业进行用电负荷特性以及用电价值情况调研,采用因子聚类以及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针对每个企业的有序用电价值评估系统,根据企业价值评估结果,把企业分成4种客户类型,选取低价值客户进行负荷压限,实现电费损失最小化、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节能减排效应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调峰电价与可中断负荷联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分析传统调峰方式基础上,提出一种调峰交易模式,即调度机构将所有参与调峰的负荷停止用电或减少用电的容量当作一种“电力资源”买入,参与调峰的负荷具有可中断负荷的特性。因此明确提出参与调峰的负荷被认为是可中断负荷,把可中断负荷补偿费视为该“电源”的购电成本。引入一个可中断负荷补偿机制,实现了“电源”买入。在该模式下,应用微观经济学理论,重点提出了分区调峰电价和统一调峰电价2种调峰定价方法,抓住调峰定价的实质,实现了调峰电价调节供需关系,使市场有限资源优化再分配,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该算法适用于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初期,利用调峰电价调节供需关系,缓解缺电矛盾。 相似文献
12.
为成功缓解电力紧缺矛盾,落实错避峰计划,实现停机不停线的有序用电目标,应用安装远程负荷控制系统。分析负荷特性,充分整合负控装置功能,拓展信息化应用,并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夏季日峰荷特性的基础上,利用小波变换对负荷序列进行分解和单支重构.得到不同频段上的近似序列和细节序列,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分别分析其早晚高峰值与气温的关系,根据分析的结果,使用RBF神经网络建立相应模型预测,将各序列的预测值相加得到日峰荷值。根据江苏省实际负荷运行数据,对方法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4.
快速准确地执行电网供需预警处理预案,实现预案执行过程中的可控与在控是电网企业需求侧管理的一项核心工作。介绍了调荷避峰信息管理系统并根据它在安徽电网迎峰度夏中的应用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市错峰限电方法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分析了南京市的负荷组成情况.详细阐述了在2004年严重缺电的情况下,南京市为成功缓解电力紧缺矛盾所采用的组织保证类、宣传类、技术类、经济类方法.同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北京地区夏季高峰负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北京地区的新电价方案.简要介绍了调整电价结构的必要性和具体内容,调节高峰负荷的预计效果以及各用电单位充分利用价格杠杆调荷节电、减少电费支出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错峰避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减少数据传递和信息发送中造成的错误和时间消耗,上海市电力公司利用用电负荷管理系统网站和错峰避峰短信平台系统等传播载体,在电力公司各级之间、电力部门与各主管单位及客户之间建立了快速、高效、通畅的互通平台,为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