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9 毫秒
1.
采用由纯金属组成的和由稀土与Co-Ni合金组成的两类扩散偶,辅以EMPA、金相、SEM等手段测定了Y-Co-Ni三元相图1175℃恒温截面上的相关系,该截面固相区范围内存在7个单相区、9个两相区、3个三相区。  相似文献   

2.
自蔓延加压法合成TiC—Ni基金属陶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自蔓延高温合成结合准热等静压法(SHS/PHIP)制备了TiC-Ni基金属陶瓷TN20(TiC-16.8Ni-4.2Mo),金属陶瓷中主要由TiC颗粒和Ni粘结相组合的。TiC颗粒连接成骨架状结构分布在不连续的粘结相当中,TiC相与Ni相界面结合良好,界面附近和粘结相内部存在的大量位错。同时研究了在两个压力 (90MPa和160MPa)制备的材料的力学性能,发现在160MPa压力下,材料的强度  相似文献   

3.
秦紫瑞  姚曼 《特殊钢》1995,16(4):11-16
用金相、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与扫描电镜分析研究得出超低碳Cr26-Ni28-Mo5-Cu3-Nb0.35不锈钢铸态组织中含有σ相,经850 ̄1120℃热处理均可形成σ相,包括(Fe-Cr)σ相,(Fe-Mo)σ相和(Cr-Ni-Si)σ相,850℃左右有M6C型碳化物和NbC析出。该钢经1150℃2h水冷固溶处理后,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4.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粘结相 Ni- Co( Ni ∶ Co = 1 ∶1 , 质量比, 下同) 与不同 N/ C 比的硬质相 Ti( C, N)( Ti N/( Ti C+ Ti N) = 0 .1 ,0 .3 ,0 .5 ,0 .7 ,0 .9) 之间的润湿规律;粘结相 Ni- Co - Mo , Ni - Co - Ta , Ni- Co - Mo - C 与硬质相 Ti( C, N) 之间的润湿情况;以及在 Ti( C, N) 硬质相中添加 Ta C, Nb C 等对润湿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当硬质相中 Ti N/ ( Ti C+ Ti N) < 0 .5 时宜采用 Ni - Co 作粘结相, 而当 Ti N/ ( Ti C+ Ti N) ≥0 .5时,则应选择 Ni- Co - Mo - C 作粘结相更适合。  相似文献   

5.
高Co—Ni二次硬化马氏体钢中合金元素对相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分析了高Co-Ni二次硬化马氏体钢中几种主要合金元素在不同状态下的价电子结构,认为Co、Ni在奥氏体中与C相互作用较强,它们能降低C的扩散能力,推迟马氏体相变。在马氏体回火过程中,Co 和Ni溶入渗碳体形成的合金渗碳体,在较高的温度下分解,使固溶于基体中的Mo 与位错充分结合。在渗碳体分解后,Mo 与C形成富C、Mo的溶质簇,或以M2C的形式析出,在基体内弥散分布,形成二次硬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0.16C-10Ni-14Co-1Cr-1Mo(16NiCo)钢在510℃和0.23℃-12Ni-14Co-3Cr-1Mo(23NiCo)钢在482℃回火的组织与性能。随回火时间的延长,强度、硬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M_2C的粗化及与基体共格性降低所致。M_2C的粗化速度23NiCo钢要小于16NiCo钢。  相似文献   

7.
邓凡政  石影  张广军 《稀有金属》1998,22(3):188-190
用硫氰酸钾作萃取剂,探讨了在聚乙二醇(PEG)2000硫酸钠硫氰酸钾双水相体系中Co(Ⅱ)、Ni(Ⅱ)、Mo(Ⅵ)等金属离子的萃取行为。控制一定条件,实现了Co(Ⅱ)与Ni(Ⅱ)、Co(Ⅱ)与Mo(Ⅵ)及Co(Ⅱ)与Ni(Ⅱ)、Mo(Ⅵ)混合离子的定量分离,并研究了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对PEG相萃取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金相、透射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与扫描电镜分析研究得出,超低碳Cr26-Ni28-Mo5-Cu3-Nb0.35不锈钢铸态组织中含有σ相,经850~1120℃热处理均可形成σ相,包括(Fe-Cr)σ相,(Fe-Mo)σ相和(Cr-Ni-Si)σ相;850℃左右有M6C型碳化物和NbC析出。该钢经1150℃2h水冷固溶处理后,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Ni-Cr-Fe-Mo-Co-Cu-W合金宏观“黑斑”和“白斑”缺陷的形成机制。“黑斑”区富集元素主要以数量较多,尺寸较大的富含钼,钨的M6C和AB3C等相和数量较多的粒状M6C的形式存在于晶界上,因界面效应使晶界相对易受侵蚀;“白斑”区晶界主要富含钼,钨的μ相,比富含铬的M6C基底区耐晶界腐蚀。  相似文献   

10.
钨钼活化烧结机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康竹 《中国钼业》1995,19(6):14-19
主要介绍了添加少量Ni-Co时钨,钼的低温烧结特性,对比了纯钨,W-Co,W-Ni,W-Ni-Co,纯钼,Mo-Co,Mo-Ni,Mo-Ni-Co烧结体系,测算了这些体系的烧结活化能,研究了其低温烧结机理,发现Ni-Co对钨,钼的烧结具有最好的活化效果,说明镍与钴的共同加入对钨,钼的烧结具有协同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WC-13%Fe/Co/Ni合金作为基体合金,添加少量Al以研究其对WC-13%Fe/Co/Ni硬质合金的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发现,Al可以细化合金中的WC晶粒,并在提高合金硬度的同时,使其抗弯强度提高100~200MPa,金相研究表明,添加Al的WC-13%Fe/Co/Ni合金中的粘结相主要是γ相和板条马氏体,局部有α+(Fe,Me)3C的片层状组织存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金相、TEM、XRD等手段研究了六辊轧机中间辊用55Cr5NiMoV及70Cr3Mo钢的接触疲劳性能。结果表明:55Cr5NiMoV钢的接触疲劳性能明显高于传统的70Cr30Mo钢。55Cr5NiMoV钢组织中的残 奥氏体量较70Cr3Mo钢接触疲劳过程中,残余奥氏体发生应变诱发马氏体转变,这种应变诱发转变可抑制并阻碍疲劳裂纹的产生和扩展。  相似文献   

13.
以WC-13%Fe/Co/Ni合金作为基体合金,添加少量A1以研究其对WC-13%Fe/Co/Ni硬质合金的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发现:A1可以细化合金中的WC晶粒,并在提高合金硬度的同时,使其抗弯强度提高100~200MPa。金相研究表明,添加A1的WC-13%Fe/Co/Ni合金中的粘结相主要是γ相和板条马氏体,局部有α+(F,Me)_3C的片层状组织存在。  相似文献   

14.
稀土合金的金相样品制备及组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a-Co-Ni三元系和Nd-Cu、Gd-CU二元系为例,介绍了稀土合金相试样的制备步骤和原则,给出了用该方法制作的5La-73Co-22Ni、5La-89Co-6Ni、25.6La-34Co-40.4Ni、Nd-69Cu、Gd-12Cu等成分合金的金相照片,并进行了适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国外WC-Ni,WC-Co-Ni及WC-Fe-Co-Ni等系列新型粘结剂硬质合金以及WC-Fe,WC-Fe-Co及WC-Fe-Ni等硬质合金的研究情况,并对以铁,镍代钴的硬质合金研制特点及以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WC—Ni硬质合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以Ni替代Co作硬质合金粘接剂,通过在Ni中添加适量的金属添加剂,来提高和改善WC-Ni硬质合金性能,采用此方法生产的WC-Ni硬质合金的机械性能和使用性能完全可以达到WC-Co硬质合金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钇在钴基合金和硬质合金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钴基合金和YG8R硬质合金进行了X射线衍射、SEM、TEM和EDS的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稀土的加入对钴相的晶格参数没有影响,但使钴相的粒度显著变小,并使合金中WC相晶粒尺寸的不均匀和分布的不均匀得到明显改善;在Co基(Co-WC-Y)合金中可形成的稀土相有稀土氧化物Y2WO6和稀土金属经物Co5Y8和Co2Y。  相似文献   

18.
秦紫瑞  钟蕊 《特殊钢》1998,19(6):15-17
用光学、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和电子探针微区分析了ZG35CrMo铸钢的显微组织、非金属夹杂物和断口形貌。试验结果表明,ZG35CrMo铸钢经适量RE-Ca处理,可消除魏氏组织,细化晶粒,钢中夹杂物由多角状变为球状,其数量减少,分布均匀,明显提高了铸钢的塑韧性和强度。  相似文献   

19.
郭宁  秦紫瑞 《特殊钢》1997,18(4):26-29
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研究了新型耐海水用钢0.03C-3Si-17Cr-12Ni-3Mo-2.5Cu的组织及其点蚀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该钢经1050℃保温2h固溶处理后,可得到单相的奥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抗点蚀性能,并通过STM的观测,得到了新型钢的超高分辨三维点蚀形貌图象,为该钢的开发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用常规的粉末冶金工艺试制了四种成分的WC-20(Fe/Co/Ni)合金,优选粘结剂的成分及总碳量可使其力学性能最佳。着重研究了WC-20(Fe/Co/Ni)合金的力学性能和显微组织,发现粘结相为孪晶马氏体和奥氏体时,其主要力学性有不低于WC-2Co,而粘结相全部为板条马氏体时,其主要力学性能低于WC-2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