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采用苯乙烯的分散聚合反应体系为研究对象,在无外加温度、压力及其它物理手段的前提下,直接利用磁场在室温条件下引发苯乙烯的分散聚合反应,成功制备出了聚苯乙烯微球。研究结果表明,交变磁场作用引发苯乙烯分散聚合生成了聚苯乙烯,其重均分子量Mw=96856,数均分子量Mn=13162。所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的粒径为1—2μm,恒定磁场条件下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重含有部分不成形的杂质,而交变磁场条件下制备的聚苯乙烯微球的球形度规整,表面光滑,无缺陷和杂质。  相似文献   

2.
张凯  傅强  黄渝鸿  谭云 《化学工程师》2006,20(5):4-6,17
本文基于均匀设计方法对苯乙烯的分散聚合反应进行了试验设计,并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聚苯乙烯粒子相关性能参数(聚苯乙烯粒子分子量、粒径大小及分布)和各变量(单体浓度、稳定剂用量、引发剂用量和反应介质溶度参数)之间的回归方程。根据回归方程进行了分散聚合反应的配方优化,得到了约束条件下的苯乙烯分散聚合反应配方,实测值与预测值比较结果表明,回归方程的预测值与优化配方制备的PS粒子的各项性能实测值存在一定的偏差(相对偏差在15%以内),但仍对试验配方设计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超声波场下辅助引发苯乙烯分散聚合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实验设计,对超声波场下辅助引发苯乙烯(St)分散聚合反应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超声波空化作用产生的热点效应,油溶性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裂解生成自由基可引发St的分散聚合反应。超声波场的工作参数(超声波输出功率、作用时间)对聚苯乙烯(PS)粒子的性能影响很大,适宜的超声波场聚合反应条件为400W×3.0h。  相似文献   

4.
苯乙烯分散聚合工艺条件对转化率及微球尺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醇/水混合液为分散介质,聚乙烯基吡咯烷酮为稳定剂,研究了苯乙烯分散聚合过程中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及分散稳定剂用量对转化率和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表明,通过反应中期补加引发剂,后期升温的方法,可使聚合反应的转化率达到90%以上,微球粒径增大,粒度均匀。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超声波作用下反应体系组成对苯乙烯(St)分散聚合反应规律的影响,表明超声波作用下的分散聚合反应并非一般的热引发分散聚合反应,超声波的空化作用可有效地、多途径地生成更多的自由基。掌握了聚合反应规律,可初步实现根据聚苯乙烯(PS)粒径及分布和聚合反应速率要求进行反应体系的配方设计。  相似文献   

6.
超声波场作用下苯乙烯的分散聚合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超声波场作用下分散聚合的反应是分区域分阶段逐步进行的反应机理。在分散聚合反应过程中,成核机理为接枝共聚物聚结机理,稳定机理以接枝稳定机理为主,分散剂吸附为辅。聚合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自由基生成阶段、强化扩散阶段、均相溶液聚合阶段、聚结成核阶段和粒子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7.
分散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分散聚合反应及其成核和稳定机理,并对分散聚合反应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8.
水溶性单体分散聚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敏  扈蓉  何培新 《胶体与聚合物》2005,23(4):37-39,45
综述了丙烯酰胺等六类水溶性单体分散聚合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主要研究了通过采用散聚合的方法,以H2O2-FeSO4为引发剂体系,聚乙烯醇吡咯烷酮(PVP)作分散剂,在无水乙醇溶液中使α-蒎烯与苯乙烯分散共聚,以石油醚为沉淀剂将产物分离出来,并对共聚物进行IR测试.初步探讨分散共聚反应的机理和共聚单体投料比,聚合时间,聚合反应温度,以及引发剂体系作用下,此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α-蒎烯苯乙烯=14;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 h,引发剂单体总量=14.在此最佳条件下α-蒎烯的转化率约为90%.  相似文献   

10.
H2O2—FeSO4引发α—蒎烯与苯乙烯分散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凝  张毅 《广西化工》2001,30(1):11-12,15
主要研究了通过采用散聚合的方法,以H2O2-FeSO4为引发剂体系,聚乙烯醇吡咯烷酮(PVP)作为分散剂,在无水乙醇溶液中使α-蒎烯与苯乙烯分散共聚,以石油醚为沉淀剂将产物分离出来,并对共聚物进行IR测试。初步探讨分散共聚反应的机理和共聚单体投料比,聚合时间,聚合反应温度,以及引发剂体系作用下,此共聚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α-蒎烯:苯乙烯=1:4,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4h,引发剂:单体总量1:4。在此最佳条件下α-蒎烯的转化率约为90%。  相似文献   

11.
蒲侠  张兴华 《广东化工》2006,33(5):32-35
首先在一定的反应条件下,制备桐油基双马来酸半酯(TOMG/MA),然后以TOMG/MA为单体,合成了[P(TOMG/MANa)]低聚物,并以此为乳化剂,采用预乳化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P(St/(TOMG/MA))新型无皂共聚乳液。本文具体考察了不同的乳液聚合工艺条件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红外光谱对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of styrene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A monomer phase soluble initiator, namely lauroyl peroxide, and a water phase soluble emulsifier, namely sodium dodecyl sulfate, were used. the polymerizations were carried out in a magnetic drive, sealed, cylindrical polymerization reactor, in nitrogen atmosphere. Two different fatty alcohols, cetyl and lauryl alcohols, were tried as particle size increasing agents. the effects of initiator, emulsifier concentrations, monomer/water ratio, and the weight ratio of particle size increasing agent to emulsifier on the total monomer conversion, average size,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large latex particles were studied. the agglomeration conditions were tested by changing the polymerization temperature, initiator, and emulsifier concentra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polymerization rate and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latex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mulsifier concentration.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latex was also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initiator concentration. the use of cetyl alcohol in the presence of emulsifier resulted in an appreciable increase in the polymerization rate and in the average size of the latex. the effect of fatty alcohols on the polymerization rate in the dispersion polymerization system was completely different than that in the swollen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the agglomeration of the large latex particles was increased with decreasing emulsifier and increasing initiator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13.
苯乙烯间规空间定向聚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国外近年来苯乙烯间规定向聚合的进展,包括高活性催化剂和聚合规律的研究;介绍间规聚苯乙烯(s-PS)主要特性、应用和结构表征情况。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茂类金属催化剂用于苯乙烯均聚及共聚合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在系统研究超声波场下辅助引发苯乙烯(St)分散聚合反应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超声波的分散、粉碎、活化、引发等多重作用,在实现纳米SiO2粒子于反应介质中均匀分散的同时,引发St单体在纳米SiO2粒子表面进行分散聚合反应,制备出二氧化硅/聚苯乙烯(SiO2/PS)复合粒子,并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谱(XRD)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多种测试手段对SiO2/PS复合粒子的形貌、粒径及分布、表面特性、化学组成及结构等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悬浮聚合制备聚苯乙烯颗粒粒径分布宽、有效粒子收率低的问题,采用过硫酸铵/磷酸钙复合分散剂体系,在无外加表面活性剂情况进行苯乙烯悬浮聚合,制备了聚苯乙烯珠粒。通过对聚合稳定性、聚苯乙烯珠粒粒径及分布的测定与分析,考察了磷酸钙、过硫酸铵的用量及比例对悬浮聚合的影响,并分析了过硫酸胺对悬浮聚合的分散稳定机理。结果表明,当过硫酸铵和磷酸钙的用量分别为单体质量的0.01%和1.00%时,悬浮聚合体系稳定,得到的粒子透明性好,平均粒径为1.35 mm,粒径分布窄;通过改变过硫酸铵和磷酸钙的用量,可以调节聚苯乙烯珠粒的平均粒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