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调整开源思路解决沧州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沧州市农村人口饮水困难,水资源现状及开采状况的分析,提出了优先利用地上水,合理开发浅层水,井,坑,塘,河,渠,水库并用,节,打,蓄,经,增相结合的开源思路。  相似文献   

2.
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促进果树丰产,水土保持经济林大部栽植在荒山,荒坡和荒光,而且是等高修造梯田栽植,对果树进行施肥,灌水,排水,中耕除草的同时,可结合工程措施进行,如挖鱼磷坑,蓄水池,排水沟等,这即是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又是果树栽培的保水,排涝,增产措施,二者相辅相成,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3.
卢勇如 《小水电》2002,(2):12-14
江西省宜黄县观音山中型水库为了尽快摆脱困境,走出低谷,按照“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企业发展思路,立足走“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集约化经营之道,通过扩大招商引资,兴办工矿企业,提高科技含量,增加种养收入,妻展水库旅游,壮大水库经济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深化了水利产权改革,也为水库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地壳运动的伟力,曾把三峡地区变成了海洋;后来,又神奇地从海里长出透迄连绵的群山,生出雄伟挺拔的高峰。长江从雪山奔来,左冲右撞,发疯似地在重峦叠峰中,劈开一条惊险之路,滚滚涛涛,浩浩荡荡,一泻千里东去……‘七百里三峡”峭壁对峙,悬崖夹岸,那看不尽的大青石。层页岩、喀斯特、花岗岩,千奇百怪,峻峻峨峨,磷磷峋峋,或如鬼斧砍削,或像雪浪噬咬,岩缝里有丰富的储藏,有深厚的底蕴;那纵横交错的石纹,疏密有致,深浅不一,雄健流利,流动着一种自然的韵律,记载着岁月的沧桑、大江的水文、民间的传说。千载万代,三…  相似文献   

5.
汪满 《河北水利》2016,(10):48-48
上善若水,水善养万物而不争,水善利万物而不语,一捧清泉,涤尽心中无尽的尘埃,一滴水,解我生命之源,水孕育了天地万灵,花开花落几春风,夏雨冬雪,滋润一年四时,静时看枝头落满梨花,动时听翻江倒海浪高几丈。古人对水有不一样的情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无论是爱情还是生活,水都融入我们生命的每一个细节,流淌在每个生命的血肉中。今天水资源逐渐减少,水显得尤为珍贵,水资源的减少和水资源的浪费有着很大的关系,水管接到家中,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流出来,这样的方便反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水总是在无意中流失,古人常告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节约每一滴水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人说当世界上没有水时,那么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上善若水,用在今天最直接的就是节约用水,这是我们的生命之源,这是一滴水的善行。  相似文献   

6.
休闲时刻     
佳木斯濒临松花江,地处大荒;佳木斯人三方八秒四季游泳,不怕水凉。夏日天长,早晨下江,望着出浴的太阳,拉开夜幕,披上露纱,从水里跃起,晚上,七八.戈神上岸,还能看见彩大残阳,中午人多,熙熙攘攘,和海滨浴场一样。一日三游,不如横渡一次松花江。早春,顶凌横渡,江一开还不算早,大江脱节,冰排未动,瞅空过江,才是第一拨。顶凌,江水冰凉经骨,连鸭子都不下去,赤力露体游一个未回,除了冬泳的谁敢照量?冬天,在大江里凿开冰眼,扩成游泳池,无遮无挡,《北风大烟地抓过冰天雪地,向池里扔下碎雪残冰。池边,冰块砌成的跳台…  相似文献   

7.
保护地滴灌黄瓜节子灌溉模式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保护地滴灌黄瓜节水灌溉模式试验研究表明黄瓜滴灌比沟灌节水,增产省工,滴灌较沟灌节水41.4%,增产23.8%,滴灌不破坏土壤结构,防止和减轻土壤板结,表土疏松,能保持良好的团粒结构,滴灌能调节土壤水,气,热,有利于人物生长发育,使作物缓苗快,上市早,品质高。滴灌能改变农田生态环境,使黄瓜病毒危害减轻,是增产,增值的防止病害的有效途径,其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8.
黄河河道整治原则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河河道整治应遵循的原则为:全面规划、团结治河,防洪为主,统筹兼顾,河槽滩地,综合治理,分析规律,确定流路,中水整治,考虑洪枯,依照实践,确定方案,以坝护弯,以弯导溜,因势利导,优先旱工 ,主动布点,积极完善,分清主次,先急后缓,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继承传统,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水政水资源管理上,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机制,政出多门,各行其是,形成“多龙管水”,致使宝贵的水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就黄华而言,地上地下水资源严重缺乏,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黄骅作为一个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加强水政水资源管理,搞好城乡供水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1995年以来,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立足于本局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机制,加大工作力度,狠抓“一龙管水”,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城乡供水工作顺利开展,为黄华…  相似文献   

10.
王晋 《人民珠江》1999,(1):8-10,14
介绍德国环境保护成果,主要是政府高度重视,舍得投入,有关法制规章健全,公众环境意识强烈,同时管理手段有力,不仅实施统一管理,而且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惩罚力度。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要强化环境意识,为发展提供可持续动力,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并加大科技的投入,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建议应有明确的环境责任制,积极推行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政策,坚持实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大型三轴仪选用一种典型堆石料,通过设置4种级配、4种相对密度开展一系列不同围压作用下的大型三轴压缩试验,以研究级配、密度、应力状态等因素对堆石料强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基于以上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级配、不同密度、不同围压条件下堆石料的应力变形特性,结果表明:试样颗粒越粗,剪切过程中试样越呈现应变硬化和压缩变形特性,随着颗粒逐渐变细,应变软化和剪胀特性愈加明显;堆石料强度与变形特性不仅与其密实和所处的应力状态有关,而且初始级配对其强度与变形特性有显著影响;堆石料强度包络线符合幂函数关系,并通过分析计算验证了其合理性与正确性。分析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堆石料的状态相关剪胀理论及状态相关本构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选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碳酸酯(PC)两种材质,重复使用次数分别为0、5、20、40次的饮用纯净水桶,以灌装前的纯水为空白对照,采用液质联用和原子荧光法分别检测不同存放时间桶装水中双酚A(BPA)、Sb的浓度,评价两种材质水桶重复使用的次数及存放时间对有害物质渗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使用次数及存放时间的延长,PET桶中的Sb浓度和PC桶中的BPA浓度具有显著增大的趋势。一般情况下,水桶重复使用次数是影响Sb和BPA渗出量的主要因素。Sb和BPA渗出量的检测值均随着存放时间及水桶的重复使用次数显著增大。在正常使用条件下,BPA浓度仍均远小于WHO、EFSA和美国EPA的建议值,在安全范围以内;但Sb浓度可能出现超出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限值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论述中国非自愿移民的组织机构框架,认为现有的组织机构有3个层次组成.第一个层次是中央政府的管理部门;第二个层次是省、市、县级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政府机构;第三个层次是实施服务机构.对现有3个层次中移民管理、实施、规划设计、咨询服务等机构的能力及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非自愿移民组织机构能力的设想:建立统一管理各行业征地拆迁与人口迁移活动的政府主管机构;加强业主对移民活动的管理、监督、协调工作,业主应设置专职移民机构与人员,搞好移民计划、实施、监督工作;加强征地拆迁服务机构和征地拆迁人员的资质管理,实行执证上岗证书制度,并且建立相应的岗位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14.
水库滑坡灾害是大型水库运行调度工作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科学指导汛期水库运行调度中的滑坡灾害风险防控,基于库水动力作用效应及类型分析,通过大型离心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库水下降诱发滑坡变形破坏机理,重点分析了库水持续性下降、不同间歇期下降、相同间歇期多阶段下降三种消落方式下的滑坡稳定性响应规律.研究表明:在库水下降末...  相似文献   

15.
从那追水库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发育条件和规律、地下水水动力条件、地下水水位及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入手,分析了水库可疑渗漏地段,重点研究了水库右岸断层及灰岩向下游的渗漏问题,分析了渗漏途径和渗漏形式,并进行了渗漏量估算。  相似文献   

16.
泵站信息化是水利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整个水利工程调度、优化的基础。针对泵站运行维护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需求,分析了泵站信息化系统的组成,基于分析结果,提出了以4层体系结构(自底向上分别为现地级、站控级、管理级和调度级)来组织泵站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围绕泵站计算机监控、泵站主设备状态监测、泵站工程安全监测以及泵站信息管理等泵站信息化核心内容,分析了各应用系统的作用与功能,并将开发的各个应用系统应用在泰州引江河、钱塘江灌区以及南水北调等多个泵站中,有效地提升了泵站的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结合多年来在泵站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实践与体会,指出了目前泵站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磷(P)是作物生长需要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过量施用会导致环境污染,研究土壤P空间分布特征和驱动机制可为区域施肥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等提供参考。本文结合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研究了东北黑土区边缘"林地-旱地-水田"格局下不同土地利用、地形、水文、种植方式等对土壤全磷(TP)和速效磷(AP,通常用OlsenP衡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该地区土壤TP和AP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和空间变异程度均处于中等水平,但AP空间变异程度远大于TP。TP和AP空间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TP在旱地与林地之间的过渡地带相对匮乏,AP在水-旱交错带区域相对富集,TP和AP含量均在流域出口处达到峰值,分别为0.8 g/kg和60 mg/kg,TP的空间分布特征指示了"旱改水"后早期侵蚀沉积效应依然存在。受土壤理化性质和侵蚀的影响,旱田土壤TP和AP含量均在平地和坡顶达到最高,坡背和坡底最低。林地TP和AP含量最低,水田TP含量高于旱地平地,但水田AP含量显著低于旱地平地。施肥(N、P)、种植方式、土地利用、侵蚀和沉积过程是影响流域尺度土壤P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而水系、村镇空间位置关系影响不显著。当AP25 mg/kg时,流域中下游,特别是土壤P相对富集的水旱交错区、河流交汇区和流域出口区存在潜在的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8.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路面频繁发生塌陷事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为揭示中国城市路面塌陷的发生规律及影响因素,基于 2014—2018 年我国城市路面塌陷事件的新闻报道数据,采用时空统计、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从发生时间和空间分布集聚特征等方面探索其规律性,并依据词频统计、相关及回归分析来探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在时间上,城市路面塌陷频发于夏季尤其集中于 7—8 月; 在空间上,主要分布于东部大中城市尤其是各省会城市和西部湿陷性黄土区的大中城市,集中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汾渭盆地。地下管道破损、降雨和施工是致塌陷频发最主要的直接原因,在各种原因中分别占到了 42%、30%和 12%。路面塌陷次数与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城区人口密度、地下水用水量和地面沉降易发程度存在相关关系,且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其中频繁的经济活动和密集的人口影响更大。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城市地质灾害和路面塌陷相关研究以及相关城市解决塌陷问题、降低塌陷风险、规避塌陷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干旱监测指标作为干旱研究的基础与关键,仍存在缺乏有效的分类与使用等问题,为进一步明晰旱情监测指标分类及旱情监测指标分析的不足,通过对旱情监测指标的科学梳理与总结,系统的对旱情监测指标体系进行了归类工作,将旱情监测指标分为气象干旱指标、水文干旱指标、农业干旱指标、社会经济干旱指标、生态干旱指标及综合干旱指标,总结和对比了现有旱情监测指标分类和指标本身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基于干旱研究的未来发展诉求,提出了探索指标深度广度、完善指标动态监测功能、强化指标时空耦合性、耦合多模型多模式干旱体系、耦合多变量干旱监测体系、推进遥感旱情指标监测和提升大数据旱情监测平台构建能力等未来可能发展趋势,为当前进一步开展旱情监测、预测、预警和评估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环太湖河道入湖总氮和总磷通量的变化原因,分析了其与太湖流域上游降水量的相关性,并阐明了环太湖河道入湖氮磷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2010—2019年,太湖流域年平均降水量为1322 mm,较1986—2009年平均降水量增加15%,湖西区和浙西区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1263 mm和1552 mm;环太湖河道入湖总氮和总磷平均年通量分别为3.24万t和0.18万t,主要来源于湖西区和浙西区;太湖流域、湖西区、浙西区河道入湖总氮和总磷通量与相应区域年降水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使得湖西区河道入湖总氮和总磷通量随降水量增加的响应程度要强于浙西区;面广量大的城镇和农业面源污染是入湖氮磷的主要来源之一,降雨导致的部分雨污合流污水入河也是氮磷污染负荷增加的原因之一;湖西区和浙西区的降水量增加,尤其是强降水量增加,不仅会导致面源污染负荷增大,而且会导致太湖上游河网水系水力停留时间减少,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增大入湖总氮和总磷通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