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晓微 《包装工程》2020,41(12):227-235
目的研究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路径。方法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视角,分析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西府社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实践,论述借助现代设计语言视觉表达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尝试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之间修建一条符合时代潮流与现代人认知思维的视觉传播表现的快速通道。结论通过视觉化设计开发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的切实可行的途径,也是唯一的途径,可以通过现代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界面三种路径进行视觉表达,这对保护与传承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有助于获得文化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探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爱鹏 《包装工程》2018,39(20):121-125
目的 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的途径。方法 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天津葛沽宝辇会非遗项目,论述用现代视觉设计语言转译非遗传统文化内涵的途径,试图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一条可行的视觉传播表现之路。 结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视觉传播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的现代形象、地域性产品包装、交互性传播界面3种设计途径进行转译,这对传承本土的非遗资源与推动国际化视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出发,分析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黄龙府春捺钵视觉化设计实践,论述视觉化设计与开发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途径,试图在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之间架起一座行之有效的现代视觉表达的桥梁。结论黄龙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表达是解决其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更是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形象、文创产品、交互性界面三种途径进行视觉化设计与开发,这对传承黄龙府非遗文化、展示优秀的文化和建设成就、增强本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只有进行这样创造性的转化,才能实现黄龙府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和创新设计,已成为当下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应用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和人工智能中的深度学习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进行研究。人工智能可以更加精准地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内容,表达信息理念,更加形象化、细节化、视觉化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的。方法从人工智能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四个方面,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的路径研究。结论以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数字创新设计为例,提出人工智能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创新设计中的设计细则,丰富了传统设计的方法,更好地调动了参与者的主动性和热情,带给观者更好的观赏体验,为中国数字文化遗产及数字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魏妍妍  崔姗 《绿色包装》2023,(4):130-133
秦淮灯彩作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秦淮灯彩的传统纹样与包装设计相结合,可以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一定新的传播载体。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和田野调研法等研究方法,将秦淮灯彩纹样的造型、色彩和图案构成与现代包装设计进行创新设计。在明确秦淮灯彩视觉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重要应用意义基础之上,就秦淮灯彩的传统元素在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探讨分析。本文对秦淮灯彩视觉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以期为包装设计提供一定借鉴,并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微  倪春洪 《包装工程》2022,43(24):277-286
目的 随着数字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已经从传统的静态保存转向动态创意的开发和传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下,“5G+互联网”与文创产业产生巨大共鸣,传承民族文化功能的文创产品设计不断涌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发展的新路径。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基因提取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分析法,从用户体验设计角度出发,提炼岭南舞狮在造型因子、色彩因子、寓意因子方面的突出特点,构建数字化文创平台,提出岭南舞狮数字文创设计策略,将地域文化、科教知识以共享化、情感化方式传播。结论 岭南舞狮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与现实文化和大众文化相融合,使舞狮文化成为一种活态化传承,非物质文化呈现形式的多样性践行了中国传统舞狮文化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丰富了我国非遗项目内容。  相似文献   

7.
李卉  卫芳 《包装工程》2019,40(8):86-90
目的从保护与传承扬州传统手工艺的角度出发,研究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创新及其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方法。方法梳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的民间传统手工艺——扬州刺绣的艺术特色,并从平面及立体两个角度探讨其现代化创新手法。从装饰形式、色彩搭配、构建形式等方面,剖析现代首饰包装盒设计作品案例。结论将扬州刺绣传统手工艺艺术特色融入到现代产品中是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在具体设计时应选取扬州刺绣手工艺中最有代表性和表现力的元素,经过提炼和重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既有民族风韵又符合现代人审美观念的时尚产品,为扬州刺绣技艺的保护与时尚化传承以及现代首饰包装盒个性化设计提出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罗榕榕  吴一凡  王原  汪雨柔 《包装工程》2022,43(24):413-419
目的 扬州玉雕艺术历史悠久,是宝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但近年来工匠精神在玉雕行业中逐渐消失,扬州玉雕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如何将农业社会手工业属性的传统玉雕制作理念注入适应当代社会审美的设计作品中,活态传承扬州玉雕非物质遗产文化,是传承与发展扬州玉雕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挑战。方法 基于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视角,梳理与总结扬州湾头的玉雕发展历史,归纳扬州玉雕“源湾头”的地域性特质,挖掘“扬州工”的工匠精神内涵,结合图像叙事设计开发扬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果 以符合当代审美与时代精神的设计手法和视觉语言重对扬州玉雕进行再创作实践。结论 探索扬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当代图像叙事新模式,可以为扬州玉雕在当今社会语境下找到新的文化载体,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王安霞  王喆 《包装工程》2019,40(10):1-7
目的以文化遗产视觉呈现系统设计方法进行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为文化遗产的传播与继承方法提出新的思路和参考。方法提出文化遗产视觉呈现系统设计方法模型,从要素的提取、不同学科融合的设计方法以及载体呈现方面进行多元化分析,最终根据3种不同的设计方向进行实例论证。结果依据文化遗产视觉呈现系统设计方法模型,探讨适用于文化遗产多元化视觉呈现的新模式与新途径。结论多学科领域交叉合作,与多种设计方法结合,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跨界融合、多元化的视觉与多载体的呈现方式,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遗产创新设计中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10.
孙瑞  李娟 《包装工程》2020,41(8):263-268
目的通过可用性与用户体验设计中的研究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视觉的体验设计,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设计的视觉构建方式与用户体验需求。方法通过眼动仪实验与访谈获得用户注视非遗平面海报的热点图、轨迹图和注视区域图,从用户体验与可用性角度,基于眼动实验的有效数据详细探讨针对可视性非遗文化的体验现状和视觉构建。结果从可用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设计的体验需求,结合眼动实验的定量分析结果与访谈用户的定性分析结果,提出针对非遗平面设计视觉体验的若干合理性建议。结论基于眼动实验结果提出的非遗平面设计视觉体验构建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高效率传递,在可用性的基础上改进用户的视觉体验,助力非遗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