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松贵 《中国水利》2009,(20):17-17
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20世纪后期,人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古老的命题。结论是:人与自然不应该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互为依存、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其基本要义是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核心在于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的特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
水与城市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华平 《河北水利》2008,(12):47-47
1.水为生态文明之基 水,为万物之灵。水生城之态。水筑城之形;水是城之源,水为城之魂;水文明是生态文明之基。水资源、水环境、水文化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起航点、推进器、试验田。水与城市生态文明之间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是一对基本的哲学范畴,人水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诉求。虽然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是古代所不能企及的,但人们对现实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却远远没有完结,因为每前进一步,回望历史,总会有新的理解和发现。以史为镜,鉴往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水问题,正是在总结历史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水利部党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治水思路。探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代水利人必须破解的命题。2006年12月1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成立7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纪念会上,水利部汪恕诚部长以“水利发展与历史观”为题发表讲话,一些专家学者作专题学术报告。本刊特别选登其中的几篇报告,相信这些报告有助于启发我们的思维,拓展我们的视野,推进水利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大禹治水至今4000多年的治水历史告诉我们:虽然前人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不及今人之深刻,但古人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自然观和世界观,真切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发展应与自然和谐的客观事实,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认识,对今人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5.
《山东水利》2013,(6):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必然的共同要求。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既不可  相似文献   

6.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流域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流域生态文明,指的是流域尺度上的生态文明。河北省是一个承受着人口、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多重压力的极度资源型缺水省份。水资源是河北最短缺的资源,水旱灾害和水环境灾害是河北省目前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7.
伦理学诞生的时候,是以人与人之间的规范为目标的,就像古罗马的民主制度一样,只适用于贵族和公民社会,对奴隶是不讲民主的。后来就不同了,真正的民主制度必须给予所有国民以平等权利。20世纪以来,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生态伦理思想的出现。它与传统伦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将道德关怀从人类社会的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世界是由万物构成的,比如河流、  相似文献   

8.
建设生态文明,其核心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共存共荣的关系,其实质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面积存在水土流失问题,所以,应该说水土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9.
郑雪峰  高庆茹 《治淮》2007,(4):46-4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和谐社会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社会成员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又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属性,需要凝聚社会共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文章解析了水生态文明的内涵,从分析水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出发,探讨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科技工作者、社会公众等共同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2006年1月下旬召开的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强调,要正确认识水利水电发展的大好形势,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指导下,围绕水利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参谋咨询作用,建立各种有效机制,大力推动水利科技创新。要按中央保护生态、有序开发的要求,进一步推动水利水电事业的大发展。汪恕诚围绕保护生态、有序开发的主题,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十项课题。  相似文献   

12.
<正>美丽中国,这是党的十八大赋予人民生活的美好期盼,也是对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出的郑重承诺。实现美丽中国的愿景,建设生态文明至关重要。生态文明是什么?生态文明就是遵循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客观规律,追求并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从刀耕火种的原始文明,到探索改变的农业文明,再到革命征服的工业文明,人类对自然的探索、改造和利用,一步步迈向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日积月累的过度索取,致使资源约束趋  相似文献   

13.
<正>水在人类生存环境中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要有良好的水环境,良好的水环境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然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常常面临既因水得福,也因水得祸的窘况。如何变害为宝,充分利用好水资源,是当前建设和谐水利、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在洪水面前,只有  相似文献   

14.
人水和谐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和命脉。水是不可缺少的、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和经济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体系的重要内容,人水和谐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方面。而人水和谐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核心理念,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为水利风景区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生态文明理念对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在对生态文明理念对于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意义进行探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发展原则,在运用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水利风景区建设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室内设计:注重人与环境关系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山水有灵,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这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宇宙观,这不仅说明了人和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也表达了环境和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目前时兴的室内设计,就应该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作为室内空间主要在于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合理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其本质是人们为进行各种…  相似文献   

18.
1水生态文明的概念 水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水和谐理念,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为主体的人水和谐文化伦理形态,是生态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础内容。  相似文献   

19.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自然环境恶劣,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全面建设开发富裕、和谐、美丽宁夏,希望在水,关键也在水。文章分析了宁夏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宁夏要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从区域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出发,以节水型社会示范省区建设为核心,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建设水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水资源是全球气候变化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领域,全球气候变化将直接威胁到防洪、供水、粮食、生态和能源等与水相关的安全问题。2010年4月8日,由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与瑞士发展与合作署(SDC)联合主办的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高级圆桌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促进相关部门、行业及相关组织通力合作,采取一致行动,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保障中国的水安全。国务院相关部委、10多个国际组织的官员和专家以及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和非政府组织的代表,共100多人集聚一堂。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出席会议并致辞。水利部部长陈雷出席会议并作《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着力保障中国水安全》的主旨发言。会议共设4个主要议题:节能减排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与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等。会上,众多专家围绕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水安全展开了热烈讨论,从科技应对、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不同角度强调保障水安全必须正视气候变化的事实,尊重自然规律,增强水资源工作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加强水资源系统应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性,努力将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外部性降到最低程度。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球水伙伴中国委员会主席汪恕诚在总结发言中表示会议取得了丰硕成果:明确了保障水安全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表达了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应对气候变化保障中国水安全的强烈愿望;增进了理解和共识,促进了合作;增强了公众应对气候变化保障水安全的意识。本刊专题整编了部分领导、专家的观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