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颗粒物各粒径段浓度数据处理以及耦合通风空调系统,得到了新风对颗粒物计数浓度的贡献率和客室内贡献率公式.进而分析了动车组车厢内的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以及新风、客室内对颗粒物计数浓度的贡献情况.结果表明客室内颗粒物主要由PM1.0组成;颗粒物粒径越小,新风贡献率越大,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加大,新风贡献率逐渐减小,客室内贡献率逐渐增大.该研究结果对解决动车组车厢中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控制问题、提高车厢环境空气质量具有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室内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分布特征,对北京某办公建筑2个不同房间室内与室外颗粒物浓度进行了同步监测。结果显示:建筑室内与室外环境的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均呈现双峰分布,但波峰分布区域不同;室内颗粒物以细颗粒物为主,质量浓度波峰均出现在0~2.5μm粒径范围。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上海市某办公建筑在不同时段和条件下PM2.5等颗粒物浓度的现场测试,得到室内PM2.5浓度分布及变化特性,并分析了影响PM2.5浓度变化的室外颗粒物浓度、门窗开启情况、测试时段、室内人员、吸烟、空调系统、地毯扬尘等因素,探讨了PM2.5与其他粒径颗粒物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实测发现办公楼室内PM2.5浓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较大,为了室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建议在颗粒物污染较严重时期,尽量少开门窗,加强新风过滤处理,在室内发尘较严重的区域,建议同时使用局部净化设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五类公共建筑在不同时段和条件下PM2.5等颗粒物浓度的现场测试,得到PM2.5浓度分布及变化特性,对各类公建总体PM2.5浓度水平和来源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研究了PM2.5与其他粒径颗粒物浓度变化的相关性。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影响五类公建室内PM2.5浓度变化的不同因素。实测发现公共建筑室内PM2.5浓度在不同时期的变化较大,为保证室内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建议在颗粒物污染较严重时期,尽量少开门窗,加强新风过滤处理,在室内发尘较严重的区域,建议同时使用局部净化设备或措施。  相似文献   

5.
曹明  刘刚  沈恒根 《暖通空调》2008,38(4):120-124
在进行了大量实际监测的基础上选择两处有代表性的会议室作为监测对象,分析了室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室内小粒径(小于1um)颗粒物质量浓度所占比例大且存在状态稳定,大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波动主要是由室内人员走动等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负离子对某食堂环境改善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负离子对某食堂环境的改善效果。着重研究了负离子的区域分布规律、负离子对可吸入颗粒物的改善效果和对各个粒径范围颗粒物的凝并、沉降效果。分析了负离子、滞留密度和颗粒物浓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负离子在人流密度大的开放性场所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某气密性较好的办公房间的渗透通风实验,分析了室内外累积粒径颗粒物和分段粒径颗粒物的逐时质量浓度分布,以及室内外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相关性。研究发现: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相关性差异很大,小粒径颗粒物相关性较强,随着粒径的增大,相关性逐渐降低,当粒径大于5μm时,室内外颗粒物质量浓度无明显相关性;分段粒径颗粒物的室内外质量浓度相关性更能反映建筑围护结构的阻隔性能和室内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粒径在10μm以下的可吸入颗粒物为研究对象,在混合通风形式为主的办公通风室内温度场及速度场作用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0.1μm、25μm及5μm粒径颗粒物,主要研究、对比分析不同颗粒物的室内沉积及分布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在室内的浓度衰减速度差别很大,小粒径0.1μm和25μm颗粒物在室内分布较均匀、沉积率较低,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大粒径颗粒物5μm在室内分布不均匀,受重力及室内气流组织影响明显,较多地分布在室内的下部及靠近风口处,沉积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根据成都市夏季室外颗粒物浓度的实测结果,利用数值流体力学方法对混合通风空调房间的粒子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室内粒子的空间演化及其与室外粒子的浓度关系。结果表明,室内粒子浓度对室外粒子浓度具有直接的依赖性,其中进风携带的小粒子浓度在室内下降较为明显。因此,在研究室内空气品质的同时,应考虑室外背景粒子浓度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气溶胶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可吸入颗粒物和其可能携带的病毒对人体的健康造成直接威胁.本文综述了典型室内气流组织形态和不同粒径、不同颗粒源位置以及不同换气次数下颗粒物的浓度分布和传播特性.分析发现:室内颗粒浓度分布受粒径变化影响显著;地板送风中颗粒发生源位置直接影响室内人体呼吸区浓度分布;对于置换通风,即使颗粒源在同一位置,但释放方向不同也将形成不同的室内颗粒浓度分布;对于混合通风,由于流场分布均匀,室内颗粒浓度分布受污染源位置的影响较小;加大换气次数可以减少悬浮颗粒物浓度,但是由此引起的较高风速也会增加颗粒对流扩散的速度,从而增加人体颗粒暴露.  相似文献   

11.
为对比油雾和粉尘在室内的自然扩散特性,在无通风的条件下,分别发散一定浓度的油雾和粉尘,利用光学粒径谱仪对油雾和粉尘颗粒物浓度连续监测,记录空气中的颗粒残存比例随时间的变化,发现油雾和粉尘气溶胶中同粒径颗粒的自然扩散过程存在差异:油雾气溶胶的颗粒数浓度比粉尘气溶胶的颗粒在空气中衰减更快。同时发散粉尘和油雾,混合后扩散到室内,发现颗粒物粒径构成是两者的叠加。实验结果表明:油雾粒子比粉尘粒子自然扩散速度快,油雾气溶胶和粉尘气溶胶混合时,两种颗粒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凝并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宗青松  韩云龙  陈中 《安徽建筑》2012,19(3):196-197
室内颗粒物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能给人体健康或对设备和物品带来危害,因而对室内颗粒物的穿透、沉积特性的研究就非常重要。讨论自然通风条件下,送风速度和颗粒物直径对颗粒物沉积率和穿透率影响,为改善室内环境提供参考和借鉴,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和评价方面提供指导。文章通过对马鞍山这一地区的空气特性研究,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在自然通风条件下,风速、粒径对室内颗粒物的穿透和沉积的影响。对于颗粒直径大于10um的粒子,送风速度对穿透率的影响显著;对于直径大的粒子并且送风速度小其沉降率最大,送风速度以及粒径对PM10的颗粒物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实测了衡阳市某商业广场的一台空调风柜风口处、风口正下方呼吸区、呼吸区下方的气溶胶浓度及粒度分布。结果表明:1)室内气溶胶浓度比管道内的浓度要高(除回风口外),当粒子尚未在空调风管内发生二次悬浮时,管道内气溶胶浓度沿程下降;回风口的气溶胶浓度有一定的富集;2)从粒子的粒度分布看,室外各粒径段的粒子数明显大于室内,空调风系统内粒子数随粒径的增大迅速减少,系统内粒子的粒径范围主要在5μm以下,5μm以上的粒子数很少或者几乎没有;3)过滤网清洗后,送风气流中总含尘量明显减少;但各粒径段粒子数的变化情况却不一样,小粒子(粒径为0.3~0.7μm)数量增加,大粒子(粒径大于0.7μm)数量有所减少;4)通过历时两个月的空调风管中气溶胶微粒的沉积采样,表明空调风管内平均沉积量为16.8502mg/(m2·d);但各点的测试值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TSI AM-510型智能防爆粉尘检测仪和TSI Aero Trak TM 8220型激光粒子计数器对北京市西城区三个服装市场的室内、室外PM10的质量浓度和数量浓度进行了现场测试,并评价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水平和污染特征,分析室内外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PM10是服装市场室外大气及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服装市场在室外颗粒物PM10质量浓度超标的情况下(0.15 mg/m~3),室内颗粒物PM10与标准相比的合格率为30%,在室外PM10质量浓度0.15 mg/m~3的情况下,室内PM10的合格率为92.2%。2服装市场室内外颗粒物浓度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室外颗粒物是室内颗粒污染的主要来源,室内颗粒物浓度随室外浓度变化而变化,且吸烟和人员活动是服装市场可吸入颗粒物的重要室内污染源。3对于颗粒物数量浓度比,室内室外PM1/PM10、PM2.5/PM10、PM1/PM2.5的比值都在0.99以上,表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粒径小于2.5μm的可吸入肺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更大危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监测,针对不同车间的棉尘颗粒物的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监测结果表明:清花,梳棉及细纱车间的平均总颗粒物浓度分别为3.65 mg/m 3、2.87 mg/m 3、1.75 mg/m 3,均大于棉尘接触限值.由前纺工艺至后纺工艺,总颗粒物浓度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清花车间总颗粒物浓度是细纱车间浓度的2.08倍.采用自然沉降法对车间内颗粒物进行采样并分析,结果表明:一方面,以颗粒物的等效投影面积直径为粒径进行分析,清花和细纱车间内总悬浮颗粒物的粒径组成均以小于10μm为主,粒径累计分布符合特征粒径为5.79μm,均匀分布指数为0.725的R-R分布函数.另一方面,对清花和细纱车间内纤维颗粒物分析其长径和短径.长径以小于400μm的为主,长径和短径均值分别为400.98μm和433.51μm,13.09μm和14.47μm,长径比均值分别为32.74和30.78,两车间的纤维颗粒物几何尺寸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受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通过机械通风的方式引入新风时,需要考虑新风中细颗粒物PM2.5的过滤。空气过滤器及热回收装置的应用均会对通风能耗产生影响。本文采用质量守恒及全面通风等基本理论,建立了通风能耗及PM2.5浓度的计算模型,分析了净化效率及室内保证率与通风能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苗豆豆  陈超  赵晨 《暖通空调》2021,51(2):12-19
为探究高校教室细菌气溶胶浓度水平与粒径分布特性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对北京地区某高校教室室内外环境中的细菌气溶胶浓度、环境参数(温度、湿度、颗粒物浓度)进行了实测调研.结果表明:室外细菌气溶胶浓度为7?1 237 cfu/m3,平均最高浓度出现在秋季,最低浓度出现在夏季;教室无人时,室内细菌气溶胶主要源自室外,通过门窗缝隙...  相似文献   

18.
人们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室内颗粒物浓度对人体健康有重要影响。本文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建立室内颗粒物的动态平衡方程,探讨其衰减的影响因素。对于全空气一次回风集中过滤的系统,室内PM_(2.5)浓度的衰减时间仅与回风换气次数、新风换气次数和过滤效率有关;使用蚊香作为内尘源(产尘量为11.77+1.33 mg/h),通过实验在30 m~3环境舱内,验证了该模型在无内尘源和有内尘源条件下的准确性。对于换气次数N8,新风比S0.1,过滤器PM_(2.5)效率η70%的一次回风全空气系统,室内PM_(2.5)浓度衰减达到稳定的时间约为0.5 h。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南京和上海的各两台新风机组处理段的颗粒分布和PM10,PM2.5的浓度测试,分析了新风机组过滤器的性能以及过滤器的布置位置对新风品质的影响,并根据各处理段颗粒物浓度变化情况研究了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因素,以不断完善与优化新风空调过滤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实验对颗粒物在新风换气机换热器表面的沉积规律及积尘对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相同结构的换热器,风量越大,相同粒径颗粒物的沉积分数越小;风量为250~350 m3/h时,在0.3~10.0μm粒径范围内,颗粒物的沉积分数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积尘量增大,积尘30、70 d后,换热器的平均全热交换效率比未积尘时分别降低2.314%和5.613%。对减少颗粒物在换热器表面的沉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