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海英 《山西建筑》2007,33(13):47-48
从茶与中国文化的结合谈起,对茶建筑的历史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民间各地的茶建筑文化与市民生活的结合进行了阐述,指出茶文化的漫长历史积淀,不仅涵容着一个民族的悠久传统,还潜藏着中华民族一个时代的心理和一个民族的心理,是城市文化的载体。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陶庵梦忆》的文本出发,从瀹茶风尚、茶馆的环境向度、茶馆的公共空间属性等三个层面剖析明朝末年江南的茶馆文化,揭示了茶馆是统摄茶艺、茶器、茶生活的综合环境营造,是浸润了人生百态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以茶文化为中介的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相互渗透,弥散在江南文化的生态建构中。  相似文献   

3.
邓琳 《中外建筑》1998,(5):31-32
茶馆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茶馆文化。进入现代社会,在许多地万,茶馆已经消失或者对大众失去了吸引力。但在四川省自贡市,茶馆仍旧兴旺发展,吸引了老、中、青各个年龄层次社会阶层的顾客,茶馆在大众休闲、交际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茶馆进行了分类分析,并探讨了其存在、延续、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林超 《工业建筑》2020,(1):190-196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国内不少旅游景区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的旅游景点进行打造,与其配套的非遗展示工厂便随之出现.由于产品本身独有的地域特性和建筑所处的特定环境,位于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在创作层面往往对建筑地域性有着极高的表达诉求.通过对武夷山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竹筏育制场...  相似文献   

5.
华黎 《时代建筑》2014,(5):84-91
文章介绍了武夷山竹筏育制场项目的背景、地域特征、设计思想和建造过程,主要分析了在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的结构、采光、通风、尺度、材料、建造等问题的具体考虑,提出工业建筑可以回归到对建筑本体问题更单纯的探讨,作为对当代建筑过多地被文学或哲学话语所裹挟的现象的一种反思。  相似文献   

6.
王永纯 《住宅科技》1994,(11):47-48
房屋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使用功能要求,而任何使用功能,都是通过联系房间和建筑物内外的门得以实现的。《辞海》对门的定义是:门者房屋垣墙所设以通出入者,《阳宅》一书的定义更为简要。门者由之路也,意思是说,建筑物的门是出入房间和建筑物必须经由的路径,可见建筑物的门是非常重要的。 夜不闭户的时代距我们已很遥远,建筑门,做为出入房屋的咽喉要道,对自家人着眼于畅通,对外来人和不速之客,则刻意于防范,现代的门已经成为偷盗与反偷盗焦点。  相似文献   

7.
傅娟  齐艳 《建筑与文化》2016,(7):132-133
本文基于历代岳阳楼的变迁状况,根据其相关保留照片,结合相关史料记载,探讨岳阳楼建筑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依据各年代岳阳楼平面、剖面、屋顶形制的特点,将岳阳楼建筑形态演变划分为五个阶段,以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水利与城市发展密不可分,水利工程通过塑造区域整体环境进而影响城市风景的形成与演变。现代水利工程的建设往往对区域环境产生干预和改变,峡江地区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这一现象更加凸显,大型水利工程对峡江山地城镇风景系统的影响显著。梳理三峡工程建设前后库区城镇经历从峡江原貌到迁建扩容再到成库后期的影响阶段,分析城镇沿江风景系统在要素、界面、结构和内涵上的演变特征,即风景要素更替与去集群化、弱圈层化;滨江界面推移与弹性转换;江-城-山风景结构多类型化,以及因人成景的风景内涵演化。在此基础上思考总结峡江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与城镇风景营建的关系,其中的经验与启示对其他类似的山地滨江城镇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俄罗斯建筑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维.  DO 《世界建筑》1999,(1):62-65
本文叙述了从公元5世纪到20世纪初俄罗斯建筑形象演变过程及各时期建筑风格特色,从社会、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了东西方化对俄罗斯建筑形象演变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福建建材》2013,(4):25
日前,福建省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航业加快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福建省将加快机场项目建设,重点构建福州、厦门、武夷山等三大干线枢纽机场。争取十二五期内动工建设厦门翔安机场、福州长乐机场二期工程、武夷山机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确保按计划完成厦门高崎、福州长乐、泉州晋江、武夷山、龙岩冠豸山机场的扩能改造,提升机场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1.
缪朴 《建筑学报》2003,(3):52-53
这是位于黄河之滨的一座茶楼.设计巧妙地利用地形和体块穿插,在小规模的建筑中也创造出丰富的空间和趣味.  相似文献   

12.
徐辰  陶伟 《华中建筑》2012,(1):186-189
随着我国历史保护建筑研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近代学校历史建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探讨了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时期康乐红楼的建筑形态演变,对校园的整体结构以及建筑平面模式进行、抽象和分类。同时,依据风格不同将红楼分为折衷主义风格、中国古典复兴式风格、仿苏式风格、现代主义风格四种,以实际案例对其进行分析和总结。为有针对性的建筑保护和修缮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并为维护校园的历史延续性和文脉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杨思声  王珊 《华中建筑》2009,27(7):185-189
中国近代建筑史的重要潮流--殖民外廊式建筑潮流衰退后,在泉州侨乡却迎来了建设外廊式建筑的高潮,但目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该文通过对近代泉州侨乡外廊式建筑的兴盛规律、形成原因、发展演绎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揭示这一特殊的建筑历史现象.  相似文献   

14.
由受日本枯寂茶室代表待庵对日本现当代建筑文化的深刻影响,本文从诗画方面研究中国茗茶场所的演变状况,归纳中国传统茗茶场所的基本要求与精神实质,为新时代茶文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傅筱 《南方建筑》2009,(1):36-39
本文从防雨功能角度分析了西方建筑檐口形式的演变历程,揭示出建筑细部的发展并不只是风格的演化,而是深受时代技术手段和基本功能要求的影响,最终形成一种成熟的建筑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6.
17.
浅谈建筑的消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建筑界出现了与追求建筑标志性外观相反的建筑理念——那就是让建筑消隐。消隐不只是消失,而是让建筑与环境结合,强调建筑的体验而非单纯的外观欣赏。通过消隐建筑的形体,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得以凸显,建筑的体验也变得更加完整丰富。消隐建筑的手法主要有形态消隐和材料消隐。  相似文献   

18.
19.
曹阳  汪川  刘博 《中外建筑》2010,(8):81-83
通过分析开埠以来中外文化交流对青岛特有地域性建筑形成的影响,归纳出青岛特有地域性建筑风格的形成要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梳理了岭南建筑学派主要学术阵地发展过程的历史脉络,通过纵向研究法、文献分析法与历史比较法,对岭南建筑学派主要学术阵地的嬗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