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以战术装备保障仿真指挥训练系统开发为背景,针对聚合级装备保障CGF伴随保障活动仿真运行的实际需要,进行基于移动Agent的伴随保障分队设计.其管理Agent作为主Agent,伴随保障Agent作为从Agent.主从样式提供允许主Aglet把任务派给从Aglet,从Aglet移动到指定的目的地,完成指定的任务后返回结果的机制.  相似文献   

2.
移动计算指网络中在一个节点开始的计算可移动到其他节点继续执行的技术,方法主要是基于代码移动计算技术。其关键技术包括语语义模型定义,以及支持代码移动语言的移动性、安全性和对象代码信任等。Mobile Agent是其主要应用领域。它的逻辑层网络传递层、服务层、接口层、语言解释层等5层。基于Mobile Agent的WWW服务系统,其咨询访问在同一系统进程间通信,不影响原有资源服务,可保持与传统的WWW系统兼容,其信息搜索包括Agent初始化,根据路由策略将信息转移到ServerA戒到下一个ServerB。若网络阻塞,则可将信息暂驻在网络中的Desk服务器,以此实现信息的转移和下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嵌入式开发技术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信息系统的总体设计,具体分析了其实现过程中的数据库管理、无线通信、数据接收等各个环节及其实现方法,以及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远程火箭炮指挥信息系统在远火武器系统指挥中的应用,实现了数据库管理、无线通信、导航定位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4.
移动IPv6,具有即插即用功能,即不管移动节点连接在本地或外地网络,总能通过本地地址寻址,且对于IP层上层协议完全透明.因此移动节点在不同子网间移动时,运行在该节点上的应用程序不需进行修改或重新配置.其在军事移动通信网中的应用,包括建设一体化移动通信网及利用移动路由器构造移动网.  相似文献   

5.
针对弹丸水下移动发射的研究需求,完成了水下移动发射平台的整体设计,重点研究了发射平台的动力拖动技术,初步建立了发射试验系统模型。建立了包含封闭水箱、发射平台等模块的试验系统仿真模型,开展了流体力学仿真分析,获得了发射平台在水下移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为驱动系统牵引动力选型提供了设计依据。最后进行了试验,试验过程中借助高速摄影技术计算了发射平台的牵引速度,验证了该系统设计的可行性及可靠性,为进行水下移动发射相关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对水下多弹发射过程中的空化、多弹干扰技术以及水下弹道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Ad Hoc网络是一种临时快速自动组网的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地应用在军事通信与应急通信中;网络节点移动模型是Ad Hoc网络研究的基础,在多数现实情况中节点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并随之出现了许多不同的移动模型;对现有移动模型进行了分析梳理,总结了移动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其发展方向,对Ad Hoc网络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赵博  薛兵  赵琦 《兵工自动化》2004,23(5):47-48
基于移动Agent的网络学习者信息采集系统采用Aglet的Master-Slave模式,用JAVA语言编制移动代理.在本地服务器端运行GatherMaster代理,生成GatherSlave代理并赋予采集任务.GatherSlave根据指定目的地,运行到远端服务器,执行采集任务并返回结果.故利用网络学习者的学习信息建立网络教学评估模型.  相似文献   

8.
王红旗  王泰华 《兵工学报》2010,31(6):849-854
应用旋量理论可以方便地建立固定基开链或闭链机器人系统的动力学模型,但是,能否和怎样把它用在移动机械手等这些非固定基系统的动力学建模还值得探讨。本文基于旋量理论研究了移动机械手系统的动力学建模方法。首先通过构造虚拟连杆把移动机械手转换成等效的固定基单自由度关节的开链系统。然后应用刚体旋量的指数积公式导出移动平台的运动约束方程,通过建立移动机械手各刚体的雅克比矩阵,推导出刚体和整个系统的动能。最后利用Lagrange-d′ Alemert原理建立了移动机械手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9.
根据情报保障系统的体系组成,建立了情报保障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评估指标模型。依据该模型,详细阐述了群组层次分析方法在情报保障系统效能评估中的应用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得出了一定战役条件下情报保障系统各评估指标的组合权重系数,可以有效地对情报保障系统进行效能评估,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情报保障系统的最优化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何静  李勐 《鱼雷技术》2007,15(6):36-39
随着策略系统研究的发展,基于策略和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广泛,而管理员对策略质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文中通过为系统中的策略增加索引值而引入信任度的概念,并结合强化学习过程,提出了一种管理员可以信任的基于策略和移动代理的网络管理框架,该系统能够进一步将管理员从繁琐的操作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1.
移动Agent在分布式计算中的应用采用任务主从模式,主Agent分解任务给从Agent执行,允许其移动到指定目的且完成后返回结果.其计算环境包括:利用Aglet平台构建分布式计算环境、Aglet与主机的交互、Aglet间的交互、及消息处理.以矩阵乘为例,子任务分配采取静态分配,其计算时间均小于Client/Server模型.  相似文献   

12.
采用微观移动IPv6技术,在移动IP中引入层的概念.通过层次的划分,将网络分成不同的域,将移动结点的切换限制在小范围内.其协议含HAWII协议、层次移动IP和区域移动IP协议等.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防空兵部队作战能力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信息化防空兵部队作战能力评估包括信息、火力、机动、防护和指挥等5个战斗能力要素.该评估法基于群组决策,即针对群组中各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及对指标的打分,通过建立专家判断矩阵中包含的直接和间接判断信息间的关系,得到专家意见的一致程度,以确定专家判断的相对客观可信度及各指标的权值,计算其作战能力.  相似文献   

14.
基于移动Agent的HLA仿真框架,将声明、数据分发及对象等管理服务由移动Agent实现,在RTI中提供联邦、移动Agent、时间、所有权管理服务.拥有数据公布区的联邦成员向MABRTI登记其对象类及其属性、交互类及其参数.登记后MABRTI存储登记信息和发出登记的联邦成员URL地址.创建移动Agent的联邦成员提供创建信息,RTI进行匹配,回调函数通知该成员需要发送的远端联邦成员URL地址.联邦成员再分派移动Agent工作.  相似文献   

15.
基于移动Agent的WebGIS模型把数据提取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交给一个或几个Agent完成,多Agent间采用并行或合作方式完成各自任务.任务模式可采用主-从和计划2种.前者主代理产生从代理并分配任务给从代理,从代理被分派到目的主机,执行并完成任务后返回结果.后者提供工作流程给多个Agent以顺序或平行方式完成多个任务.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武器数据管理问题,提出了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论述了软件的基本功能;实现了应用程序类、界面框架类、数据库支持类以及WORD报表数据库管理信息软件模块。为更加有效地使用和管理武器加强了信息化保障。  相似文献   

17.
黄恒  陈徐均  施杰  魏枭 《兵工学报》2020,41(8):1665-1674
基于弹性基础梁理论,建立了计算移动荷载作用下长浮桥竖向变位和桥跨弯矩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变位互等定理和影响线理论,引入间隙角和转角影响线的概念,推导并证明了移动荷载作用下考虑纵向连接间隙的浮桥计算方法。该方法可以求解存在连接间隙的浮桥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变位和受力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连接间隙增大使浮桥的吃水增大,桥跨弯矩和桥节连接处受力减小;荷载移动速度增大,浮桥最大吃水和桥节连接处的受力都将增大;浮桥纵向连接间隙和荷载移动速度对于浮桥的变形和受力是不可忽视的,设计合理的连接间隙,对于优化浮桥结构至关重要;浮桥通载过程中,一定要按照限定的速度和载重通行,确保通行安全;模型计算结果与文献[16]中的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8.
引入了生物似然的运动伪装理论,介绍了个体型与群组型模型的特点,指出了各模型运动伪装实现的关键.针对图像隐现效应,结合可见光和红外探测原理,给出了隐现抑制建议.分析表明,运动伪装理论可能成为辅助空中飞行器隐身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张豫南  杨怀彬  黄涛  张舒阳  房远 《兵工学报》2017,38(12):2309-2320
针对轮式全方位移动平台在负重、振动等方面的不足,基于全方位履带结构设计了向心型全方位移动平台,并对平台进行了运动特性分析。列举三履带、四履带平台布局形式,建立了平台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分析平台运动的各向相异性,得到最大速度和最大加速度分布规律,确定了两种平台合理的辊轮偏置角分别为α≥π3 rad和α≥π4 rad. 选取相同辊轮偏置角进行对比分析后可知,四履带平台相对于三履带平台在速度和加速度方面都有较大的提升,但三履带平台的运动均衡性较好。比较了两种平台在体积、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优点和缺点。利用ADAMS软件建立了两种平台的虚拟样机,针对横向、纵向和中心转向3种典型全方位运动及其各向相异性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所建平台具备全方位移动性能,同时验证了该平台的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20.
刘鹏  张昌宏  曹书豪 《四川兵工学报》2013,34(6):101-103,131
传统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中后端服务器是与读写器通过有线连接的方式进行通信的,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在原有RFID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了一种移动射频识别工作模型(M-RFID)以满足现实应用对射频识别技术进一步的要求;分析了其安全漏洞,针对所设计的M-RFID模型建立了一个攻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的建立了适用于所有移动射频识别模型的安全模型,从而解决了攻击模型中存在的各种安全漏洞,并为后续的安全协议的设计提供了保障与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