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近年来,恶意软件对物理机和云平台上虚拟机均构成巨大的安全威胁。在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云平台上部署传统的杀毒软件、防火墙等恶意软件检测工具存在以下问题:1)检测工具可能被破坏或者关闭;2)单一的检测工具效果不理想;3)检测工具可能被加壳等方式绕过;4)需要给每台客户机安装额外软件,难以部署实施。为此提出一种面向云平台的多样化恶意软件检测架构。该架构利用虚拟化技术截获客户机的特定行为,抓取客户机内软件释放的代码,通过多种杀毒软件多样化的扫描确定软件的恶意性。采用的动态内存提取的方式对客户机完全透明。最后在Xen上部署该架构并进行恶意软件检测测试,该架构对加壳恶意软件的检测率为85.7%,比杀毒软件静态扫描的检测率高14.3个百分点。实验结果表明,在云平台上采用多样化恶意软件检测框架能更好地保障客户机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智能手机的普及极大地刺激了恶意软件的广泛传播,Android平台因其巨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开源特性,已成为攻击者首选的攻击目标。针对传统的基于签名的反病毒软件仅能检测已知恶意软件的缺点,文章提出基于沙盒的Android恶意软件动态分析方案,用于有效地分析未知恶意软件的行为。文章通过在虚拟化软件Oracle VM VirtualBox中安装Android x86虚拟机的方式来实现Android沙盒,利用VirtualBox提供的命令行工具来控制Android沙盒。Android应用程序通过调用相应系统API来完成对应的行为,文中方案通过在应用程序包中插入API监视代码的方法监测Android应用程序调用的系统API,并通过脚本程序向Android沙盒发送不同的用户事件流来模拟用户对应用程序的真实操作,控制Android应用程序在沙盒中自动运行,实验证明文中提出的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3.
周朝霞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09,(13):89-90
在网络安全中。恶意软件对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破坏已经逐渐占了很大的比例,恶意软件的行为分析技术也在与恶意软件的斗争中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在本文中,致力于利用CPU强大的硬件虚拟技术,IntelvT技术、将恶意软件的运行完全置于一个虚拟化的操作系统内,从而对其行为进行分析,而不会对真实系统造成任何的负面效果。 相似文献
4.
5.
近年来,恶意软件给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有效检测恶意软件则一直备受关注.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技术逐渐被引入到恶意软件的检测中,这类技术称之为恶意软件智能检测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检测方法,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智能检测技术不需要人工制定检测规则.此外,具有更强的泛化能力,能够更好地检测先前未见过的恶意软件.恶意软件智能检测已经成为当前检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介绍了当前的恶意软件智能检测相关工作,包含了智能检测所需的主要环节.从智能检测中常用的特征、如何进行特征处理、智能检测中常用的分类器、当前恶意软件智能检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4个方面对智能检测相关工作进行了系统地阐述与分类.最后,总结了先前智能检测相关工作,阐明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旨在能够助力恶意软件智能检测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增强智能手机安全的动态恶意软件分析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智能手机上恶意软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给出了当前防范手机恶意软件的措施及其不足之处.适应大多数手机用户的安全需求,提出了一种能够满足增强智能手机安全的方案--移动动态恶意软件分析系统.给出了恶意软件分析模块的具体设计和整个分析系统的实现构思.最后,指出了分析系统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法.智能手机恶意软件的现状使该方案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而云(计算)数据中心实现了云计算基础架构的解决方案,其融合了安全策略、并行计算、能源管理、自动化及虚拟化等技术,目前在电信、电力、广电、金融及互联网等领域得以广泛应用.据此,本文笔者首先介绍云平台的关键技术,然后再进一步探讨云数据中心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恶意软件网络协议的语法和行为语义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协议逆向分析是恶意软件分析的一项重要内容.现有的网络协议逆向分析方法主要考虑获取消息格式和协议语法,缺少数据的行为语义,导致分析者难以在网络数据和恶意软件行为之间建立起对应关系.提出一种网络协议的语法规范和字段行为语义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基于虚拟执行环境的动态程序分析技术,通过分析恶意软件对网络数据的解析过程提取协议语法信息,并根据恶意软件对协议字段的使用方式获取字段的程序行为语义.通过结合API拦截和指令执行监控,该方法降低了分析复杂度,提高了分析效率.在所设计和实现的原型系统Prama(protocol reverse analyzer for malware analysis)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字段,提取协议语法规范,并能在命令字段与其引起的程序行为之间建立起有效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10.
11.
针对静态检测和动态检测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方式的恶意移动应用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静态分析获取权限特征和函数调用特征,通过动态分析在沙盒环境下借助于事件仿真获取系统调用序列并提取函数调用依赖关系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的分类器构造方法,区分恶意应用和正常应用。在来自于第三方应用市场中的3000个样本集上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混合方式的恶意应用检测效果要优于基于静态分析的方式和基于动态分析的方式;考虑多种类型特征的样本上的检测精度要高于采用单一特征刻画的样本上的值;采用集成分类器具有较好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行为依赖特征的恶意代码相似性比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意代码相似性比较是恶意代码分析和检测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现有方法主要是基于代码结构或行为序列进行比较.但恶意代码编写者常采用代码混淆、程序加壳等手段对恶意代码进行处理,导致传统的相似性比较方法失效.提出了一种基于行为之间控制依赖关系和数据依赖关系的恶意代码相似性比较方法,该方法利用动态污点传播分析识别恶意行为之间的依赖关系,然后,以此为基础构造控制依赖图和数据依赖图,根据两种依赖关系进行恶意代码的相似性比较.该方法充分利用了恶意代码行为之间内在的关联性,提高了比较的准确性,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通过循环消除、垃圾行为删除等方法对依赖图进行预处理,降低了相似性比较算法的复杂度,加快了比较速度.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抗干扰能力均呈现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14.
15.
Behavior‐based detection and signature‐based detection are two popular approaches to malware (malicious software) analysis. The security industry, such as the sector selling antivirus tools, has been using signature and heuristic‐based technologies for years. However, this approach has been proven to be inefficient in identifying unknown malware strains. On the other hand, the behavior‐based malware detection approach has a greater potential in identifying previously unknown instances of malicious software. The accuracy of this approach relies on techniques to profile and recognize accurate behavior models. Unfortunately, with the increasing complexity of malicious software and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automatic tools, the current behavior‐based approach cannot discover many newer forms of malware either. In this paper, we implement ‘holography platform’, a behavior‐based profiler on top of a virtual machine emulator that intercepts the system processes and analyzes the CPU instructions, CPU registers, and memory. The captured information is stored in a relational database, and data mining techniques are used to extract information. We demonstrate the breadth of the ‘holography platform’ by conducting two experiments: a packed binary behavior analysis and a malvertising (malicious advertising) incident tracing. Both tasks are known to be very difficult to do efficiently using existing methods and tools. We demonstrate how the precise behavior information can be easily obtained using the ‘holography platform’ tool. With these two experiments, we show that the ‘holography platform’ can provide security researchers and automatic malware detection systems with an efficient malicious software behavior analysis solutio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恶意程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趋势。面对无源码恶意性未知的可执行文件,当前主流恶意程序检测多采用基于相似性的特征检测,缺少对恶意性来源的分析。基于该现状,定义了程序基因概念,设计并实现了通用的程序基因提取方案,提出了基于程序基因的恶意程序预测方法,通过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技术,使预测系统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其中深度学习模型准确率达到了99.3%,验证了程序基因理论在恶意程序分析领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层出不穷的恶意软件对系统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恶意软件检测方案。但恶意软件开发中常利用加壳和多态等混淆技术,这使得传统的静态检测方案如静态特征匹配不足以应对。而传统的应用层动态检测方法也存在易被恶意软件禁用或绕过的缺点。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底层数据流关系进行恶意软件检测的方法,即在系统底层监视程序运行时的数据传递情况,生成数据流图,提取图的特征形成特征向量,使用特征向量衡量数据流图的相似性,评估程序行为的恶意倾向,以达到快速检测恶意软件的目的。该方法具有低复杂度与高检测效率的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恶意软件检测方法可达到较高的检测精度以及较低的误报率,分别为98.50%及3.18%。 相似文献
18.
目前代码迷惑技术已经成为构造恶意软件变体的主要方式,大量出现的病毒变体使得传统基于程序文本特征的病毒排查工具的防护作用大大降低.本文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语义的恶意软件变体判定框架,为了确定一个程序是否是某种恶意软件的变体:首先基于符号执行收集程序语义状态,然后通过证明语义之间是否满足变体关系来确定该程序是否是恶意软件的变体.本框架能够识别经代码迷惑变换后得到的程序是属于变换前程序的变体,从而可以减少对病毒数据库的更新.最后,通过一个实现了该框架的原型系统来说明基于语义的恶意软件判定器框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