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D3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甘氨酸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文俐  周彩荣 《化工学报》2014,65(8):3032-3038
通过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树脂D301对水溶液中甘氨酸的吸附行为。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为pH 7.5,温度35℃,时间45 min,吸附剂用量为0.1 g,在此条件下最大平衡吸附量可达794.81 mg·g-1。同时探究了D301对甘氨酸溶液吸附的热力学行为,测得了303.15~318.15 K温度范围内的吸附等温线数据,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方程对此进行拟合,并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得到吸附过程中ΔHθ、ΔGθ、ΔSθ值和吸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等温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其ΔHθ 134.75 kJ·mol-1,ΔGθ-6.312 kJ·mol-1, ΔSθ 450.806 J·mol-1·K-1,Ea为81.27 kJ·mol-1。研究结果表明D301对甘氨酸的吸附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共存且为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2.
通过静态吸附法研究了树脂D301对水溶液中甘氨酸的吸附行为。采用单因素实验法确定了最佳吸附条件为pH 7.5,温度35℃,时间45 min,吸附剂用量为0.1 g,在此条件下最大平衡吸附量可达794.81 mg·g-1。同时探究了D301对甘氨酸溶液吸附的热力学行为,测得了303.15~318.15 K温度范围内的吸附等温线数据,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方程对此进行拟合,并根据热力学原理计算得到吸附过程中ΔH、ΔG、ΔS值和吸附表观活化能。结果表明等温吸附平衡符合Langmuir等温线模型,其ΔH=134.75 kJ·mol-1,ΔG=-6.312kJ·mol-1,ΔS=450.806 J·mol-1·K-1,Ea为81.27 kJ·mol-1。研究结果表明D301对甘氨酸的吸附为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共存且为自发进行的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简称燕山石化)不断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2008年3月进行了新型瓶盖专用树脂3300J试生产,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合格标准,试生产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4.
兰州石化公司聚烯烃事业部20万吨/年高压聚乙烯装置生产的1810D聚乙烯树脂完成性能考核,产品各项性能指标、生产能力、能耗物耗均达到合同所规定的保证值.这标志着兰州石化聚乙烯树脂产品开发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5.
吉化集团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林润雄博士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开发 ,开发成功的ACR系列产品 ,于 2 0 0 0年 4~ 5月份在吉化集团公司苏州安利化工厂试生产成功。绍兴市污水处理厂工程开工建设一项以治理印染废水为主的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 ,日前在浙江省绍兴市全面展开。这项工程的废水处理量、污染负荷及处理难度均位居全国同类工程前列。素以轻纺工业发达而著称的绍兴 ,仅绍兴县就有上百家纺织印染企业。以印染废水为主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与日剧增 ,内河河网受到了严重污染 ,数十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生产用水水源的地表水体…  相似文献   

6.
以松节油为基础的萜烯马来树脂在各种不同的工业部门得到广泛地运用。萜烯马来树脂可用来制固化剂和环氧树脂,合成重金属盐类,萜烯马来酰亚胺(用作极性弹性体的增稠剂),以及制成能完全溶解于芳香烃、醇类、醋酸盐和丙酮溶液的甘油酯,这类酯可以和用于油漆工业的醇酸树脂、增塑剂相容。萜烯马来树脂也可以用来制得萜烯  相似文献   

7.
测定了25℃下D113弱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考察了溶液中pH值、硫酸铵浓度、L-赖氨酸浓度和L-精氨酸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D113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约30 m in即可达到平衡;Langmu ir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D113离子交换树脂对L-组氨酸的吸附;在实验pH值范围内,L-组氨酸的吸附率随pH值的减小而减小,当pH降至3.4时,吸附量仍达到133mg/g;NH4+离子的存在使L-组氨酸的吸附量明显下降,当氯化铵浓度达到1.0mol/L时,吸附量仅为6.8mg/g;L-赖氨酸或L-精氨酸的存在使吸附量略微减小。  相似文献   

8.
天津制胶厂在与南开大学协作的基础上,用二乙烯苯为原料,在致孔剂的存在下,通过悬浮共聚合成了D101吸附树脂。其性能:比表面400~600米/克;平均孔径100~500埃;堆积密度0.23~0.26克/毫升;粒度16~40、20~60、60~80目。1082年12月天津化工局召开了鉴定会。49个单位的62位代表一致认为:生产技术稳定,工艺简单,应用效果良好,是值得推广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D152弱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25 ℃下D152弱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的动力学曲线和吸附等温线,考察了溶液中pH值、硫酸铵浓度、L-赖氨酸浓度和L-精氨酸浓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D152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组氨酸约30 min即可达到平衡;Langmuir方程可以较好地描述D152离子交换树脂对L-组氨酸的吸附;在实验pH值范围内,L-组氨酸的吸附率随pH值的减小而减小,当pH降至3.19时,吸附率仍达到82.38%;NH+^4的存在使L-组氨酸的吸附率明显下降,当硫酸铵浓度达到1.0 mol/L时,吸附率仅为5.10%;L-赖氨酸或L-精氨酸的存在使吸附率略微减小.  相似文献   

10.
吸附树脂     
吸附树脂,亦称高分子吸附剂,是一类不溶不熔的坚硬球状聚合体。它具有人为调节的大孔结构、极大的比表面和一定的极性。按其结构的不同,吸附树脂可分为四类:1.非极性类,不带任何极性功能基,如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体;2.中等极性类,带有酯基,  相似文献   

11.
吸附树脂     
一、概述吸附树脂是以吸附为特征的一类树脂,一般是按照制备大孔型离子交换树脂骨架的方法制得,未经功能基反应,不带离子交换功能基的多孔树脂骨架,也叫多孔小白球。有些是由带极性基团单体制成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D401树脂对铜和镍单组分及双组分的吸附行为。单组分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质量浓度为100mg/L时,D401树脂对铜、镍的吸附量分别是57.22mg/g、74.20mg/g。双组分实验结果表明,初始质量浓度均为100mg/L时,溶液中铜离子的存在使得D401树脂对镍的吸附量降低至26.75mg/g。从铜、镍离子的杂化方式及配合物的稳定常数两方面对双组分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为废水中铜、镍的分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工业催化》2007,15(1):32-32
随着市场上对低碳烯烃特别是丙烯生产的需求日益增加,各种增产丙烯的技术层出不穷。针对裂解原料日渐重质化的形势,中国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2005年末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重油转化能力和高丙烯产率的新型DCC催化剂,2006年初进行工业试生产。  相似文献   

14.
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化工产品市场,北京燕化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化工一厂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根据市场行情不断开发研究新牌号产品,力争打出拳头产品占领市场。近期,化工一厂在低压装置A线不停车的情况下果断试生产低压聚乙烯新牌号产品6380M。 6380M属串联牌号产品,操作难度较大。该厂结合装置的实际情况进行严密的可行性论证和严  相似文献   

15.
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与上海嘉定硼砂厂协作开发的一步法制硼酸钙技术,于1993年4月,在嘉定硼砂厂年产一万多吨硼砂生产线上的一组碳解罐进行硼酸钙试生产,并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位法跟踪观察弱碱性树脂D354树脂吸附硝酸的动力学行为,利用固-液界面吸附的动力学方程,求取表观吸附速率常数(k).实验结果表明,D354树脂吸附硝酸的速度随硝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小,而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谢祖芳  晏全  周振 《化工时刊》2008,22(4):23-25
探讨了水溶液中D201强碱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硝基苯酚的等温吸附规律及吸附热力学特性,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D201树脂吸附硝基苯酚均服从Freundlich经验式,均为优惠吸附,吸附能力大小排序为:苦味酸〉2,4-二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树脂对苦味酸的吸附为吸热、熵增的自发过程;对2,4-二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酚的吸附为放热、熵减的自发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付勇  吴国光  彭奇均 《化工进展》2007,26(3):422-425
实验考察了温度、pH值、氯化铵和氯化钠浓度对D001型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苏氨酸的影响,并测定了25 ℃时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苏氨酸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树脂吸附L-苏氨酸的吸附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略下降的趋势,是个放热过程;pH值增大,吸附率下降;溶液中氯化铵或氯化钠浓度增大,吸附率迅速下降,且当氯化铵或氯化钠物质的量浓度达到1.0 mol·L-1时,L-苏氨酸在树脂上吸附量很小;25 ℃时,最大饱和吸附量约为70g·kg-1(树脂).  相似文献   

19.
通过静态实验探究了吸附剂用量、氯离子浓度、磷酸盐浓度对D301树脂吸附废水中草甘膦的效果影响,同时研究了该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等温线。结果表明,废水中草甘膦氯离子和磷酸盐浓度越高,D301树脂吸附效果越差,草甘膦去除率越低。该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为单层吸附,最大吸附量约为181.8 mg/g,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动态实验结果表明,当D301树脂吸附草甘膦达到穿透体积时,草甘膦去除率为79.3%。  相似文献   

20.
由北京燕山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聚酯事业部开发的阻燃聚酯切片工业化试生产获得成功。该产品在缩聚装置15 t/d线上进行工业化试生产2 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