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分析不同红枣原料酿制枣酒的差异性,以山西稷山板枣、壶瓶枣、骏枣等3种红枣为原料发酵生产红枣酒,采用离子色谱法对枣酒中的6种有机酸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枣酒中的香气成分,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枣酒中的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3种枣酒共检测到6种主要有机酸,乳酸是枣酒中含量最丰富的有机酸,各有机酸在不同枣酒中存在差异,苹果酸仅在骏枣中有少量检出。共检测出以酯类为主的53种香气成分,其中稷山板枣酒33种、壶瓶枣酒40种、骏枣酒39种;辛酸乙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异戊醇、苯乙醇等22种成分是3种枣酒的共有香气成分。提取了2个主成分,有效解释了不同枣酒与各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红枣酒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枣肉、枣渣、枣核为原料发酵生产红枣蒸馏酒,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对不同原料发酵枣蒸馏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合香气阈值确定不同挥发性成分的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评价发酵枣酒的香气成分,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3种枣酒共检测到50种香气成分,其中枣肉发酵酒检测到36种,枣渣发酵酒35种,枣核发酵酒38种,占各自总挥发性成分的70.50%、69.11%、81.72%;3种枣酒中检测出25种相同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有己酸乙酯、癸酸乙酯、月桂酸乙酯、辛酸乙酯、庚酸乙酯、苯乙醛、壬醛等关键风味化合物。提取了2个主成分,有效解释了不同枣酒与各种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以"大什"桑葚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研究了桑葚果酒发酵过程中香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出67种香气物质,酯类33种、醇类4种、酸类5种、醛类8种、酚类2种、萜烯类6种、其他类9种,众多的呈香物质构成了桑葚果酒的主体香气。酯类是构成果酒香气的重要物质,如十二酸乙酯、十四酸乙酯、十六酸乙酯等,它们赋予果酒独特的香气;醇类香气中以苯乙醇为主,是发酵产生的特征性香气,也是桑葚果酒的重要香气之一;酸类香气中,以辛酸和癸酸为主,可与发酵产生的乙醇反应,生成辛酸乙酯和癸酸乙酯;醛类香气中,2-壬烯醛、2,4-壬二烯醛仅存在于第0 d中,其他醛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不断减少;萜烯类也是桑葚发酵过程中一类重要的香气物质,如长叶烯、松油烯-4-醇、香茅醇等,但在发酵过程中含量减少,从发酵0 d的977.23μg/L,减少到发酵结束的553.82μg/L。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1.10%,对第一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苯乙醇、十六酸乙酯、辛酸、癸酸乙酯、十二酸乙酯、辛酸乙酯、十四酸乙酯;对第二主成分贡献较大的是苯甲酸乙酯、丁二酸二乙酯、辛酸乙酯、壬醛。通过对发酵过程的分析,揭示了具体香气物质在桑葚果酒中的变化规律,获得了桑葚果酒香气物质的组成。  相似文献   

4.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探讨13℃与18℃两种发酵温度对荔枝酒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发酵温度下从荔枝酒中分别检测出14和15种香气成分,其中酯类含量最高,其次是醇类。从两种荔枝酒中共同检出辛酸乙酯、己酸乙酯、癸酸乙酯、3-甲基-1-丁醇醋酸酯、2-甲基-1-丁醇醋酸酯、乙酸乙酯、3-甲基-1-丁醇、2-甲基-1-丁醇8种特征香气成分。两种荔枝酒的香气成分表现出种类的一致性,但平均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为研究不同发酵温度对荔枝酒香气成分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香气成分GC-MS 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分析,以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为原料,对3 种不同酵母发酵的蓝莓酒主要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76 种香气成分。其中酿酒活性干酵母、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和酿酒酵母1203 发酵的蓝莓酒中分别检测到56、50、47 种香气成分,其中30 种是3 者共有的。酿酒活性干酵母和酿酒酵母1203 发酵的蓝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3- 甲基-1- 丁醇,相对含量分别为18.98%、37.64%;葡萄酒活性干酵母发酵的蓝莓酒的主要香气成分为辛酸乙酯,其相对含量为18.68%。  相似文献   

6.
以甘肃地区3 个红枣品种(临泽小枣、小口枣和民勤圆枣)为原料酿造红枣酒,测定其基本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香气成分,并进行感官评价分析,以期对红枣酒的酿造及枣酒品质分析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 种枣酒的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要求,但临泽小枣酒样的总酸含量和色度值最高且差异显著;香气成分结合香气轮分析表明,小口枣酒样中的酯类、醇类和萜烯类香气物质含量显著较高,民勤圆枣酒样中酸类和醛酮类香气化合物含量显著较高,大马士酮、苯乙醛、己酸乙酯、乙酸异戊酯、丁酸乙酯和异戊醇可能是构成红枣酒花香、果香和溶剂味的主要成分;感官评价结果显示,小口枣酒样香气最为浓郁优雅,临泽小枣酒样具有较好的色泽和典型性,2 种枣酒的感官品质均较佳,可用于甘肃特色枣酒的生产。  相似文献   

7.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发酵型香菇酒陈酿早期香气成分变化进行动态检测,通过峰面积归一法计算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并结合相对香气活度值(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ROAV)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发酵型香菇酒在陈酿早期形成大量香气成分,检出54 种,其中1-辛烯-3-醇、异戊醇、癸酸乙酯等8 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是发酵型香菇酒具有独特风味的主要原因。陈酿早期香菇酒香气成分变化较大,醇类与酸类香气物质的相对含量总体下降,酯类香气物质相对含量明显上升,其他类香气物质变化不大。陈酿60 d及陈酿180 d的成品香菇酒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及ROAV,差异不显著(P>0.05)。证明在陈酿早期即形成了发酵型香菇酒的主体香,提示生产中可适当缩短发酵型香菇酒的陈酿时间,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青梅发酵酒和浸泡酒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青梅发酵酒中的64个香气成分,除苯甲醇(8.119%)外,其他主要成分均由酵母发酵产生。青梅酒中还有4-羟基苯乙醇、4-羟基丁酸乙酯。从青梅浸泡酒中鉴定出4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以棕榈酸乙酯(14.493%)、亚油酸乙酯(11.652%)、油酸乙酯(9.244%)等高级脂肪酸酯、笨甲醛(10.870%)等成分为主。青梅的典型香气成分苯甲醛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以红树莓为原料,选取1203、1399、SY、RW、F151、F152 6 种果酒酵母进行发酵,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别对6 种果酒香气成分萃取、鉴定、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6 种酵母发酵的酒液中共检测出159 种香气成分,分别为45、56、67、58、66、39 种,其中相同成分占13 种。6 种果酒中的主要香气成分分别为乙醇、癸酸乙酯、辛酸乙酯、癸酸乙酯、癸酸乙酯、癸酸乙酯,含量依次为15.73%、22.05%、15.74%、18.38%、19.14%、15.24%。通过仪器测定和嗅闻感官综合判断,果酒酵母1399发酵的红树莓果酒香气较好,适宜大众口味。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品种红枣香气的主要成分及特异成分,筛选新疆地区富含香气的优质红枣品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测定红枣果实的香气成分,结合气味活度值、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评价5 种红枣的香气成分及其品质。结果显示,在七月鲜、灰枣、骏枣、金昌1 号和赞皇大枣中分别检测到86、57、58、65、67 种挥发性物质,共8 类126 种,以酯类化合物种类最多、含量最高。其中,丁酸乙酯、戊酸乙酯、己酸乙酯、庚酸乙酯等是构成红枣香气的关键成分。此外,七月鲜中的辛醛、月桂醛、1-甲基萘和2-甲氧基苯酚等,灰枣中的3-羟基丁酮,骏枣中的γ-葵内酯,金昌1 号中的癸酸甲基酯、1-辛烯-3-醇等是导致不同品种红枣香气差异的关键挥发性物质,可作为标志性香气活性成分。红枣香气质量评价模型表明,七月鲜与灰枣相比赞皇大枣、骏枣和金昌1 号,香气差异明显,香气品质较优,其中赞皇大枣与骏枣香气品质较为相似。七月鲜和灰枣是香气品质更优的红枣种质资源,具有更大的加工利用潜力和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11.
6种不同香型白茶香气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顶空进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测定青草香型、花香型、毫香型、粽叶香型、枣香型和药香型6种香型白茶的香气成分。利用聚类分析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6种不同香型白茶的香气成分差异。结果表明,6种不同香型白茶共检测出48种香气成分。其中,青草香型白茶以芳樟醇、1-戊烯-3-醇、己醛、顺-3-己烯醇和2-甲基丁醛等为主要特征成分;花香型白茶以芳樟醇、1-戊烯-3-醇、己醛、2-甲基丁醛和香叶醇等为主要特征成分;毫香型白茶以芳樟醇、1-戊烯-3-醇、2-甲基丁醛、己醛和香叶醇等为主要特征成分;粽叶香型白茶以1-戊烯-3-醇、2-甲基丁醛、己醛、芳樟醇和2-乙基呋喃等为主要特征成分;枣香型白茶以1-戊烯-3-醇、2-甲基丁醛、己醛、芳樟醇和顺-3-己烯醇等为主要特征成分;药香型白茶以1-戊烯-3-醇、2-甲基丁醛、芳樟醇、己醛和2-乙基呋喃等为主要特征成分。聚类分析将6种香型白茶分为两大类型,青草香型、毫香型和花香型聚为一类,而粽叶香型、枣香型和药香型聚为另一类。其中1-戊烯-3-醇和芳樟醇是区分6种不同白茶香型的重要香气组分。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浓香型烟叶风格特征与品质特征之间的联系,以8个浓香型产区2011—2012年的264份烟叶样品为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感官评价中的香韵指标(焦甜香、焦香、正甜香、干草香、木香、坚果香、辛香)与烟叶香气质量及香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香韵对香气质影响以焦甜香、干草香为最大;香韵对香气量影响以干草香、焦甜香为最大;香韵对香型影响以焦甜香、正甜香为最大。(2)干草香与香气质呈显著正相关,焦甜香与香气质呈显著负相关;干草香与香气量呈显著正相关;正甜香与香型呈显著正相关,焦甜香与香型呈极显著正相关。(3)通过逐步回归模型,建立了香韵各指标与香气质量及香型的最优回归方程,可以利用回归方程来预测香气质量及香型。  相似文献   

13.
葡萄酒香气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丽媛  刘延琳  李华 《食品科学》2011,32(5):310-316
葡萄酒的整体香气主要取决于气味物质之间以及气味物质与非芳香基质成分的复杂反应。对葡萄与葡萄酒香气的化学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风味起作用的挥发性芳香物质的复杂性,以及不同葡萄品种、种植区和年份引起的变化。本文对葡萄酒中香气成分的种类、影响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关于烤烟香型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提出了烟叶香型是"对燃吸烟叶烟气整体香气特征所划分的类别"的概念。根据前人的资料,对我国烤烟清香型、浓香型、中间香型的香韵进行了分析,并概括为烤烟香型构成的"二韵论"。对"二韵论"、香型的命名、香型的标准和标样、中间香型等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意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详细介绍了用气相色谱仪测定香味非织造布保香期的过程。其结果表明 ,该法较准确、可靠 ,适合用于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香气分析方法及香气活性物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普洱茶的香气是其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捕获和培养消费者忠诚度最重要的因素,是目前市场上决定普洱茶价格的重要因子。普洱茶的香气成分十分复杂,但是其中具有香气活性的物质并不多。本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普洱茶香气的研究报道、普洱茶香气的分析方法、香气成分中具有香气活性的物质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陈庆  贾强  董浩  张挺  李超 《现代食品科技》2018,34(12):258-263
紫红百香果具有怡人的芳香特性,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对紫红百香果果汁中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鉴定,并对其香气进行了仿香研究。结果表明,百香果果汁中共鉴定出81种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主要包括酯类43种,醇类11种,醛类3种,酮类8种,萜烯类(含萜烯醇类)12种,其它成分4种,其中酯类含量最高,这些挥发性成分是百香果果汁香气的主要贡献者。通过仿香实验,成功制备出百香果果汁香精配方,感官评价分析表明该香精配方的香气浓郁,头香、体香和尾香过渡自然且有层次感,与百香果的天然香气基本一致。总之,结果表明挥发性成分分析和仿香技术能够制备出一种新型百香果果汁香精,应用于食品或医药领域。  相似文献   

18.
The major aroma components in grapes and wine include free volatile compounds and glycosidic nonvolatile compounds. The latter group of compounds is more than 10 times abundant of the former, and constitutes a big aroma reserve in grapes and wine.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recently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roma glycosides in grapes and wine, including grape glycoside structures, differences in aroma glycosides among grape varieties, hydrolysis mechanisms, and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m. It also presents the analytical techniques used to identify the glycosidic aroma precursors. The operational strategies, challenges, and improvements of each step encountered in the analysis of glycosidic aroma precursors are described. This review intends to provide a convenient reference for researchers interested in the methods us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aroma glucosides composition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eir chemical structures.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闷黄对黄茶香气品质的影响,通过感官审评、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对3个茶树品种所制黄茶(有闷黄)和对照样(无闷黄)的香气特征和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样相比,黄茶具有甜香风味。同时,黄茶中挥发性组分总含量是对照样的1.09~1.44倍,且醇类和烃类占比达到65.88%~76.93%。对挥发性化合物的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化合物组成体现了香气特征差异,进而可筛选出35种特征香气化合物(P<0.01)。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进一步明确了闷黄影响的关键香气化合物14种(VIP≥1),其中具有花香、果香和甜香的α-松油醇、芳樟醇、γ-松油烯、柠檬烯、松油烯、苯乙酸甲酯、2,2,6-三甲基环己酮、4-氧代异佛尔酮和邻-异丙基苯在闷黄所制黄茶中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样,这些化合物对黄茶呈现甜香的香气特征起到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梦琪  朱荫  张悦  施江  林智  吕海鹏 《食品科学》2021,42(14):151-158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技术分析“清香”绿茶和“栗香”绿茶中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从“栗香”和“清香”绿茶中检测到543 个化合物,其中含量差异较大的成分有173 个,包括黄酮类75 个、酚酸类22 个、萜类1 个、脂质31 个、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9 个、生物碱4 个、核苷酸及其衍生物9 个、有机酸5 个、木脂素和香豆素5 个、鞣质1 个以及其他类11 个等11 类物质;“清香”绿茶中含量高于“栗香”绿茶的化合物共63 个,含量低于“栗香”绿茶的化合物共110 个;α-亚麻酸、棕榈油酸、香兰素、隐绿原酸、山柰酚-3-O-芸香糖苷、L-蛋氨酸及γ-氨基丁酸共7 个化合物对绿茶样品中香气品质成分的生成可能有重要影响;“清香”绿茶中隐绿原酸、L-蛋氨酸含量较高,而“栗香”绿茶中α-亚麻酸、棕榈油酸、香兰素、γ-氨基丁酸及山柰酚-3-O-芸香糖苷等成分的含量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