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STIC循环和HAT循环的Yong分析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蒸汽燃气轮机循环和湿空气透平循环同属于并联型的燃气-蒸汽联合循,代表着燃气轮机联合循环的新思路。本文似从Yong的角度出发,对上述两种循环进行力学分析和比较,指出它们不同的特点和改进方法,为进一步完善这两种循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0概述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GTCC)发电是指燃料在燃气轮机中燃烧产生的高温燃气急速膨胀,推动燃气轮机高速旋转,带动发电机发电,并利用排出烟气的余热(500-650℃),在余热锅炉(HRSG)中产生高压蒸汽,再推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相似文献   

3.
据《Теплоэнергетика》2005年4月号报道,在向动力燃气轮机装置的空气和/或燃气通路内喷入蒸汽的警蒸联合装置(пГУ ВП)内,利用燃料燃烧产物(燃气)和汽水工质,它们以蒸汽燃气混合的形式在燃气轮机装置中膨胀。回注蒸汽式燃蒸联合循环装置的特点是工艺过程相当简单和高效率。  相似文献   

4.
联合循环机组蒸汽系统的设计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朱宝田  徐越  白慧峰 《热力透平》2004,33(3):158-162
联合循环机组蒸汽系统的设计需根据电厂的海拔、气温、燃料等条件选择和优化。本文研究了联合循环蒸汽系统流程的选择和参数优化的方法.给出了五种典型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蒸汽系统的算例和分析.指出了蒸汽系统流程配置和参数对联合循环机组效率和出力的定量影响。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西门子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以下简称联合循环)电站在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随着采用3A--燃气轮机系列,有可能使联合循环装置达到更高的效率。本文专门探讨新一代单轴联合循环方案的特殊性能及优点。  相似文献   

6.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发电技术是煤气化和蒸汽联合循环的结合,是当今国际正在兴起的一种先进的洁净煤(CCT)发电技术,具有高效、低污染、节水、综合利用好等优点。它的原理是:煤经过气化和净化后,除去煤气中99%以上的硫化氢和接近100%的粉尘,将固体燃料转化成燃气轮机能燃用的清洁气体燃料,以驱动燃气轮机发电,再使燃气发电与蒸汽发电联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据《Теплознергетика》2005年6月号报道,借助于补充地把水喷入压气机后的压缩空气,并回热加热空气蒸汽混合物,按照具有在压气机内湿压缩的燃蒸联合循环工作的燃气轮机装置保证高的参数值,与简单方案燃气轮机比较,效率增加10%~15%(绝对值),比功提高到1.5~1.8倍;与回注蒸汽的蒸燃联合装置比较,所探讨系统允许实现更深度的回热,从而可以达到更高的效率值。按照所述的燃蒸联合循环,燃气轮机装置的热力方案现代化保证可以提高航改型动力装置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设计中热力参数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洪波  刘艳芳 《汽轮机技术》2003,45(4):198-199,202
从总能系统的概念出发,提出了联合循环燃气轮机设计的最佳压比选择以及蒸汽系统循环方式的选择意见和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可用于指导联合循环燃气轮机设计时确定合适的循环参数,及选择合适的联合循环蒸汽系统。  相似文献   

9.
1引言 1.1概述MS-9001FA是单轴燃气轮机,设计用于简单循环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STAG)。  相似文献   

10.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为了提高热机循环效率,必须提高高温源的温度T_1和降低低温源的温度T_2。目前对于燃气轮机来说,其燃气的初温也在不断得到提高,例如,美国G.E.公司研制的LM—5000型燃气轮机,初温已达1370℃,但是燃气轮机的排烟温度一般都在4...  相似文献   

11.
蒸汽-燃气联合循环装置由于其较高的发电效率而被广泛应用于各大、中型电厂。然而,在微小型燃气-蒸汽发电装置中,蒸汽轮机的应用无疑使得装置体积和成本费用大增。因此,本文提出在小型分布式发电装置中,采用环境压力吸热燃气轮机循环(APGC)装置来替代蒸汽轮机装置吸收燃气轮机排出的废气能量,组成燃-燃联合循环,增加系统本身的做功能力和效率,达到节能、减少燃料消耗的目的。本文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出发,基于ASPENPLUS软件分别建立了燃-燃联合循环、蒸-燃联合循环模型,比较分析了两种循环装置在能量质量和数量上的利用程度。结果表明:燃-燃联合循环装置的效率较高,这在要求能源高效利用的今天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联合循环效率,参考现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12.5 MPa/568℃亚临界蒸汽参数,提出27 MPa/585℃超临界蒸汽参数,根据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计算模型,以397 MW燃气轮机联合循环机组为例,计算了超临界蒸汽参数与两种亚临界蒸汽参数的底循环效率和联合循环效率,并分析对比了3种蒸汽参数的底循环效率对联合循环效率的贡献。研究表明:对于同一燃气轮机,超临界和亚临界中低压蒸汽参数不同时,超临界蒸汽参数的底循环效率比亚临界提高了4.3%,蒸汽底循环输出功率占联合循环机组输出功率的百分比由30.21%增加到32.62%,联合循环净效率增加了2.21%,联合循环机组的输出功率增加了20.38 MW;中低压蒸汽参数相同时,超临界蒸汽参数的底循环效率比亚临界提高了2.87%,蒸汽底循环输出功率占联合循环机组输出功率的百分比由31.16%增加到32.62%,联合循环净效率增加了1.44%,联合循环机组的输出功率增加12.5 MW。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现有的一台PG5301型燃气轮机扩建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后,能获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燃气/燃汽联合循环发电在一些发达国家竞相发展。所谓联合循环发电装置,就是把燃气轮机发电装置和蒸汽轮机发电装置结合起来,利用发电作功后的燃气轮机高温排气加热蒸汽循环的给水,产生蒸汽循环所需要的高温蒸汽,供汽轮机作功发电.也可以直接在增压燃气锅炉里产生燃气推动燃气轮机发电,同时产生高温蒸汽进入蒸汽轮机发电.这种联合循环发电装更,可使然气轮机高温排气得到充分利用。联合循环配合得好,发电效率可比当今先进的超临界蒸汽循环机组的42%高出13个百分点。这对降低发电一次能源消耗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而且联合循环还有调峰、环保等诸多社会效益,联合据环将成为电能生产新潮流,这是理所当然的。 我国改革开放近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一些地区的电力供需矛盾十分紧张,促使燃气轮机发电装置有了发展.但鉴于现行燃料政策,限制用石油、天然气发电,大容量燃气轮机制造尚未展开,我国联合循环还处于引进消化的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5.
蒸汽冷却及其在先进热力联合循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展高性能燃气轮机采用先进冷却技术的必要性,并就现有的实际燃气轮机蒸汽冷却方案作了介绍,提出了STIG的闭路蒸汽冷却方案,并计算分析了STIG和ISTIG等先进的双工质燃气轮机联合循环中采用蒸汽冷却的可行性及其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16.
联合循环效率的预测据“ModernPowerSystems”1997年4月号报道,商业运行燃气轮机联合循环(GTCC)电站的最高热效率已达到55%,在今后4年内可望提高到60%。联合循环电站(CCPP)效率的进一步进展可通过对燃气轮机和/或CCPP设...  相似文献   

17.
联合循环电站的参数选择林睦仁在“联合循环电站及其汽轮机”一文中,讨论了联合循环电站在热效率方面的卓越优势和巨大的发展前景,联合循环电站的设计特点,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和汽轮机的相互关系,联合循环电站汽轮机特点和蒸汽热力系统的特殊性,即汽轮机热力系统没有...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联合循环电厂由于比常规蒸汽电厂的循环率高、建设周期短、规模灵活,已经成为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种电厂.然而,由于组成联合循环电厂的三大主要设备——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和汽轮机通常是由不同的厂家设计和制造的.使得最佳循环特性的确定和联合循环设备的选配变得复杂化.余热锅炉分为两大类——(1)自然循环;(2)强制循环.两种循环方式的余热锅炉各有其优缺点和限制性.本文分析了既受循环方式影响,又影响到余热炉设计、价格和性能的各种因素,包括可用性、起动、燃气轮机排气状态、可靠性和占用空间等.讨论了为特定的联合循环电厂选择最好的余热锅炉的世界新趋势,并且,提出了其评价准则.  相似文献   

19.
《热能动力工程》2007,22(4):398-398
整体煤气化蒸汽燃气联合循环机组(Integrated Gasification Combined-Cycle),简称IGCC发电技术,是煤气化和蒸汽联合循环的结合,是当今国际上正在兴起的先进的洁净煤(CCT)发电技术,其具有高效、低污染、节水、综合利用串高等优点。它由两大部分组成,即煤的气化与净化部分和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部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现代化大都市广州适用的天然气燃气轮机联合循环发电机组的选择及其经济技术进行分析,论述大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技术方案,认为天然气发电的经济性是发展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的关键问题,在工程建设和天然气定价时应进行科学认证,合理规划。广州天然气发电厂应以大容量高效率燃气轮机发电机组为骨干机型,以降低电厂的能耗和比投资,提高天然气发电厂在电网中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