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通过对历史街区保护性建成环境的剖析,指出社会各群体的需求的满意程度是对建成环境进行评价的关键,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性建成物质环境评价和社会文化环境评价。强调建成环境评价的差异性,及时地调整和完善保护机制,以促进和提高历史街区保护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5.
声景是建成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参与空间氛围的营造,对人们的情绪感知与心理健康营造有着积极的作用。文章以古典园林这类建成环境中的声景为研究对象,以实测与声漫步相对比的方式研究声景带给人的情绪感受。将建成环境中的实测声级与表达人们情绪感知的声漫步图对比,得出:一,园林中声级空间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建成空间特征的耦合关系;二,园林空间中具有特殊声景感知的空间及其特征。同时,文章结合声源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总结出建成环境中声景营造在影响情绪方面应注意的规律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略,对工业厂区的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选取美纶织造实业有限公司江西厂区为讨论客体,运用"建筑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新型工业化厂区的环境现象、场所结构、场所精神等机制的营造作出探讨。初步提出以建筑记录生活状态、传达设计意义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7.
8.
行人对街道微观建成环境的空间体验和环境感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路径的选择,而在历史街区中,偏离文化游览价值点的路径偏好更体现了该影响。本文聚焦历史街区微观建成环境对路径偏好行为的影响,以世界文化遗产地鼓浪屿为例,基于层级分析法和GIS分析,对鼓浪屿的文化游览价值点和游客的空间分布进行叠合匹配,基于离散选择模型的构建对差异性数据进行拟合,分析引导路径偏好的核心环境影响因素,为鼓浪屿历史街区微观建成环境在促进路径导向上提出优化建议,增强与文化游览价值的空间匹配度,提高鼓浪屿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文化价值传播与认知。 相似文献
9.
以南京市主城区10个社区为研究对象,构建分层回归模型,探索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久坐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久坐行为在不同环境的社区之间存在差异;个人社会经济属性、个人行为偏好、客观建成环境与主观建成环境都会对居民的久坐行为产生影响;相比于客观建成环境,主观建成环境对居民久坐行为的影响更为显著;客观建成环境方面,住房密度、道... 相似文献
10.
体力活动是当前解释健康问题的重要
机制。近年来,建成环境与休闲性体力活动的
关系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选取天津市9个
社区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中观建成环境、微
观视觉感知、个人及社会层面构建研究指标,
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居民休闲性
体力活动水平的因子。研究结果表明:与居民休
闲性体力活动水平呈显著相关的建成环境分别
是道路线密度、步行空间连续性、绿视率、监视
度和机动车占比,以及居民个人社会层面的年
龄、性别、月收入、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心理
压力、活动陪同和组织。 相似文献
11.
12.
腾退的工业用地城市为生态再生提供了潜力,后工
业景观的再野化随城市新生荒野重建逐渐得到认可。这一场景
中包含了具有对抗性质的“工业-自然”二重维度,而公众的
接受度和感知情况可作为其可持续转型的循证依据。以不同植
物高度、遗存占比、再野化程度、硬质绿地比例、演替程度5
个变量构建再野化虚拟场景,以量表调研与眼动实验结合的方
式分析“工业-自然”要素构成方式、人工管理介入程度对公
众感知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较高的绿地率、适度再野化与
自发演替的场景的公众接受度较高,工业要素对公众的关注兴
趣与偏好产生较大作用,“工业-自然”变量与积极-消极感知
显著相关,视觉关注数据与公众感知呈现一定相关性。在人因
设计视角下研究后工业再野化场景中生态隐喻与工业隐喻,为
如何发挥工业用地更新的生态潜力与社会潜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本文以深圳为例,从街区的视角分析建成区环境特征和共享单车的分布密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街区尺度小、土地利用多样化程度高、建筑密度大、公共交通设施布局完善等因素对城市共享单车出行有着促进作用,而街区道路长度和自行车出行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同时还发现深圳城中村是使用共享单车出行的重要区域。本研究为建设城市自行车友好性空间提出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形态理论和职住空间关系理论,以问卷数据和质性访谈数据为依据,运用分层回归研究法和质性研究法考察建成环境对通勤行为的影响,辅以北京市大栅栏社区、草厂社区和天通苑小区3个分别位于北京市老城区胡同和中心城区外围的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实地调研访谈。研究发现:(1)北京市通勤碳排放呈现出中心低碳化、外围高碳化的空间分布特征。(2)公交供给和轨道交通对降低通勤碳排放有显著作用。职住相对平衡的街道、轨道和公交网络密度较高的街道,其通勤碳排放也相对较低。(3)不仅居住地建成环境特征会影响通勤碳排放,通勤过程中的附加活动需求与换乘便利程度对通勤碳排放也有间接影响。因而,建成环境对通勤碳排放的影响除了直接的物质空间因素,还包括间接的个体视角。以期为超大城市制定因地制宜的减碳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上海济光学院学生活动中心项目规模约7000m^2,主要包含了文化、娱乐、办公、会议、展示等多项功能内容.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师生课余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空间场所.该文从校园空间环境现状的分析与思考,“整合”、“交流”与“认同”——三个核心设计理念的阐释和空间策略及单体设计分析等三方面对该项目的建筑方案设计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旨在倡导一种从建成环境分析入手,注重新建筑与建成环境的联系,尊重空间使用者的行为方式与心理需求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及探索如何以空间的方式促进使用者心理、认知、情感、文化等高层次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已有研究表明,街区建成环境特征会影响居民日常通勤、休闲步行出行活动。然而建成环境对于居民购物出行的影响研究却是有限的,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生活街区。文章探寻生活街区建成环境要素对上海中心城区居民选择步行、骑行、公交及驾车等购物出行方式的影响。在获取2 479位居民日常购物出行特征、感知环境评价以及个人社会属性后,结合实测的街区建成环境指标,运用多项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居民购物出行方式除了受年龄、家庭收入、交通工具拥有量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街区路网特征、土地利用、步行设施、街道界面以及公交可达性等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为提高建筑工人的个人危险感知能力、研究个体差异性会导致认知方式的差异,从而保障工人人身安全、预防现场事故发生、实现“因人而异”的安全管理。本文以建筑工人的人格特质为基础,采用眼动实验研究不同人格特质的建筑工人危险感知差异化能力,通过AOI兴趣区的注视点个数、首次注视时间、平均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眼动注视轨迹、眼动注视热点图统计分析建筑工人观看不同场景的危险感知情况。研究表明,神经质和外倾性明显的工人危险感知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感知危险的稳定性较低,宜人性明显的工人对危险的感知倾向于人的不安全状态,开放性明显的工人危险感知倾向于刺激性的事物,而严谨性明显的工人对危险的判断最为谨慎和深入,危险感知能力较强,感知危险的稳定性更好。研究为建筑工地工人筛选与管理提供基础,进一步降低建筑现场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深入认知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效应,是街道环境优化与城市更新的基础。但多数研究忽略了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难以有效指导设计实践。基于多源大数据测度街道活力与建成环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其非线性效应,并针对不同类型街道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提升开发强度是促进街道活力的最有效措施;2)建成环境要素对街道活力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街道活力才会有效提升;3)街道环境要素的综合设置应考虑其交互效应,一个要素的影响会随着另一个要素的变化被放大或缩小;4)老城区、商务片区、工业与区域交通设施周边区域及景观性街道的活力形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相关规律可为街道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人本尺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