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分析高明区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通过2010年、2015年和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基于PLUS模型提取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并模拟2030年土地利用状况。结果表明,2020年~2030年高明区土地利用变化呈现耕地、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7.48 km2、4.88 km2,林地、水体面积分别减少9.19 km2、3.09 km2的“两减两增”特点,形成了城市周边主要以耕地转变为建筑用地,偏远乡村周边主要以林地转变为耕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促进高明区土地资源合理配置,推进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计算屋顶可用光伏面积是估算屋顶光伏发电潜力的重要一步。本文基于城市GIS和卫星影像数据,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识别建筑轮廓及屋顶可用光伏面积。以长沙市核心区8 136个建筑为训练集,屋顶可用光伏面积率为87.0%;对预测区域4 883个建筑预测,预测可用面积率为71.4%。随后使用EnergyPlus对每栋建筑建立光伏系统模型,分别预测建筑在无遮挡、相互遮挡、考虑可用光伏面积和遮挡的情形。结果显示,在无遮挡情况下,长沙地区单位建筑轮廓面积光伏年发电量为102 kW·h/m2。考虑建筑相互遮挡后,发电量减少6.7%,平均为95.2 kW·h/m2。当考虑屋顶可用光伏面积和建筑相互遮挡后,光伏年平均发电量减少19.6%,为82.0 kW·h/m2。本文研究方法有利于准确评估城市光伏潜力,提高能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专家-层次分析法对地质灾害风险性进行评价,以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为依托,通过资料分析和现场调研,根据各类地质灾害构建其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专家-层次分析法对地质灾害风险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将富川瑶族自治县地质灾害风险分区分为高、中、低3种类型,富川瑶族自治县面积为1572.5 km2,其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I)的面积约为166.37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0.58%;地质灾害中风险区(II)的面积为167.37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10.64%;地质灾害低风险区(III)的面积约为1238.76 km2,约占研究区面积的78.78%。借助GIS平台实现可视化,评价结果对广西地区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罗北凹地钾盐矿区自开采以来地下卤水位持续下降,呈负均衡。目前的钾盐资源现状是资源储量难以长期满足当前钾肥生产规模的需求,对未来钾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的隐患,进而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本文以罗北凹地钾盐矿区为研究区,通过建立基于GMS的地下卤水数值模型及预报模型,获得未来3年和5年地下卤水位变化动态及降深值。结果表明,与现状条件相比,研究区潜水水流方向总体上和初始流场形态基本一致,而承压水在开采井附近流场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出现明显的降落漏斗。经3年开采后,研究区潜水总体降深2~4 m左右,其中个别开采区中心的最大降深可达到6 m以上。降深面积分布较为广泛,开采区降深2 m以上区域面积达376.77 km2;开采5年后降深2 m以上区域面积达718.60 km2。研究区承压水总体降深0~4 m左右,其中个别开采区中心的最大降深可达到10 m以上。降深面积分布较为广泛,开采区降深4 m以上区域面积达194.11 km2。而开采5年后降深4 m以上区域面积达338.00 km2。模拟结果可为矿区卤水资源管...  相似文献   

5.
生态网络构建是维系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缓解景观破碎化、限制城市扩张蔓延的有效手段。虽然已有研究针对生态网络的跨尺度衔接提出了基于尺度嵌套的规划思路,但土地扩张动态情景下这一思路对生态保护有效性尚需验证。通过设置“无生态网络”“非尺度嵌套生态网络”和“多尺度嵌套生态网络”三种约束情景,利用FLUS模型模拟了2030年桂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并选取景观指数,从市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尺度,对生态网络保护格局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桂林市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增量明显,2018年至2030年预计增加613.85 km2,变化幅度为46.52%,其次是水域,增加53.50 km2、变化幅度为6.42%;(2)基于生态网络的规划政策及情景设置对区域建设用地扩张限制明显,而在多尺度嵌套的生态网络约束情景下,这种抑制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新增建设用地仅为237.49 km2,增长率为18.00%;(3)非尺度嵌套与多尺度嵌套的生态网络约束情景相比,后者在市域尺度及中心城区尺度上对遏制景观破碎化、改善景观连通性上都取得了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建设用地潜在适宜性评价研究的目的,采用元胞自动机(ANN-CA)预测得到未来土地利用区划指标,并量化自然因素和社会驱动两个指标构建建设用地潜在适宜性评价体系的方法。通过对比昆明市盘龙区城市用地扩张背景下的2030年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与现状评价结果,再分别叠加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验证结果的合理性。最终得出如下结论:(1)潜在适宜性评价得到的适宜开发用地、较适宜开发用地面积均有所增加(分别由27.50 km2、48.92 km2增加到36.95 km2、50.71 km2);(2)基本适宜开发用地面积有所下降(由19.85 km2降低到9.17 km2);(3)较不适宜开发用地和不适宜开发用面积则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7.
刘博  赵丹阳 《园林》2021,(2):31-37
过去20多年以来,珠三角工业型城市东莞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呈现显著的空间扩展和面积增长的态势(净增加300.3 km2),前期增长的速率和增长热点区的范围远远大于后期,增长热点区也由前期主要受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影响转变为受政策引导、大事件等硬调控影响。同时,城市绿地空间明显缩减和面积减少(净减少260.7 km2)的态势也呈现相似的特征变化:前期减少的速率和范围远远小于后期。制造业侵占绿地空间的速率从1995年(1.7 km2/年)开始缓慢上升到2005年(10.2 km2/年)时达到最大、然后逐步减小至2015年的3.1 km2/年,侵占的绿地空间面积占整体减少面积的40%。大量绿地空间被制造业侵占,虽然少部分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已有被绿化,但目前,东莞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已以每年1.7 km2的速度在增加。由废弃的制造业生产空间而产生的大量城市困难立地,是城市环境优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巨大潜在空间,急需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原属于高污染类产业的厂房,更...  相似文献   

8.
童月恒  陈洋 《建筑学报》2022,(S2):35-41
选取青海西宁地区城市居住建筑为例,结合该地区气候环境,研究居住建筑节能与组团形式、建筑层高、长宽比、窗墙比和阳光间进深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建筑节能组团和建筑单体设计。研究表明:优化设计的建筑单位面积热负荷为5.24k Wh/m2,相比于典型建筑模型建筑单位面积热负荷12.61k Wh/m2明显下降,验证提出的西宁地区城市居住建筑综合节能优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可为我国西北严寒地区城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提供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沛儒  李铮伟 《规划师》2013,29(3):68-74
现有关于碳足迹评估的文献多数依赖由上而下的经济系统输入输出方法对国家范围或区域尺度进行分析,或者局限于应用由下而上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分析单一建筑系统。如何从街区或小区范围(即城市设计尺度)来评估低碳城市绩效,以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仍然有待研究。研究选取澳门城市中心区的2个面积约为1 km2的街区—新口岸区和佑汉区,进行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类型、能耗与碳排放关系的分析,根据建筑的碳排放和太阳能接受度分析结果,归纳出低碳城市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张建国  杨自安  鲁佳  王磊  杜斌 《矿产勘查》2023,14(9):1731-1739
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也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双评价”技术指南为指导,构建了县域尺度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技术,在土地资源评价、水资源评价、气候评价、环境评价、地质灾害评价和区位优势度评价的基础上,开展太谷县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划分适宜、一般适宜和不适宜3类区域。结果表明,太谷县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为278.84 km2,占比26.68%;一般适宜区面积为185.90 km2,占比17.79%;不适宜区面积为580.27 km2,占比55.53%。受地形地貌的影响,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晋中盆地区域内,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东部山区。受活动断层影响,适宜区内发育地裂缝地质灾害,且分布有北东向条带状的不适宜区,在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时需要注重地质灾害的防范。  相似文献   

11.
随着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光伏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将成为城市发展太阳能的重要趋势。量化城市建筑上光伏利用潜力对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有着重要的作用。重点回顾了太阳能资源潜力评估成果、计算建筑外表面可利用面积和辐射量的方法,以及在设计阶段如何提高太阳能利用潜力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太阳能潜力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为规划师和建筑师在早期设计阶段将太阳能利用作为一个重要的设计参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定量研究南通市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加快实现南通市节能减排的目标,基于南通市的地质情况和现场热响应试验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完成了研究区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的适宜性分区,并对研究区100m深度范围内浅层地热能的热容量和地源热泵换热功率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经济性好区面积约765.69km2,占研究区面积的95.57%,主要分布在三角洲平原区;较好区面积约32.77km2,占研究区面积的4.10%,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夏季总换热功率5.25×106k W,冬季总换热功率4.46×106kW,研究区不同区域的单位面积的换热功率有较大差异。南通市主城区在100m深度范围内单位温差的浅层地热能容量为2.20×1014kJ/℃。浅层地热能在南通市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3.
李文涛  周敏  许安琪 《暖通空调》2022,(S2):190-194
祁连县冬季寒冷且漫长,游客数量很少,当地酒店实际入住率不及夏季的1/3,有大量的房间闲置。冬季通过酒店行为管理,让客人入住在南向房间,可充分利用南向日射得热,减少建筑供暖负荷。基于此理念,在该酒店建筑中将被动式太阳能利用技术与建筑分区相结合,并通过实测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增大南向开窗面积80%,可节省运行费用约1万元/a,减少CO2排放约24 t/a;设置南向附加阳光间可节省运行费用约1.8万元/a,减少CO2排放约45 t/a。  相似文献   

14.
<正>浙江省绍兴市于2005年被命名为国家节水型城市,并分别通过了2009年、2013年和2017年三次复查。绍兴市国家节水型城市覆盖范围为一市三区,面积2 942km2,建成区面积263km2,用水人口289万人。五年来,绍兴市始终把深化国家节水型城市建设与推进城市节水工作作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开展节水型社会”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举措,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成果不断巩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民节水意识进一步提高,城市节水工作亮点纷呈。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处于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地质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近些年来地质生态环境持续得以改善,对生态环境状况进行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借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方法,利用2000年和2020年两期遥感影像数据为研究基础,建立了地质生态环境状况遥感评价模型,在计算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胁迫4个指标指数的基础上,应用综合指数法得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并开展对比研究,从遥感影像图的角度来评价青海生态环境20年的变化状况。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均小于0.75,生态环境状况等级为“一般”的面积有45.1万km2,占比63%。2000—2020年间,青海生态环境状况约60.56万km2(约87%)无明显变化,局部地区趋向变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减少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碳排放量,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尽可能多地利用当地气候资源。建筑生物气候图可以用于分析气候资源,帮助设计师在建筑设计初期快速形成整体的概念,以提高节能设计效率。现有建筑生物气候图在确定人体热舒适区时对人体热适应性差异考虑不充分,且内置的建筑模型与我国未来新增建筑类型不相符。基于此,本研究首先定义了不同气候特征下人体热舒适区的确定方法,梳理出我国典型居住建筑房间模型,在此基础上修正了基于建筑生物气候分析图的建筑设计太阳能采暖潜力计算方法。并系统的提出了考虑"供""需"关系的建筑生物气候分析方法,为我国太阳能采暖潜力计算提供依据。利用该方法计算了我国5个城市的冬半年太阳能采暖潜力,结果显示拉萨冬半年均有采暖需求,同时有最高的太阳能采暖潜力(80.7%),在设计时应更多地考虑如何利用太阳能进行采暖,而其他地区应根据不同需求与节能设计策略潜力确定适宜的设计模式。提出的太阳能采暖潜力分析方法为我国建筑节能设计提供了方法支持。  相似文献   

17.
杜运翠 《石材》2023,(3):7-9
<正>1工程案例以某建筑工程为例,其结构为剪力墙和框架结构,共建设15幢建筑,其中包括3幢高层建筑、11幢联排别墅以及1幢变配电室。该项目建筑占地面积为6842.34m2,总建筑面积为77971.50m2,地下室建筑面积为26475.71m2。结合设计方案,对本次工程幕墙采用干挂石材幕墙形式,施工面积约35000m2,  相似文献   

18.
城市风环境关系到居民的身体健康与舒适,污染物的扩散与空气自净,建筑节能减排等多方面问题。本研究在中观层面对风环境进行分析,基于空间分析的地表粗糙度及最小成本路径法,建立了一套模拟预测中观尺度区域城市的风廊道分布的评估方法,并结合北京新机场项目进行了实际应用。该方法讨论了城市型态及布局对于风廊道规划设计的影响,实现了风环境与城市规划的有机结合,对未来城乡规划等中观尺度的规划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建筑》2024,(1):116-117
<正>一、工程概况该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核心区域,是中西部地区展览面积最大的博览会展中心,是国家级国际性盛会—西博会的永久会址,是四川省政府重点建设工程。该工程用地面积约61万m2,总建筑面积56.94万m2,建筑高度70m,地上2层,地下1层,工程结构为混凝土+钢结构,基础为预应力管桩+独立基础。由15个标准展厅、1个多功能厅、  相似文献   

20.
改善通风的城市形态因素可以分为建筑和道路2个方面。建筑形态的通风评价主要采取综合迎风面积密度方法,将城市建筑环境转化为具有数值属性的栅格,从而提取城市建成区的通风廊道,但是该方法忽略了城市重要的通风路径——城市街道。以街道的朝向为主要评价对象,挖掘线状要素城市道路的通风廊道,作为建筑形态通风廊道划分方法的补充。根据通风潜力随夹角的变化规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技术进行街道的通风潜力评价,在综合迎风面积密度密集的区域,存在通风潜力较高的城市街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