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晓静  李敏  冯建 《广州化工》2022,50(10):171-172+184
课程思政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关键。本文以《煤化工工艺学》为例,讲述了实践性专业课程案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首先结合课程特点和性质,建立课程案例体系,实现案例式教学。在案例中针对具体内容挖掘思政元素,融入典型性的思政小案例,实现案例教学和思政元素协同育人体系。在加深学生理解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道德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
目前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有机结合,发挥课程思政的隐性育人功能已经成为共识。本文从挖掘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思政手段及思政融合案例等角度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到《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课程教学中,探索在课程教授、实验操作、岗位模拟中融入思政元素,争取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既是专业建设的需要,也是落实"四全育人"目标的需要。现代学徒制是真实体现中国特色,实施校企联合培养、提高职教学生培养适用性的制度设计。因此,"思政融入+现代学徒"是"双高计划"背景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本研究以高职环境工程专业的《废水治理设施运行与管理》课程为例,从"思政融入+现代学徒"两个角度出发,如何倡导思政融入专业课和培育现代学徒制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何寒  王琳  赵亚东  张阳明 《广州化工》2022,(12):230-232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相比从教材内容中提炼思政元素,以“特色案例”为切入点会更直观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课堂中。“特色案例”引入的关键是要以课堂教学内容为背景,引导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以“郑玄说”、“张勇教授课题组科研成果”和“李晓刚教授科研事迹”三个案例在《材料力学性能》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以“特色案例”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流程。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元素融入具体的专业课程之中,实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统一。作者以“无机化学”课程中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了把具有本地特色的思政案例融入专业课程的做法。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是当前高等院校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中,实施多元素多视角的课程思政教学.借助案例教学的方式,将科研精神、家国信念、职业道德、地方特色等内容有效融入到实验课中.思政教学的融入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对专业的认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7.
针对“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者探讨思政融入的案例式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以“气固催化中的反应与传递现象”为教学案例,通过分析教学内容和目标、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概念导入、案例分析和思政融入的教学设计思路。以如何提高气固催化反应效率为切入点,融入生活案例和思政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从气固催化反应的教学中,启发学生正确认识和勇敢面对人生道路的挫折,学会自我管理,找准努力方向,改进做事方法,充分发挥个人潜能。  相似文献   

8.
汤超  张亭亭  唐果东 《广东化工》2022,(23):269-270+255
本文介绍案例教学在《分析化学》课程讲解中的应用,基于孙大泓河水质监测案例将分析化学“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章节内容串联,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已学知识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基于孙大泓河水质监测案例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融入辩证唯物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教育元素。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此,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也应适时地融入思政元素.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能力提升,并适时地融入与有机化学课程相关的各类典型思政案例,不仅使学生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价值引领,使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  相似文献   

10.
李瑞海  才谦 《广州化工》2020,48(14):189-190
从理论课教学到实验课教学,从课堂内容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学生角色变换到社会资源的挖掘与开发等方面提出了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具体设计方法和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得课程思政的内容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对专业课课程思政进行了初步探索,为制药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仪器分析》课程是高校教育极其适合融入科学精神、职业修养、唯物主义观等思政点的教学“载体”。然而,《仪器分析》课程尚缺乏贴切的思政案例库资源,存在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导致课程思政融入专业知识的效果不好。笔者在充分挖掘《仪器分析》课程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以《中国药典》为支撑,积极探索药物质量监管案例、科研案例及社会热点等与课程思政点的有机融合,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案例库,实现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在《仪器分析》课程中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2.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通过丰富教学手段、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师生互动等方式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基于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水处理与膜分离技术”案例库的建设实践,讲述案例教学的过程:确定主题→建立案例编写小组→收集案例、整理资料→编写案例→案例内容展示与课程讨论→总结反思。在案例内容中融入最新研究进展与课程思政内容,可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3.
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兰州大学核化工专业实验课程团队立足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切实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课程团队秉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大量优秀的思政案例通过多种形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爱国精神,实现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促进了核专业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4.
药食同源与健康是基于中医养生理论,主要讲解既是食物又是中药的品种在不同体质和常见病中的食养食疗的课程,具有集中医、食、史等特点,为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入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首先对选修药食同源与健康课程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明确学生对课程思政融入药食同源与健康的需求,有针对性的设计课程思政案例将其自然的融入药食同源与健康课程,使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齐头并进。课程思政的实施可激发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和传承精神,对于学生严守职业道德和坚守专业信仰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是为了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生物化学作为医学类的一门基础课程,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素养紧密相连,以案例式教学的手段,融入"课程思政",能使立德树人教育更加形象,更加具体,更加深刻;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学生更容易接受、容易认同,利于学生形成良好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  相似文献   

16.
李巧云 《广州化工》2022,(23):203-206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趋于成熟的背景下,如何将爱国情怀等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是教学改革的趋势。课程思政是思想引领,混合式教学是技术支撑,通过对《分析化学实训》课程进行教学总体设计、教学模块设计、典型案例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互联网+思政育人”的协同效应,提升高职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潍坊职业学院海洋化工技术专业以企业岗位职业需求为出发点,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同时融入思政教育和“1+X”职业标准,以培养适应企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海洋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18.
唐建设  项丽  潘法康 《广州化工》2022,50(6):170-172
新工科教育模式是新时代环境工程专业教学的新方向,新工科专业发展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的工程教育内涵之中,同时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也有着新的要求.本文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环境工程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思想认识、思政内容、融入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环境工程专业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技术措施.同时结合时事发展、优秀人物、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9.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大类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学好后继课程的基础和保障,课程通过知识体系重构,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内容,建设全面的线上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思政要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20.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实施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每门专业课程都应该结合所在学科专业、所属课程类型的育人要求和特点,深入挖掘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本文以《高分子化学》《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等枯燥的工科类课程为例,阐述如何精选具有思政元素的案例,将知识点融入案例中,以案例为载体,丰富生涩的专业知识,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