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贺晓燕 《华中建筑》2012,(12):156-158
门,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态早在古代就伴随着空间理论而形成。传统民居空间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理念,传统民居的门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延续与演进。追溯门的历史,从“门堂之制”中找到传统民居“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从门的类型、布局与朝向、形制、装饰、细部构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模式对传统建筑“门文化”的影响,探讨了“门”作为一种入口形态被赋予的社会等级、传统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长春传统民居作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其特有的品质和风貌存在于东北的自然环境中,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和谐统一,在历史、科学、艺术方面有着较高的价值。长春传统民居建筑有着自然环境适宜性的营造观念及多种文化交融所形成的的地域性特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由于长春传统民居受自然因素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建筑外形和空间相对较为简朴,所以很容易被忽视。近些年长春地区一些传统民居因为缺乏保护而被不断的破坏,很多有价值的建筑被拆除或进行了破坏性的改造。长春市泉眼镇赵家大院是长春东部地区典型的传统民居建筑,为五开间带前廊的传统民居,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文章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实地调研、以及测量和拍照等方式展现其历史概况以及现状为以后同类型的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安徽建筑》2019,(6):27-28
文章以浙江传统古民居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浙江民居建筑的平面形式和建筑装饰两方面进行解读,分析探讨浙江民居独特的文化与审美特征。并通过分析宁波前童古镇童宅改造实例,对民居改造过程中的院落空间、室内空间和平面布局三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引发对浙江民居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存在的形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决定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风格的多样性、复杂性,并直接反映出普通民众的信仰和理念,极大地丰富了传统民居建筑及其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该文从传播学的视角,以传统徽派民居建筑及其装饰为例,从传统徽派民居建筑、装饰、及其构造的空间等4个方面,探讨了源自建筑引发交流的媒介性存在的可能.为现代建筑及其装饰设计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觉思考提供的学科交叉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哈萨克族传统民居建筑经过漫长发展,凝聚着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研究从哈萨克传统民居木屋分类、材料应用、空间形态、构造方法、建筑装饰等方面进行解析,总结出其建筑特征。哈萨克族传统民居木屋与地理环境浑然一体,体现出生态建筑概念,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被借鉴,实现保护自然环境、地域风貌的目标,推动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下,探索传统民居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以研究传统民居建筑改造与提升的可持续发展策略。通过分析传统民居的建筑与环境因素、文化与经济价值、材料与构造工艺,总结传统民居建筑的可持续评价方法,并对江西关西客家民居改造项目产生设计作用。基于改造项目的项目概括与现状分析,研究得出可持续设计策略与方法积极地影响了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功能优化,文化与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建造材料与构造的细节设计。最终,完善传统建筑,从环境、文化、经济、细节上的可持续再利用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民居客栈在中国各个古城镇旅游景点中悄然兴起。文章以民居客栈的改造为主线,就与中国传统民居融合的问题,从地域性差异、适宜的技术、建筑材料、空间意象和外部环境五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探讨如何在妥善保留传统民居特色的前提下,将其理性地改造成为民居客栈,使其能够满足客栈的功能,使老房子焕发新生,从而对传统民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胡佳敏  王群 《城市建筑》2023,(16):172-174
在传统民居活化的再利用过程中,往往联结着建筑所处地区的人文历史、场地情感和文化价值。文章从适应性理念出发,对闽南传统民居建筑再利用改造设计进行研究,分别从传统历史文化适应、地域环境适应、新空间功能主体需求适应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归纳。提出当遵循适应性理念对民居再利用设计进行指导时,对有效空间的重组和再造、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以及场所精神的延续等方面设计策略的探究。  相似文献   

9.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大量具有传统地域风情与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民居建筑在空间格局与设施配备上,因难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而被废弃,通过改造提升古旧民居建筑的社会价值与使用效能,突显地域特色、传承文化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对婺源虹关水岸边旧民居的建筑改造案例,从价值评估、功能置换、空间改造与文脉传承多方面提出古旧民居建筑传承性改造的可行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广场空间不仅仅是周边建筑的限定空间,更是出于最伟大目的——来展示周边建筑的空间.而如今,教堂广场空间则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因此,如何改造青岛天主教堂广场,使得天主教堂广场空间成为集文化展示、宗教集会、旅游休闲、购物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是一项重要的议题.由现状调查入手,从改造的设计理念、手法原则、设计评价等方面对改造做具体分析,从而形成一种历史空间再生的对策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华北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山西与河北的传统民居院落,研究了其庭院空间形态与当地日照及地理条件的关系,探索并证明其中所蕴藏的空间密码,发现当今城市与建筑空间的问题,并通过空间改造把已丢失的院落空间传统文化基因找回到当今人们的生活,在建筑文化传承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传统民居建筑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而文化又决定着传统民居建筑的发展走向。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其建筑空间产生的影响,力求达到建筑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融合与协调。文章在分析深澳村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从天人合一的哲理思想、孝文化、宗族文化的等层面就深澳村传统民居建筑的文化精神及其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国建筑文化发展的重要物化载体,是建筑历史进程的真实写照。本文以鄂东北传统民居为例,从建筑外部形态特征、空间组合和布局、材料和结构样式及色彩与装饰等几个方面提炼出建筑范式模块化体系,运用于新乡土建设中。  相似文献   

14.
传统民居作为一种有形的建筑实体,传承和记载着人类的历史文化。由于许多现实因素,传统民居很难适应现代的生活需求,如何将传统民居空间再获新生,是大家广泛关注的问题。该文以斗门镇南门村旧房建筑改造设计为例,探讨对传统民居空间理念的传承、扩容提质与更新改造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对比各空间表达策略与改造手法的异同,归纳其中可行的现代改造手法,寻求传统民居空间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旨在为设计师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周李春 《山西建筑》2009,35(26):40-41
从中国传统民居的选址、空间布局和建筑装饰的角度,初步探讨了传统民居反映出的人们的居住理想,指出中国传统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形象地传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意蕴,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的缩影。  相似文献   

16.
在双廊的城镇化进程中,现代化、旅游等因素渗透到白族传统民居文化当中,白族传统民居文化在建筑技术、建筑装饰、功能空间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现代双廊民居建筑对于传统民居文化因子,虽仍有保留、甚至是强调,但忽略、遗失、背离的情况也较为明显。在白族传统民居文化变迁中,绿色生态民居建筑已成为现代白族民居发展的重要主题。  相似文献   

17.
六家畈作为巢湖地区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是江淮民居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方法对六家畈古民居进行研究,探析其营建特征及地域性材料在古民居中的应用价值,揭示当下民居改造及修缮过程中,如何有效地将融合的地域性材料和新型材料融入传统的空间环境中。为历史建筑风貌保护形成物质和文化的对话与共生,促进民居建筑的更新并解决村民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援藏力度加大,藏民家庭搬进了新式民居,传统民居被弃用,带来了文化割裂等一系列问题,而川西藏区传统民居的更新仍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改造。分析西藏与川西藏区传统民居的使用现状及影响西藏传统民居发展与更新的因素,提出西藏传统民居"宜改则改、宜迁则迁"的改造原则,从庭院设计、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围护结构四个方面提出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鲁中地区天主教堂的建造历程,在历史资料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鲁中地区不同风格的天主教堂进行了分类和统计,并通过具体案例探讨了教会如何开始建造教堂、地方建筑技术如何影响其建造、教堂所体现的西方文化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等方面,最后总结了影响天主教堂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王家大院是晋商文化在民居建筑中的完美体现,是中国北方传统民居杰出的代表.本文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基础上,从建筑空间角度来分析王家大院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及其特色,并对建筑布局产生的艺术审美展开论述,旨在阐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之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