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笔者在研究《髹饰录》和对东亚漆艺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对漆器髹饰工艺领悟渐深,由此不断发现自著《〈髹饰录〉图说》的不足。现整理心得,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盖蒂艺术中心)漆艺研究组在日本举办会议期间非常关注于漆器的修复与保存问题,但却缺乏基本的技术知识含量。只有一小部分组员注意到了有关髹饰程序的旧有记录方面。而我一直都对包括日本、中国、韩国、琉球在内的亚洲各个地区的髹饰技术的异同特别感兴趣。在此,我讨论到了有关中国的髹饰技术记录,为的是介绍这方面研究的一个面貌。 相似文献
4.
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二卷在中国漆艺理论史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在19世纪以前此书在国内却销声匿迹,仅一部手抄本流传日本。但到了20世纪,随着世界各地博物馆对中国漆艺收藏的兴趣,《髹饰录》逐渐为学者们所关注。本文旨在针对国外自19世纪至今,海外各方对《髹饰录》所作研究的状况作一个扼要的综合论述。 相似文献
5.
《髹饰录》是现今世界上唯一的一本漆工专著,其价值应当受到重视。本文就拜读《髹饰录》过程中发现的疑问进行列举,以期共同商讨。 相似文献
6.
中国漆器工艺史源远流长,考古出土的各时期漆器美轮美奂,技法精湛绝伦,堪称东方造型艺术精华。无论是"髹"或是"饰",都深藏着中华文明深奥的哲理,又彰显着华夏艺术鲜明的特征。《髹饰录》的重要贡献是对我国装饰漆器技术进行了全面记录和总结,系统地为各种漆器分类定名,不仅仅是给漆器的设计制作和品评鉴赏设定了较为准确的评判标准,还为后来的漆器制作者提供了一份历史权威依据。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在日本,关于《髹饰录》的研究一直是国外《髹饰录》研究方面的重点,其成果斐然,贡献良多。在二十世纪中期,时任东京国立博物馆馆员的荒川浩和先生也非常关注这部明代唯一的漆艺专著,并先后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由于其"明清漆工艺与《髹饰录》"一文的分析极富价值,特辑录翻译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失传已久的《髹饰录》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从日本回传其抄本的复本以来,成为了中外学界研究中国传统漆艺绕不开的一部知识宝典。《髹饰录》的巨大影响不但关涉古代漆艺,而且对今天探讨传统漆艺如何更新发展带来了有益的灵感。特别是上世纪末形成有关“漆艺髹饰学”的讨论,便随着《髹饰录》的研究进步而得到了凸显。“漆艺髹饰学”的提出与《髹饰录》研究密切相关,二者皆以“髹饰”的概念为核心,既清晰又强烈地突出了对中国传统漆艺特色的承袭和发扬,为当前的中国漆艺理论以及与实践研究的结合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14.
《景德镇陶录》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是西方了解和认识景德镇制瓷技艺和生产历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对《景德镇陶录》的三种外译本作了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5.
16.
《景德镇陶录》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景德镇陶瓷史专著,其内容涵盖了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各个方面,为西方了解景德镇制瓷技艺和生产历史提供了详尽资料。书中包含了大量的陶瓷术语,其英译质量直接影响着该典籍的对外传播效果。笔者梳理了《景德镇陶录》的术语英译,详细分析了釉色和工序术语的翻译策略,并总结其优势与局限,为未来的科技典籍英译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法国当时的社会背景、欧洲陶瓷生产发展的强烈需求和译者儒莲的个人因素三个方面对该译本的编译成因作了初步探讨,也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中国陶瓷典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道行天下》陈红旗、郭达平、刘邦一、远宏、曾希圣、张尧六人绘画作品展即将在杭州举行,我有幸先期观看了他们的部分作品容貌,有所感触,以说之一二。 相似文献
19.
20.
《陶冶图编次》是中国陶瓷历史发展巅峰时期的技术文献,是陶瓷生产技术集大成之作,具有制瓷行业生产教科书的性质,是中国陶瓷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见证.本文拟从分析该著诞生的历史背景入手,试述其诞生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