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适应新时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化工设计课程团队以能力导向的“培养目标—教学过程—质量提升”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为主线,借助化工计算、流程模拟、系统分析、系统优化及绘图等计算机软件,对课程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在夯实课程基础及完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理实一体、虚实互补、课内课外、竞赛提升”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使用现代工具软件解决复杂化学工程问题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教育对化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分析了基于专业认证的化工原理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然后针对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进行了阐述。课程教学立足化工行业领域,以工程案例为载体,融入家国情怀、逻辑思辨、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思维,培养学生运用工程观点分析、解决化工生产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目前思政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相似文献   

3.
“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是职业院校化工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通过本课程学习,有利于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分析并解决实际化工工艺及设备的问题。本文以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为例,对职业教育“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强化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挖掘思政元素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式完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化工单元操作技术”课程思政建设将得到全面加强和完善,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国工匠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新时期培育德才兼备的“新工科”人才,化工原理课程与思政的一体化教学尤为重要。化工原理课程思政教育建设是从化工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案例透析中挖掘思政元素,将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专业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的作用,培养有责任、有担当、有爱国情怀、有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水平高素质化工人才,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文章重点阐述化工原理课程与思政一体化的教学探索与实践,为理工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化工原理实验”是我校工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实践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持续改进”教学理念,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作者从课程目标、教学手段、师资队伍、思政融入、考核机制几个方面进行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为契机,深化化工专业毕业设计的改革,充分体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过“项目导向、任务分解”机制来探索提升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化工工程设计能力训练模式,对于新形势下实践要求极强的工程人才的培养,已经遭遇瓶颈。在新工科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改革化工专业的工程设计能力训练模式,以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以化工专业为例,探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通过渐进式训练提升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以期为其他的“老”工科专业工程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化工设计》课程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工程能力、工程伦理和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程组通过对教学目标优化整合,以“化工设计竞赛”为任务驱动,工程案例和思政案例为引导的教学模式改革和过程成绩、大赛成绩和答辩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完成大赛任务的同时,达到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并且将思政教育在实践中升华,从而培养出具有高度使命担当意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较高专业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化工人才。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对其他具有工程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的教学,尤其是思政教学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邢乐红  石鑫婷  张丽  徐晓艳  王宜鑫 《广州化工》2022,(15):215-216+219
在《化工原理》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推进化工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发挥专业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建设思政示范课程的基本要求。本文结合《化工原理》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科技兴国使命感;培养学生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责任意识;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等为思政育人目标进行教学实践,以期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育人有机融合,学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0.
宋艳玲 《广州化工》2022,(16):216-218
通过“课程思政”的提出,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整体框架设计、基本思路和建设的特色与创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旨在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化工生产技术”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创新课程思政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与专业发展的素质目标,同时对形成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对高职化工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祝杰  李惠茗  李红梅 《广州化工》2022,(12):236-23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线上教学多以知识传授为主,设计任务及考评方式单一,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度不高,缺乏教学互动与思政教育。论文采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融入“三全育人”理念,探索了高效课堂的线上教学途径,形成了多元化的考评标准,制定了教师指导能力的改进措施,有效地提升了课程的实效性与思政育人效果,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新形势下化工类专业实践课程建设提供了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化工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适应当前行业发展趋势,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导思想设置了《化工综合设计》课程,并以“课企引领”为主线、以“练赛融合”为核心建立了《化工综合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核心课程“化工传递过程”为例,探讨了课程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基于OBE理念的改革与实践。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融入课程思政和科研进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革新教学方法,利用通用化工软件辅助学生理解课程概念并锻炼其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措施的实施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化工工艺课程作为化工专业的一门主干课,必须主动适应新工科建设,开展“拓宽专业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的教学改革。中国海洋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针对化工工艺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突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工艺和海洋特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工程观念培养和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培养满足时代和学科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5.
陈恒  李丽  王晓钰  姚路  原平方  陈改荣 《广州化工》2022,(11):194-195+198
顺应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趋势,教学团队基于《化工工艺学》课程授课存在的问题和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一流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重点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思政三方面全面进行改革与探索。课程改革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化工过程设计是化工专业开设的一门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主要是让学生综合应用化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来完成某一化工项目从原料到产品的设计过程。文章分析了面向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化工过程设计实践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双创”理念融入该课程线上线下协同教学中,并对教学内容和评价体系的建设情况进行了阐述。此次课程教学改革有助于学生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化工设计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化工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与实践是关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教学改革。分析了当前化工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现状,探讨了化工设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措施,在传授化工设计知识、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坚持价值塑造,推进化工设计课程思政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8.
对武陵山区化工与制药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实践。以工程设计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创新实验的强化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训练全面提高化工与制药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我们搭建了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课程竞赛与化工设计课程教学联合培养平台,探索了化工设计课程教学与学科竞赛密切结合的培养模式,并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提高了化工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了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化工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0.
“化工分离工程”是化工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其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新工科背景下,以能源化工专业化工分离工程课程为例,结合教学实践中体会,提出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与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