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铅是一种常见的环境和工业毒物,可以对人体的神经系统、肝脏和肾脏等产生持久性的损伤,寻找有效的缓解策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为评价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对重金属铅诱导的小鼠肝肾损伤的剂量效应,探讨了不同剂量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对小鼠组织生理生化指标、菌群结构以及粪便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发现,重金属铅可以对小鼠肝脏、肾脏等组织造成显著损伤,主要表现为肝肾组织过氧化氢酶(CAT)活力、谷胱甘肽酶(GSH)活力显著降低,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组成紊乱。给小鼠口服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可以显著缓解铅对小鼠的这些影响,既上调了CAT、GSH的酶活力,缓解了肝肾的病理指标,同时显著上调肠道乳杆菌的相对丰度及异丁酸等产物的含量。这些结果说明,植物乳植杆菌可能通过调控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发挥缓解铅中毒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对铅损伤的缓解作用表现出了显著的剂量效应,选择合适的摄入剂量是未来植物乳植杆菌CCFM8661应用和推广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
植物乳杆菌CCFM8661是一株具有缓解铅暴露诱导氧化应激和毒性作用的益生菌。研究了植物乳杆菌CCFM8661的微生物学性质,分析了不同环境因素如温度、pH、食盐等对其的影响,并探究了植物乳杆菌CCFM8661用于发酵乳和发酵豆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CCFM8661是一株嗜温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在32℃,最适起始生长pH在6.5。在液体MRS培养基中在32℃条件下,最大活菌浓度为4.8×109cfu/mL。CCFM8661能耐受的最高食盐浓度为8.5%(W/W)。CCFM8661可以作为补充发酵剂用于酸乳制作,对酸乳菌种的生长无抑制作用,同时对酸乳产品的理化指标、感官与质构指标无有害影响。植物乳杆菌CCFM8661在豆乳中生长和产酸良好,可作为发酵剂用于酸豆乳的制作。 相似文献
3.
不同剂量植物乳杆菌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乳杆菌是人体肠道中的益生菌,可自发酵乳肉制品中分离。本实验将处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小鼠分为4组,通过灌喂不同剂量的植物乳杆菌X3-2B来探讨其对小鼠肠道各类微生物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灌喂植物乳杆菌X3-2B时,小鼠对饲料的利用率优于对照组,且小鼠粪便p H低于对照组(高剂量组最低)。灌喂乳酸菌的小鼠其肠道内乳酸菌与双歧杆菌数显著(p<0.05)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与中剂量组小鼠在灌喂14d时小鼠肠道内大肠杆菌数无显著差异,但总肠杆菌和肠球菌数显著低于灌喂第1d(p<0.05),即植物乳杆菌X3-2B对肠道内致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肠道微生物区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5.
为探究鼠李糖乳杆菌R9639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将44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低、中和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等剂量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鼠李糖乳杆菌R9639制剂,连续灌胃30 d。给药的第0、30天,采集小鼠粪便样品进行活菌计数,第30天采集小鼠粪便进行短链脂肪酸的测定,并测定小鼠小肠和肝脏组织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otal superoxide dismutase,T-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水平,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灌胃鼠李糖乳杆菌R9639制剂对小鼠的体重和摄食、脏器系数、小肠的质量和长度均无明显影响;炎症因子IL-2、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均有所降低;小肠组织高剂量组T-SOD、GSH、GSH-Px水平均极显著升高(p<0.01),中、高剂量组MDA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肝脏组织中、高剂量组T-SOD、GSH、GSHPx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高剂量组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灌胃前后,与对照组和自身相比,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在中、高剂量组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中、高剂量组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鼠李糖乳杆菌R9639制剂对调节小鼠肠道菌群及提高抗氧化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Sc52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小 鼠肠道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6 周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3 组,实验组每天灌胃植物乳杆菌 Sc52(1010 CFU/d),空白组与模型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两周后,除空白组外,一次性腹腔注射LPS(15 mg/kg) 建立小鼠肠屏障损伤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及与肠道通透性相关指标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回肠组 织病理学变化,气相色谱法测定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水平,平板计数法分析小鼠粪便中主要菌群数量,蛋白质印记 法分析小鼠回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预先灌胃植物乳杆菌Sc52能够降低小鼠血清中肿瘤坏 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2、一氧化氮等炎症相关因子水平。植物乳杆菌Sc52通过调节D-乳酸和二胺 氧化酶的水平,改善肠道通透性。灌胃植物乳杆菌Sc52能够提高小鼠肠道中乙酸和丁酸含量,能够增加小鼠肠道 中乳杆菌、双歧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数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显著上调回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 Claudin-1的表达。结论:植物乳杆菌Sc52对小鼠肠道屏障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雄性昆明(KM)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HCS03-001菌粉低(1 g/(kg bw·d))、中(2 g/(kg bw·d))、高(4 g/(kg bw·d))剂量组,连续灌胃14 d后建立功能性便秘模型,考察植物乳杆菌HCS03-001对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的影响。此外,将小鼠分为溶剂对照组及植物乳杆菌HCS03-001低、中、高剂量组,连续灌胃14 d,分别采集小鼠灌胃0 d和14 d的新鲜粪便进行培养和菌落计数,考察小鼠肠道内菌群的变化情况,旨在研究植物乳杆菌HCS03-001改善小鼠功能性便秘和调节肠道菌群的作用。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HCS03-001中、高剂量可显著提高小鼠小肠墨汁推进率(P<0.05);植物乳杆菌HCS03-001高剂量可降低产气荚膜梭菌(P<0.05)、肠球菌(P<0.05)、肠杆菌(P>0.05)的活菌数,同时促进乳杆菌数的增殖(P<0.05)。说明植物乳杆菌HCS03-001具有改善小鼠便秘、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植物乳杆菌CCFM8661的微生物学性质和应用性质。方法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如温度、pH、食盐等对其的影响,并探究植物乳杆菌CCFM8661用于发酵乳和发酵豆奶中的应用。结果植物乳杆菌CCFM8661是一株嗜温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在32℃,最适起始生长pH在6.5。在液体MRS培养基中在32℃条件下,最大活菌浓度为4.8×109 cfu/mL。CCFM8661能耐受的最高食盐浓度为8.5%(w/w)。CCFM8661可以作为补充发酵剂用于酸乳制作,对酸乳菌种的生长无抑制作用,同时对酸乳产品的理化指标、感官与质构指标无有害影响。结论植物乳杆菌CCFM8661在豆乳中生长和产酸良好,可作为发酵剂用于酸豆乳的制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副干酪乳杆菌L9对健康小鼠肠道内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3周龄BALB/c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副干酪乳杆菌L9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商业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共5组,以0.2 m L/d的剂量连续灌胃小鼠21 d并收集第0、21天小鼠粪便。第21天处死小鼠后搜集收集盲肠内容物,利用气相色谱仪观察内容物中SCFAs的变化,并且利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分析肠道菌群数量的变化。结果:与第0天相比,第21天小鼠粪便中SCFAs中乙酸、丙酸含量极显著上升(P0.01),Bifidobaceterium spp.、Lactobacillus属数量和丁酰辅酶A转移酶(butyryl-Co A:acetate Co A-transferase,CoA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盲肠内容物中,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中的Bifidobaceterium spp.数量和CoAT基因表达量分别与第0天和阴性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L9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健康小鼠肠道中SCFAs的产生,并且与商业菌株Lactobacillus casei strain Shirota相比,副干酪乳杆菌L9对肠道内丙酸、丁酸的含量和肠道中Bifidobaceterium spp.的数量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考察了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 CCFM 1054体外培养产酸及发酵上清液抑制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i)生长能力、对人工模拟胃肠液中的耐受、对共培养条件下的抑菌能力、对HT-29细胞的粘附以及自我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并以鼠李糖乳杆菌LGG和植物乳杆菌N49作为对比菌株,分别干预空肠弯曲杆菌和弓形虫复合感染的小鼠。结果显示,CCFM 1054能显著改变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降低空肠弯曲杆菌在小鼠体内的定植率并缓解其感染。肠道菌群变化和乳酸菌拮抗空肠弯曲杆菌相关的体内外特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CFM 1054对细胞的高粘附性及其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使得其能在小鼠体内显著改变肠道菌群丰度。 相似文献
11.
12.
13.
蔓菁对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蔓菁对小鼠粪样中肠道菌群和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方法:选取BalB/C雄性小鼠(18~22 g)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4组,三个剂量组分别饲喂不同剂量(1、2、4 g/kg·BW·d)的蔓菁粉,对照组正常喂养,连续干预14 d,分别在干预第0 d、第7 d、第14 d称重并无菌收集新鲜粪样。采用平板计数法检测肠道菌群数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短链脂肪酸的含量,并用SPSS 21.0对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蔓菁可增加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中性菌肠杆菌的数量(p<0.05),减少中性菌肠球菌和致病菌产气荚膜梭菌的数量(p<0.05),中剂量(2 g/kg·BW·d)作用最为明显,且肠杆菌数量增加幅度低于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增加幅度。蔓菁还可增加肠道乙酸、丙酸、正丁酸、异丁酸的含量(p<0.05),提高短链脂肪酸总含量,高剂量(4 g/kg·BW·d)作用最为明显。结论:蔓菁可促进小鼠肠道有益菌的增殖,抑制致病菌的增殖;蔓菁可促进小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用益生性植物乳杆菌YW11制备的巴氏杀菌发酵乳对人体肠道菌群结构的调节作用,通过构建体外模拟人体消化模型,采用高通量16S rRNA测序技术研究菌株YW11制备的巴氏杀菌发酵乳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该杀菌型发酵乳能增加肠道微生态中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在门水平,YW11巴氏杀菌发酵乳能增加厚壁菌门的丰度,减少变形菌门的丰度;在属水平,YW11巴氏杀菌发酵乳能提高高丰度菌群的丰度,增加肠道中45.71%菌群的丰度。另外,YW11巴氏杀菌发酵乳能增加产丁酸的毛螺旋菌属、罗斯氏菌、瘤胃球菌属的丰度,增加乳酸菌属和双歧杆菌的丰度。同时,该杀菌发酵乳还能增加与缓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相关的拟杆菌属、粪栖杆菌、考拉菌属、柯林斯菌属的丰度,减少与诱发IBD炎症相关丹毒丝菌属、假单胞菌属、志贺埃希氏菌的丰度,表明其对人体肠道菌群的影响趋于有益的方向。因此,YW11巴氏杀菌发酵乳具有调节人体肠道菌群的作用。实验结果可为益生性发酵乳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该研究建立了慢性有机磷中毒小鼠模型,灌胃植物乳杆菌30 d后,测定小鼠脑和血胆碱酯酶(ChE)活性、脑组织活性氧(ROS)含量、肝脏和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并进行肝、脑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植物乳杆菌对慢性有机磷中毒小鼠的解毒效果。结果表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灌胃植物乳杆菌使慢性有机磷中毒小鼠的ChE、T-SOD活性升高,在血的ChE,高剂量组ChE活性较模型组提高了36.13%,脑组织高剂量组ChE较模型组提高了81.13%,血清T-SOD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提高了56.93%,脑组织的T-SOD高剂量组较模型组提高了65.14%;MDA和ROS的含量下降,血清的MDA高剂量组比模型组低28.91%,肝组织的T-SOD高剂量组比模型组低16.46%,脑组织的ROS模型组ROS比高剂量组高15.92%。在灌胃后,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脑神经细胞、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形态恢复正常,细胞排列较整齐。由此得出,灌胃植物乳杆菌可部分修复慢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的机体损伤,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通过给小鼠注射0.01 mL/(g mb·d)质量分数0.2%的角叉菜胶建立血栓形成模型,分析以0.2 mL/(g mb·d)不同浓度(1×108 CFU/mL和1×109 CFU/mL)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CQPC04(以下简称LF-CQPC04)菌悬液干预10 d对小鼠凝血情况、氧化应激水平、炎症水平及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影响。分别采用生化试剂盒、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观察、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分析小鼠血清和组织的相关指标,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小鼠肠道微生物组成。结果表明,LF-CQPC04干预可以缩短血栓性小鼠的黑尾长度、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同时减少血液中纤维蛋白原质量浓度,延长血栓性小鼠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LF-CQPC04干预还可降低血栓性小鼠血清中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核因子(nuclear factor,NF)-κB和IL-1β的水平,并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cat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