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3 毫秒
1.
将16名大学生男子篮球运动员随机均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补充谷氨酰胺(Gln)对比实验,观察10 km跑以后血液中血氨、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的变化.结果显示补充Gln组的血氨浓度和血清MDA显著低于对照组;而GSH浓度则补充Gln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果提示,补充外源性Gln能有效地降低运动时血氨浓度,同时能有效提高运动时血液中GSH浓度,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使运动时的疲劳程度减轻.  相似文献   

2.
3.
分子对接是目前研究蛋白质-RNA相互作用与识别的有效方法之一.其中,打分函数的合理设计与分子结合位点的准确识别对成功预测蛋白质-RNA复合物结构至关重要.结合小组的工作,对用分子对接方法预测蛋白质-RNA复合物结构中所涉及2个关键性问题(即分子对接打分函数的设计和RNA结合位点的预测)及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并对几种常用的方法进行了比较.最后分析了这两方面研究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胰蛋白酶酶解豆粕制取谷氨酰胺肽的响应面法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谷氨酰胺含量和水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胰蛋白酶酶解豆粕制备谷氨酰胺肽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建立了pH、加酶量、水解时间与谷氨酰胺含量和水解度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pH、加酶量、水解时间等因素对谷氨酰胺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水解度的影响显著(P<0.05);豆粕的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50℃、液固比为12 mL/g、pH7.83、加酶量(质量分数)12.3%、水解时间3.7 h,该条件下的水解度为12.79%,Gln含量5.92μmol/mL.  相似文献   

5.
采用Gaussian 03在B3LYP/6-31G(d)水平上分别优化新型多苯并咪唑环芳(MBICP)受体和氨基酸甲酯(AAME)配体,再用基于模拟退火的分子动力学方法 CDOCKER将配体与受体对接,对每一个复合物获得了一组最低能量的初始构象。最后用Turbomole在BLYP/def-TZVP水平对初始构象进一步优化,并对收敛后的复合物最低能量构象作NBO分析。以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获得的相互作用能作为核心参数,采用组合策略建立了表达MBICP-AAME复合物结合常数的定量关系模型,计算了该类复合物的结合常数。对MBICP受体和AAME配体间的作用模式以及影响MBICP受体识别AAME配体的主要因素,作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6.
在生理酸度(p H 7.4)条件下,应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化学计量学法、荧光光谱法以及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与小牛胸腺DNA(ct DNA)的相互作用。化学计量学多元曲线分辨-交替最小二乘法(MCR-ALS)分析DMP-ct DNA混合物的紫外光谱数据矩阵,获得的组分浓度变化显示,DMP与ct DNA发生相互作用并形成了DMP-ct DNA复合物。荧光滴定实验结果表明:ct DNA通过单一的静态猝灭方式导致DMP内源荧光猝灭。计算出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12.75 k J·mol-1)和熵变(ΔS°=22.73 J·mol-1·K-1)值表明,氢键与疏水作用是DMP与ct DNA相互作用的主要驱动力。ct DNA黏度、熔点以及单双链DNA猝灭实验证实DMP与ct DNA通过沟槽模式结合。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7.
以间充聚合的方法合成了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U/PMMA)半-互穿网络聚合物(Semi-SIN),研究了该复合物的力学性质、形态结构及松弛行为。分析讨论了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8.
磺胺二甲氧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条件下(pH=7.4)磺胺二甲氧嘧啶(SDM)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模式.研究表明,磺胺二甲氧嘧啶对BSA内源性荧光的猝灭属于形成了复合物的单一静态猝灭过程,其猝灭速率常数为7.35×1012L.mol-1.S-1,结合常数为1.04×105L.mol-1,结合位点数为1.03.并考察了金属离子Fe3 、Mn2 、Ca2 、Zn2 、Cu2 存在下,对磺胺二甲氧嘧啶与BSA结合常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水溶液中将由磷酸氢氨和硝酸钙制得的“盐溶液”与由钛酸正丁酯和冰醋酸制得的“酯溶液”反应,并将产物在800 ℃下活化4 h,获得二氧化钛与羟基磷灰石的纳米复合物.用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TEM)对纳米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研究.红外光谱显示了TiO2和PO4-3的两个特征峰,证实了纳米复合物由二氧化钛和羟基磷灰石组成.透射电镜表明,羟基磷灰石包覆在二氧化钛微晶颗粒的表面,形成颗粒尺寸约为100 nm的二氧化钛/羟基磷灰石复合物.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所得的二氧化钛与羟基磷灰石纳米复合物在2θ = 30°~35 °处出现3个新的衍射峰,说明纳米复合物的二氧化钛与羟基磷灰石界面上可能生成了分子复合物.  相似文献   

10.
以正四辛基铵作为阳离子分别与Keggin型多阴离子(GeMo12O4-40和SiMo12O4-40)通过直接的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了两个低熔点的多酸离子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热重分析(TGA)对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利用热重(TGA)、示差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M)、X-射线衍射(XRD)对复合物的热致液晶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S期激酶相关蛋白2(S-phase kinase-associated protein 2,Skp2)与Skp1形成的蛋白质聚合物在调控癌细胞生长周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苯并吡喃酮类抑制剂(简称BPC)可有效抑制Skp1-Skp2的形成,但其分子识别机制尚不明确.通过生物信息学统计分析已报道的Skp1-Skp2晶体结构,确定模拟体系后,首先用同源模建对其模拟体系缺失的结构进行补全;然后用分子对接方法获得Skp1-Skp2-BPC复合物模型并用于后续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疏水相互作用是促使BPC特异性结合在由Skp2 W109、D110、L117、I120、R138和W139所构成口袋中的主要驱动力,自由能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Skp2结合BPC后,结合口袋周围的氢键网络有所加强,口袋附近的溶剂化水分子数量明显减少,导致Skp1-Skp2的体系稳定性下降.体系构象成簇与运动性分析显示,Skp1-Skp2在结合BPC抑制剂后,Skp1的运动更加剧烈,这可能是BPC主要的抑制机理.  相似文献   

12.
应用荧光法研究了姜黄素钐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反应.根据配合物对BSA的荧光猝灭效应,利用变温试验,求得相互作用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热力学参数,由此推测猝灭机理和结合力类型;依据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计算结合距离;并利用探针进行结合点定位;用同步荧光光谱确定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姜黄素钐配合物对BSA的内源荧光猝灭主要以静态方式,同时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由△Hθ和△sθ〈0推测范德华力与氢键是主要结合力;配合物在BSA分子的SiteⅡ位结合,结合距离为2.4nm;配合物改变了BSA分子构像,对色氨酸残基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环境因素对魔芋葡甘聚糖分子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魔芋葡甘聚糖(KGM)为研究对象,考察环境因素如超声波、酶、浓度、温度对KGM分子尺度(包括分子量和分子构象)的影响,运用数显旋光仪与静态激光光散射仪分析KGM的旋光值,分子量及构象变化.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和超声波均能使KGM的旋光度变小,数值变化趋势符合线性函数方程,随超声处理的时间延长和酶浓度的增大,KGM分子量逐渐减小,且KGM水溶胶浓度越小,受其影响越大,这种分子量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分子构象的规律变化.这些结论可为合理控制KGM分子尺度、开发其潜在的功能与活性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分子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结合分子模拟对接技术,重点围绕烟碱(NIC)两种对映体对胃蛋白酶(PEP)的荧光猝灭机理、结合常数、结合模式及对酶的活性和二级结构的影响等展开了研究。Stern-Volmer方程拟合结果显示,S-NIC和R-NIC两种对映体与PEP作用时的猝灭常数(Ksv)均随温度的增大而增加,表明二者均通过动态猝灭方式使PEP的内源性荧光强度降低,R-NIC对PEP荧光的猝灭能力明显比S-NIC强,此结果得到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实验的进一步验证。有效结合常数(Ka)分析,R-NIC与PEP的结合明显优于S-NIC。由Arrhenius方程求得S-NIC和R-NIC两种对映体与PEP相互作用的活化能(Ea)分别是12.67 kJ mol-1和2.65 kJ mol-1,表明R-NIC与PEP碰撞结合更强烈,疏水作用力在此过程中均起主要作用。同步和三维荧光结果表明,NIC两种对映体均诱导PEP的微环境和构象发生部分变化。酶活性研究发现,PEP活性随S-NIC及R-NIC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相同浓度下R-NIC的抑制比S-NIC更为显著。分子对接结果是:两种对映体在PEP分子中具有相同的结合位点,均结合在蛋白分子中β折叠构成的N端和C端之间的沟槽内。  相似文献   

15.
The gene iscS-3 from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may play a central role in the delivery of sulfur to a variety of metabolic pathways in this organism. For insight into the sulfur metabolic mechanism of the bacteria, an integral three-dimensional (3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the protein encoded by this gene was built by homology modeling techniques, refined by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assessed by PROFILE-3D and PROSTAT programs and further used to search bind sites, carry out flexible docking with cofactor pyridoxal 5′-phosphate(PLP) and substrate cysteine and hereby detect its key residues. Through these procedures, the detail conformations of PLP-IscS(P-I) and cysteine-PLP-IscS(C-P-I) complexes were obtained. In P-I complex, the residues of Lys208, His106, Thr78, Ser205, His207, Asp182 and Gln185 have large interaction energies and/or hydrogen bonds fixation with PLP. In C-P-I complex, the amino group in cysteine is very near His106, Lys208 and PLP, the interaction energies for cysteine with them are very high. The above results are well consistent with those experimental facts of the homologues from other sources. Interestingly, the four residues of Glu105, Glu79, Ser203 and His180 in P-I docking and the residue of Lys213 in C-P-I docking also have great interaction energies, which are fitly conservation in IscSs from all kinds of sources but have not been identified before. From these results, this gene can be confirmed at 3D level to encode the iron-sulfur cluster assembly protein IscS and subsequently play a sulfur traffic role. Furthermore, the substrate cysteine can be presumed to be effectively recruited into the active site. Finally, the above detected key residues can be conjectured to be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he bind and/or catalysis of PLP and cysteine.  相似文献   

16.
为了考察溶液中小分子与高分子的相互作用,采用粘度法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溶液中聚乙二醇(PEG)分子尺寸的影响,并计算了混合溶液中PEG分子链的无扰均方末端距随SDS加入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溶液中SDS与PEG之间形成复合物,SDS以小胶束簇的形式结合在PEG高分子链上。由于复合物上的SDS小胶束簇的电离,使得胶束簇与胶束簇之间产生静电排斥作用,从而使高分子链扩张,体系的粘度增大。当m(SDS)/m(PEG)<2.0时,PEG分子链的分子尺寸与纯PEG溶液中的PEG分子链的尺寸相比无太大差别,当m(SDS)/m(PEG)>4.09时,SDS小胶束簇在PEG分子链上吸附达到饱和以后,PEG分子链的扩张达到最大分子尺寸,不再受SDS小分子浓度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分子对接方法在药物发现之外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对接是一个预测蛋白质与配体的结合模式和结合自由能的强有力的计算工具.该方法起源并主要应用于药物设计与研发领域,而其设计思想却可以服务于很多其他领域的研究.详细叙述了分子对接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一步介绍了应用广泛的基于分子对接的虚拟筛选技术.然后,结合已发表的文献,具体介绍了分子对接方法在蛋白质工程、生物修复、生物传感器及纳米科学等领域的应用.这将有助于分子对接方法及相关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非药物发现领域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用分子截留量为10 ku的中空纤维超滤柱对牛初乳乳清进行超滤,所得滤液即为牛初乳低提取物,并用滤液对小鼠注射,进行免疫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牛初乳低相对分子质量提取物中含有多肽和18种氨基酸,乳糖含量为4.3%.牛初乳低相对分子质量提取物可显著提高小鼠外周血液淋巴细胞的比值.25 g/kg体重和50 g/kg体重剂量时可以显著提高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P<0.01);可恢复因环磷酰胺而受到抑制的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P<0.01),且与剂量无关.在10 g/kg体重剂量时可以显著增强环磷酰胺模型小鼠二硝基氯苯所致的迟发型免疫反应(P<0.01),在25 g/kg体重和50 g/kg体重剂量时影响不显著.牛初乳低相对分子质量提取物可显著提高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主链带电荷的阳离子高分子聚N,N二甲十二烷基溴化铵(以下简单称12,12-ionene),研究了它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复合物的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对高分子的吸附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等化学量的1:1复合物沉淀的形成;另一种是非等化学量的可溶的复合物的形成,复合物的形成机理被认为活性剂与高分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和疏水性相互作用二者的协同,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复合物结构研究表明,复合物可形成规整的分子及超分子结构排列。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介绍了小麦储藏蛋白中高分子麦谷蛋白的亚基组成,以及各亚基与面团品质的关系,在分子水平上探讨了高分子麦谷蛋白亚基的构型及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