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研究祁连山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基于祁连山区域1986—2015年的Landsat时间序列数据,通过相对辐射校正获取时序地表反射率数据. 采用光谱扩展与基于回归树的决策树分类(CART)获取规则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应用于长时间序列卫星影像,对各类土地利用类型近30a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相对辐射归一化能有效减少时间序列数据之间光谱值差异,基于CART获取规则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具有较高的分类精度. 以2012年分类结果为例,总体分类精度为88.72%,Kappa系数为0.86,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误差. 研究区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发展,并且草地破碎化程度加剧,戈壁面积增多,植被退化导致土地荒漠化问题更加严重. 最后,根据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讨论,并针对该情况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2.
利用2000~2007年期间(2000,2001,2003,2005,2007年)的MODIS09 8d合成数据,对北京市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决策树分类,并利用分类结果对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构造归一化植被指数,波段比值来进行地物信息的提取,建立决策树分类模型进行北京市的土地利用信息分类。结果证明:所用方法对用于北京市的多时相MODIS数据的分类具有较高精度,分类结果分析对北京地区的土地变化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遥感影像地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对土地利用/覆被(LUC)信息提取的重要性,使用中巴卫星冬末、春末及秋季的影像,采用最大似然法对连云港沿海区域进行了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评估了其精度与误差,并对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类精度最高的季节为秋季,其总体精度(85.2%)和总体Kappa系数(0.81)可以满足土地利用环境影响分析的要求;不同季节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主要涉及高密度建设用地与水体之间、低密度建设用地与耕地及高密度植被之间、高密度植被与高低密度建设用地之间等;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覆被季节变化特征可用于辅助公路等线状地物的提取、耕地利用季节变化的检测、沿海滩涂空间布局的调查分析等. 相似文献
4.
利用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提取泰州市1995年至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生成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10多年来泰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0多年来泰州市耕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水域面积虽然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城市的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城市的核心作用在泰州市的城市化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5.
为获取和进一步探讨漳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规律,基于1993、2006及2010年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和2011年SPOT5高分影像数据,利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与ENVI动态监测功能对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1993-2010年,漳河上游区域下垫面土地利用发生了巨大改变;耕地和裸地呈减少趋势,各减少411.23、341.11 km2;林地、城镇与建设用地和水域用地分别增加了656.8、72.01、23.53 km2;耕地与裸地主要转入林地,部分耕地转入城镇与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6.
测度流域景观格局与生态风险特征,建立健全流域生态风险应急制度,是合理保护流域生态的重要环节.通过解译2000~2020年巢湖流域Landsat影像,在统计景观结构和景观指数变化的基础上,构建生态风险模型,分析巢湖流域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景观结构变化总体表现为一增、一减、四稳定,即建设用地面积增...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郑州市代表性水文气象站数据以及土地利用情况的分析,探讨了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郑州市城市降水的影响.利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对郑州市1951 -2008年温度、降水量进行了年变异分析和季度变异分析;对1988年、2001年和2008年郑州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郑州市年均温度呈... 相似文献
8.
以1993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 TM/ETM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分析吉林省西部地区10年来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并计算由此导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结果表明:10年来,研究区水田、林地、未利用土地和建筑用地面积大幅增加,草地、湿地、水域和旱田面积大幅减少;ESV由1993年的988.45亿元减少到2003年的921.12亿元,年均递减率达0.68%;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价值中,气体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食物生产、原材料等服务价值在增加,气候调节、水源涵养、娱乐休闲、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服务价值在减少. 相似文献
9.
以太行山区为研究对象,基于Sentinel-2A遥感影像数据,采用基于像元和面向对象分类两种策略,定量分析不同特征组合模式下,最大似然法(ML)、贝叶斯(Bayes)、支持向量机(SVM)、决策树(Decision Tree)以及随机森林(RF) 5种分类方法在该区域地表土地覆被信息分类中的表现差异。结果表明:(1)基于像元的RF分类器取得了最高精度,仅使用光谱特征参与分类和使用光谱、红边、指数特征参与分类的总体精度分别为96. 85%和96. 64%。(2)红边和指数特征的加入能够对各分类器分类精度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即使基于像元的RF和面向对象的CART决策树总体精度有所下降,但降幅均在0. 5%左右,其他分类器精度均有所提升。 相似文献
10.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4):33-39
针对目前雄安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不清晰的问题,以2005年、2015年和2020年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不同时列下,雄安新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数量、转变方向,建立RSEI模型,评价研究区生态质量时空特征,并探讨土地利用和生态质量的联动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5年间,主要转出类型是耕地和水域,其次是林地;主要转入类型为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移而来。2015-2020年间,主要转出类型是耕地,其次是林地;主要转入类型为建设用地,主要由耕地转移而来。2005年、2015年和2020年RSEI均值分别为0.52,0.43,0.40,生态质量整体维持在“一般”状态,并且有变差的趋势,空间上来看,雄安新区西部生态优于东部,生态质量变好的地区主要是安新县西南部唐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质量的典型贡献是:当地表覆盖为植被时,RSEI指数高;当地表覆盖为裸土地或建设用地时,RSEI指数低。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的应用潜能,通过对影像目视质量、光谱特性、噪声特征和几何纠正精度的分析,研究了小卫星的影像质量;通过选择特征变量、优化训练样本,建立分类模板,构建最大似然和马氏距离两种分类器对研究区域进行土地利用计算机自动分类,并对分类精度进行评价,研究了小卫星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精度.结果表明:“北京一号”小卫星影像质量较好,土地利用分类精度较高,可以在土地利用研究领域成为遥感数据更新的主体.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3S”技术是进行资源环境研究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基于“3S”技术,对土地利用的时间动态特征和空间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以秦皇岛市为例,通过数学建模,揭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为秦皇岛市实现生态环境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卫星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1987,1994和2000年三期卫星遥感TM图像,结合Matlab软件技术,编制了相应时期徐州市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图,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建成区、耕地、林地、水体、塌陷地和其他土地等6类;提取了土地利用结构转移变化的矩阵信息;综合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徐州城市扩展迅速,建成区在不断扩大,2000年建成区是1987年的2倍多;城市扩展占用的耕地和林地数量大,特别是耕地,而且建成区一旦形成就难以逆转。 相似文献
14.
HU Zhao-ling DU Pei-jun GUO Da-zhi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英文版)》2006,16(2):151-155
1 Introduction Land use is the complete set of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ical activities which involve long-term or periodical land management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aims. Dynamic changes of land use essentially reflect the objective course that various categories of land use are being continually adjusted and planned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 velopment. Research on dynamic changes is condu- cive to understanding the reasons and mechanism of changes in land use. The … 相似文献
15.
利用RS技术从1996和2005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提取区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在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地统计分析功能,以小流域为评价单元,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区域以农林牧业生产为主,耕地-林地相互转换最为剧烈;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2005年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一般,与1996年相比有变好的趋势;略微和基本变好所占比例为21.39%,基本不变的比例为78.17%,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略微变差占最小的比例,该结果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RS和ANN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建立了以遥感数据为主要数据源的城市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以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作为主体的评价方法,构建了一个定量的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并应用其对石家庄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石家庄市桥东区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中粗放利用类型占主体,分别达到41.25%和43.09%,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而在工业用地中适度利用类型达到61.7%,因此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湿地对长江洪水调蓄、候鸟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两景Land-Sat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选择典型
区域,在GIS支持下对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湿地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
了探讨。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