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结合水美南平现代化规划编制工作,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系统完备、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水利监管制度体系,突出强化四大水利监管制度实施,保障南平水利可持续发展,研究提出水生态补偿制度、水利投融资机制、"水生态银行"运作机制、水生态空间管控制度、水缘规划范围产业管理等制度,深化水利管理制度改革创新,提升了水安全监管水平,为各地贯彻落实"水利行业强监管",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一、缘由及意义开展江苏省农村水利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建立一套规范化、科学化的农村水利建设评价体系,对于把握和规范农村水利建设方向,保障农村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影响沈阳市沈北新区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沈北新区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一种动静结合的集成评价方法,对沈北新区的城市水利现状进行了评价及发展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4.
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谭华  刘耘  桂文军 《人民长江》2002,33(12):41-43
“十五”期间,我国水利行业将实施包括防汛、规划、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采集、服务等多项内容的数字化工程。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基础性工作,对水利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从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结构应包括:信息平台标准、应用系统标准、信息安全体系标准。随着完整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必将使水利信息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最大限度地达到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5.
汪安南 《治淮》2005,(3):3-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水利的可持续发展,做好水利规划工作十分重要.要提高对水利规划的认识,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完善水利规划体系,抓好各项规划的监督实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析水利行业的现状和历史包袱,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立水利经济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出以“五大体系”建设为基础,建立水利经济新体系。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来.唐山水利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水利改革不断深化.水利执法体系逐步健全.为全市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8.
对大庆水务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务一体化管理是建立保健社会发展的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供给体系的基本保证,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水务管理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借助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才能跟上新世纪经济建设的步伐,满足水利现代化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民生水利的转变,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标准体系逐渐完善了传统的规划、勘测、设计等专业类技术标准,优化、整合了施工组织设计、机电与金属结构等专业类技术标准,补充了征地移民、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安全评价、节能减排等专业类技术标准,使设计标准体系更加完善。针对今后的发展趋势,提出设计标准体系还应继续完善,解决目前存在的交叉、重复、矛盾现象,适时增加生态环境工程设计、景观设计、水利信息化设计等内容,以使设计标准体系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水利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行业的具体体现。围绕水旱从人、人水和谐治水总目标,建立和完善六大水利工程体系,是对山东省可持续发展水利干什么,怎么干的科学回答。开通稳定各级财政投入渠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经济基础,合理水价形成机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重要经济调节手段。用水文化“嫁接”传统水利产业既是实现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出路,又是行业做大做强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1.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Bossel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宋松柏  蔡焕杰 《水利学报》2004,35(6):0068-0074
本文基于复合系统理论,根据Bossel可持续发展基本定向指标框架,提出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评价体系与评价方法。包括发展态势评价、协调度评价、公平性评价和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最后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可持续性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
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 ,围绕指标体系、分析模型和管理体制三个方面 ,综合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判别—优化—保障”模式 ,包括建立判断水资源利用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和多目标分析模型 ;在分析国外流域水资源管理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保障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对策 .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半干旱地区的水资源特点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即提高节水观念和意识;建立健全完善的水资源法律体系;建立科学统一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快水资源投资机制的改革;建立可持续水价形成机制;加快水资源信息化建设等水资源管理相关体制的改革;建立相应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保障体系,以达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4.
广西数字水资源的初步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推进以人水和谐理念为基础的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现代水资源管理系统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结合广西水资源管理的需要,提出了构建广西数字水资源的总体设想和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5.
松嫩平原西部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带,水资源保障条件较差,随人类开发强度的增大,对水土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文中探讨了松嫩平原西部水资源安全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模型及安全基准的确定,对水资源安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可持续理论、系统协调理论内涵,从区域资源条件、生态环境、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及经济社会现状要素相互耦合、共同支撑水资源系统的角度,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模型)构建了区域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前人研究成果提出了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度、协调度概念及其定量表征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系统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有关数据对2003—2013年辽宁省水资源安全形势演进态势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辽宁省水资源系统可持续度呈整体上升趋势,自然因素导致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度变化不稳定,其余3个子系统可持续度基本呈现逐年提升态势;2研究时段内辽宁省水资源系统协调度波动变化,是资源条件、生态环境、开发利用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耦合导致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不稳定;3在研究时段内辽宁省水资源系统安全等级逐渐提高,安全态势趋于好转。未来,有关部门应在加大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区域水资源系统协调发展和统一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将水资源纳入区域可持续发展进行综合管理和优化配置,以期实现区域水资源系统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当前水利科技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本文根据当前的治水思路,指出制定水利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要结合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配置、江河防洪和减灾保障长治久安、高效节水的经济与社会和水生态环境建设、水利与水电建设紧密结合;继续深化水利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队伍和基础条件建设等必要的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18.
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远华 《中国水利》2005,(13):100-103
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素,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探讨,明确了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的与任务,根据用水现状和节水潜力,以及我国国情和体制与机制,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难点.  相似文献   

19.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评价的层次分析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系统分为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根据三个子系统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影响,建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结果表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的水资源重复利用率及其比重(P25)居第一,单位耗水资源量的GDP(P21)居第二,人口的节水意识(P15)居第三,单位耗水量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及占GDP的比重(P24)居第四;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P11)和植被的覆盖程度(P34)所占的权重最小。据此制定以提高区域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和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实现单位耗水量的最大GDP产出的区域发展战略,从而最终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陈坚 《中国水利》2007,(20):27-29
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云南省在推进水管体制改革进程中,针对云南省情、水情、工情的特点,树立战略理念,作为战略实施,全盘统筹,科学谋划,着重于抓住“四个关键”,坚持“四个结合”,构建水管新体制,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事实表明,科学的思路和理念不仅是推动改革的关键,也是完善改革制度、促进创新发展的源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