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QFT的电液力伺服系统的鲁棒控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QFT方法,对电液伺服加载系统进行了鲁棒控制器设计。结果表明,控制器能够有效地抑制参数扰动,如弹性负载刚度变化、有效体积弹性模数变化等。控制器结构简单,工程上易于实现,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首先分析了加载系统,建立了单通道伺服加载系统数学模型,然后分析和总结了定量反馈理论的基本原理和设计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QFT设计了加载系统的反馈控制器和前置滤波器,构建了的控制系统的Simulink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定量反馈理论的电液伺服同步加载系统的不确定控制系统在上边界和下边界之间,达到设计要求,这证明了系统的鲁棒性。此外,与PID控制的对比表明QFT鲁棒控制器优良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适用于伺服系统的基于QFT理论的控制器设计方法;考虑到伺服控制系统对象模型参数存在一定摄动,设计了鲁棒性能控制器;通过综合考虑被控对象的模型不确定范围和系统的性能指标.可实现一定范围模型摄动系统的强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系统总体性能优于经典PID设计的系统。  相似文献   

4.
在加工精度要求高的自动化生产线中,要求上下料机械手具有较高定位取放工件的能力,该文对液压驱动的上下料机械手设计了机械手小臂电液伺服位置控制系统,针对系统阻尼比较小的缺点,加入了压力反馈控制,使系统的阻尼比明显提高,满足了系统位置控制的要求,从而提高机械手自动送料和机床加工精度.  相似文献   

5.
定量反馈理论(QFT)是一种新颖的频率域鲁棒控制技术,在N ichols图上开展分析与设计。针对大包线范围内系统模型变化大的特点,可采用QFT设计横航向控制器。由于QFT主要针对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进行分析,因此首先应采用特征结构配置(EA)理论将无人机的横航向模态进行近似解耦,将多输入多输出(M IMO)系统转化为SISO系统,再采用QFT进行控制系统设计。本文将两种控制方法结合起来,构成综合优化飞行控制方法,针对某型无人机包线范围内选取的18个状态点组成的控制对象模板进行控制设计,并进行非线性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器使得无人机在全包线范围内具有较好的性能和鲁棒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球形反馈线圈的三轴磁通门磁强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精度三轴磁通门磁强计的设计中,均匀的反馈磁场有助于提高仪器输出的温度稳定性和线性度,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由于磁强计各个分量互扰产生的零点偏移。通过简单的物理模型计算,提出了球形反馈线圈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ansys电磁场仿真结果及反馈线圈内部磁场均匀性测试实验结果。经过测试,在此基础上制作的实验样机的线性度达到0.0038%FS,灵敏度温度系数达到0.0000755%FS/℃,且噪声性能也达到9.0807pT/(Hz)~(1/2)。  相似文献   

7.
以某公司的电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统为对象,分析了该伺服系统的液压动力元件、液压执行元件、主控制器等构成的反馈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根据系统的控制要求,完成了液压部分各个模块的性能分析,并提出以FPGA为核心的控制器方案。通过对系统实际性能要求分析,给出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并且进行了现场调试,实现数据的实时交互,并将处理结果以曲线的形式展示,以供数据分析处理并进行参数调整。结果证明,该控制器能够满足控制系统提出的总体任务要求,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8.
基于MATLAB的电液力伺服系统设计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经典控制理论设计电液力伺服系统,并将二次型最优控制理论引入其中。通过计算机仿真分析,比较优化前后系统的动态性能,从而找出其中较为合理的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得出,采用最优二次型理论设计电液力伺服系统可减少设计程序,避免经典控制理论中系统设计的试凑和图解法的麻烦,为系统设计提供了方便。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工具箱中提供的系统分析和设计的交互式工具,可以大大简化分析和设计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提出在航空关节轴承性能评价试验机加载控制系统中,应用万有引力算法(GSA)对电液力PID控制参数的优化方法。系统优化后,阶跃加载的响应速度和动态载荷谱加载的控制性能得到了综合提升,解决了电液力伺服控制系统粒子群算法(PSO) 在载荷谱加载条件下动态控制精度较低的问题。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万有引力算法在电液力伺服系统参数优化方面具有更好的收敛速度和寻优精度,与PSO算法优化的结果相对比,系统的控制性能有显著提高。该算法对电液力伺服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0.
四辊轧机弯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动态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四辊轧机弯辊电液伺服控制系统,进行供油压力波动对系统输出精度影响及通过动压反馈网络改善系统动态品质的实验研究,获得系统输出压力变化与供油压力波动量及系统带宽之间的关系,证明动压反馈网络的消扰作用,为确定伺服油源允许压力波动范围和精确设计恒压源系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液伺服系统的非线性、时变性和模型的不确定性等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补偿控制的双伺服同步系统,通过模糊控制器来补偿同步通道的非线性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同步位置误差。为了提高模糊控制器的补偿效果,在补偿控制系统中引入一个并联的积分分离PI环节,可以有效地消除补偿系统的静态同步误差。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同步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12.
电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且伺服阀具有死区非线性特性以及受零偏、泄漏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一般采用的常规线性PID控制器难以协调快速性与超调性之间的矛盾。基于LabVIEW平台,针对电液伺服系统的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研究设计出非线性PID控制器,并与PID控制算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非线性PID控制器中的增益参数能够随控制误差而变化,使控制系统既响应快又无超调现象,抗干扰能力也优于传统的PID控制,改善了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3.
电液伺服阀是电液伺服系统的核心控制元件,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电液伺服系统的应用;该文通过建立电液伺服阀各环节的数学模型,获得电液伺服阀系统传递函数关系,引入基于反馈杆的动刚度表达式,应用模态截断理论,分析了不同模态叠加过程对整个闭环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这些研究工作将对电液伺服阀结构优化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理论仿真的基础上,比对某型号电液伺服阀的试验测量结果,表明电液伺服阀存在高频失稳现象,这与理论分析结果呈现一致的规律,为解决电液伺服阀的高频失稳问题提供了技术方案,提供工程设计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抗扰控制器的电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的抗干扰控制方法依赖于对象的精确模型,这对受不确定负载干扰影响的系统是不现实的.PID控制虽然不依赖于对象的模型,但其抗干扰能力不强.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不依赖对象模型的自抗扰控制器,并搭建了模拟受随机负载干扰的电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统实验台;然后基于自抗扰控制器,在该实验台上分析研究了该电液位置伺服控制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片上系统的工程机器人电液伺服阀控制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复杂的工程机器人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作为研究对象,以C8051F060片上系统为核心设计了电液伺服阀控制器,并就液压系统的响应特性以及位移信号故障、电源冲击、意外扰动等危及系统安全的情况进行研究。给出了实用的数字PID控制改进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该控制器作用下,数字PID控制改进算法提高了液压系统的响应特性,故障自诊断以及安全互锁等功能增强了工作可靠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基于PROFIBUS—DP的电液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利用专用集成电路SPC3实现电液控制器的PROFIBUS-DP接口和控制器硬件的设计,给出了控制器处理DP通信的软件实现方式.使控制器可以智能分站的形式应用与工业现场总线的网络中.最后进行了系统的通信实验测试和位置运动控制实验,证明了该系统的设计是可行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电液伺服泵控系统具有高效节能、高功重比和环境友好等技术优点,但受诸多非线性因素的影响,系统传动特性表现出极强的非线性。通过深入研究电液伺服泵控系统的传动特性,提出柔性传动比理论,建立电液伺服泵控系统的数学模型,得到伺服电机-定量泵-液压缸之间的柔性传动比规律。对柔性传动比应用进行研究,提出基于广义排量的压力控制策略。搭建系统柔性传动比仿真与试验平台,对柔性传动比理论应用进行仿真和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柔性传动比理论的应用对压力控制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将为电液伺服泵控系统的工程推广与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电液伺服系统位置控制跟踪精度,提出一种基于平整度设计方法的控制策略,该设计方法不需要对系统状态变量求导,因而,传感器测量噪声及未建模特性不会被放大,进而可以提高电液伺服系统位置跟踪精度,并且控制方法的设计过程简易;为验证提出的控制器的有效性,搭建了电液伺服系统实验台,对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与反步控制器及传统的PI控制器相比,提出的控制器能更有效地提高了电液伺服系统位置跟踪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