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杨武林 《四川建材》2021,(4):151-152,161
随着现代化城市建设速度的加快,全方位立体式的城市交通体系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由于地面道路空间有限,越来越多的城市采用地铁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但是新建地铁项目实际施工过程中,总会产生穿越既有地铁线路的现象,为了保证既有地铁的安全以及满足新建地铁的要求,人们逐渐研究出新的施工技术和安全措施以保证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  相似文献   

2.
依托深圳地铁10号线福田口岸站~福民站区间隧道下穿4号线福田口岸站施工工程,针对该段下穿时隧道下半部分遇到中风化花岗岩,导致施工难度加大的的工况,提出了"在标准段进行上台阶开挖,下台阶盾构掘进;二衬段进行台阶法开挖并配合破除地连墙截桩"的新型施工技术.该施工技术不仅降低了施工难度,且缩短了工期,并且有效控制了沉降.  相似文献   

3.
司剑钧 《山西建筑》2003,29(6):245-246
以北京地铁四号线宣武门车站下穿既有地铁车站工程为例 ,介绍了其具体工程概况 ,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案。经采用该方案托起既有地铁车站 ,确保了既有线运营和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4.
刘斌 《四川建筑》2010,30(3):96-97,99
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运营地铁隧道会对隧道结构内力产生影响,通过对隧道开挖过程进行模拟,得到2者之间的影响范围和内力分布规律,可以为隧道的施工和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新建暗挖隧道近距离下穿对运营地铁车站的影响,以实际工程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隧道开挖、拆中隔壁、静力切割既有桩等关键工序对既有车站的影响,对施工工法、支护方案、施工工序进行论述,提出对既有线进行监测的项目类型、控制指标、预警机制等.  相似文献   

6.
《低温建筑技术》2015,(10):119-121
盾构下穿既有车站施工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地面沉降不容易控制,因此要精心组织,严格控制地面沉降。以某地铁盾构隧道下穿车站施工实际情况为背景,主要从施工参数设定、技术措施等关键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林俐 《重庆建筑》2021,20(5):48-50
以重庆主城区地铁区间隧道下穿既有洞室为例,采用理论分析和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对新建地铁隧道是否采用施工控制措施以及采取措施后的施工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论证.结果表明:新建地铁隧道下穿既有洞室,当二者净距接近或小于新建隧道开挖的围岩塑性区时,应采取相应工程措施;超前注浆加固措施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增强施工安全性;既有洞室的存在对地铁隧道开挖过程中的围岩变形有一定影响,越靠近洞室,地铁隧道围岩变形值越大;下穿地铁隧道开挖可导致上方既有洞室结构发生变形,越靠近地铁隧道,其变形值越大;新建隧道超前注浆长度取2~2.5倍洞径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张振营 《市政技术》2011,29(6):75-78,83
随着大城市地下轨道交通网日益密集,地下隧道结构下穿既有地铁结构将逐渐成为一个很常见的工程问题,因此,以南水北调总干渠输水隧道下穿北京地铁1号线五棵松站工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几何水准测量的方法对车站底板结构及道床结构进行施工中及工后的沉降观测。经过对沉降监测数据的分析,总结出了该类型地下穿越工程的沉降变形规律,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张晓涛 《重庆建筑》2022,21(5):30-33
地铁隧道施工穿越既有铁路构筑物施工环境复杂、危险性较大,施工中需采取特定措施保证工程安全。该文以实际工程为依托,为确保洛阳地铁1号线启明南路站~塔湾站盾构区间顺利下穿既有铁路桥涵,利用ANSYS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下穿隧道、既有铁路桥涵、地面道路等在下穿范围内的影响规律,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地铁隧道安全顺利施工,相关经验可为类似穿越施工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孟令兵  郑功光  宋作才 《建筑》2013,(19):70-71
在合肥轨道交通一号线试验段工程Ⅱ标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结合现场前期钢支撑施工和监控资料,对钢支撑体系和锚索体系进行了优化施工,减少了临时工程量的投入;利用“时空原理”结合总体工期要求,合理安排车站和区间土方开挖,充分增加钢支撑的内部重复利用,并减少钢支撑的进场数量,以减少钢支撑的进场和出场费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将要建设的西安南京铁路为新建I级客货共线时速200km铁路,其中合肥南京段占线路总长的84.5%,全线普遍存在第四系中更新统(AlQ3)粘土(俗称下蜀粘土),具有中、弱膨胀性,不能直接使用,必须进行改良.为保证路基结构的强度、刚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在合宁试验段对膨胀土改良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考虑了土体的粘弹性,采用非均质土-结的计算模型,结合动力学理论,分析了结构的本构模型、人工边界条件以及土-结的接触问题,主要探讨了地震作用下地铁隧道的动力响应特征。依托实际工程,在ANSYS中建立数值模型并输入实际材料参数,施加粘弹性人工边界,参考武汉地区抗震设防的要求,垂直入射天津波。通过该模型的模态分析、时程分析表明: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与衬砌混凝土等级、衬砌厚度有关,并且土体加固后对结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最后,对衬砌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为地铁隧道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浅埋暗挖超大断面地铁车站隧道开挖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结合重庆轨道交通六号线五路口车站工程实际情况,在分析传统双侧壁导坑法存在局限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台阶分部临时支撑法”和“台阶临时支撑+部分双侧壁法”两种改进的施工方法。通过对双侧壁导坑法和两种改进施工方法的数值模拟,分析隧道施工中位移的控制效果,确定了适合本工程浅埋暗挖超大断面隧道的开挖新方法(台阶临时支撑+部分双侧壁法),并将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监控量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此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研究成果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丰富和完善了浅埋暗挖超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并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重庆五路口车站隧道地质条件较差、断面大、埋深浅、周边环境复杂.综合工程安全、工期和成本等要素,采用了有限元数值模拟力学行为,对3种开挖方法进行数值分析和对比.提出采用台阶“临时支撑+部分双侧壁法”方案的合理性,并通过现场监测结果证明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5.
地下岩石隧道下穿既有高层建筑物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某城市地下隧道下穿既有建筑物工程中,考虑了既有建筑物的剩余安全度,制定了穿越处既有建筑物的风险控制指标和标准,并依据该市实际地层条件、建筑物等效刚度、等效荷载、地下隧道CRD开挖工法、施工错距等因素,建立FLAC~(3D)数值计算模型,模拟了隧道穿越建筑物的全过程,对既有建筑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规律进行预测分析。分析表明:四号导洞开挖施工,隧道拱顶最大沉降值为4.94mm,建筑物基底最大沉降量和倾斜值均满足控制标准,桩基嵌入深度不在隧道开挖引起的岩土塑性区影响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利用FLAC3D有限元模拟软件,模拟在既有地铁荷载下进行北京直径线开挖。结合实测结果,研究了隧道周边管线的位移、应力及地表沉降。结合相关管线安全性评价标准,对地下管线的安全性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管线水平及倾斜变形均在标准控制范围内。利用地表沉降预测管线安全性时,发现地表沉降最大值、地表最大斜率、地表损失系数及地层移动坡角值均小于控制值。但管线的部分区域最大主拉应力集中于1.6~1.72 MPa范围内,略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1.43 MPa。为了保证管线的正常使用,需对管线周围土体进行加固。  相似文献   

17.
洞桩法施工地铁车站导洞开挖方案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导洞开挖方案的选择在地铁车站洞桩法的施工中越来越受到关注。依托北京地铁6号线朝阳门车站工程,对洞桩法施工的导洞进洞方式、开挖顺序等方案进行优化。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三维"地层-结构"相互作用模型,模拟了不同方案下的导洞开挖过程,获得了施工横通道的变形与应力、地表的变形以及邻近管线的变形等数据。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施工通道方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施工通道的变形和应力;相比于先开挖下导洞,先开挖上导洞可以更好地控制地表沉降槽的形状和管线的变形;导洞开挖宜采用跳挖错距的方法,开挖错开距离不应小于10 m。  相似文献   

18.
利用ANSYS大型数值分析软件对引水隧洞TBM掘进段的施工及运营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采用生死单元,获得了隧洞在施工各个阶段的应力及位移释放情况.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对大型隧洞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建的广州地铁三号线体育西站下穿既有的地铁一号线体育西站,如何保证已建成的一号线体育西站的正常运营和结构安全,同时制定安全、合理、可行的施工工法就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本文研究和分析了采用不同节点结构形式对既有一号线体育西站的影响,以及多个设计方案的比选情况,并介绍了施工该节点工程所采用的施工方案。  相似文献   

20.
基于隧道开挖的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临近桩基的隧道开挖对建筑物桩基的影响。选取了不同隧道挖深,模拟开挖对临近建筑物桩基础的影响。对开挖引起的地面、建筑物角点的沉降规律做了分析与探讨,同时也分析了桩和底板的弯矩、轴力、剪力等变化规律,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