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狄芳 《食品安全导刊》2022,(15):146-14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种类随之增多,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严峻。因此,对食品中常见致病菌进行检测非常有必要。食品检测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准确检测出食品中的致病菌,有助于发现食品安全问题,提高改进措施,继而保障食品安全。在我国食品检测技术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中,目前对常见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基本成熟,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有待继续改进。基于此,现就食品中常见致病菌检测技术的问题与改进对策进行总结与分析,旨在提升食品中致病菌的检测水平,形成高效、成熟的食品致病菌检测技术体系,以进一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前,食源性疾病已成为全球非常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而食源性致病菌则是导致此类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依靠有效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对控制食源性疾病是极其重要的。本文主要阐述了有关食源性致病菌现有的检测技术,主要应用的检测技术包括传统的培养检测、稍成熟的分子检测技术、正在发展的免疫学检测技术及生物传感器技术等。得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想要更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向着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便并有效的方向努力,需要基于现阶段应用技术的优化革新、各种检测技术的共同联用及将来更多新思路和新方法的出现的结论,从而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提供技术支撑,为检测机构及科研机构选择合适的检测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应对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至关重要。目前在基层监管执法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以免疫学为基础的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和免疫磁珠分离技术;以及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基础的PCR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等技术。本篇综述对上述技术的检测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还对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极具有发展前景的双功能抗体检测技术和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文章分析了目前食源性致病菌快检的技术瓶颈主要在于所有快检技术的建立很难绕过致病菌富集和分离的过程,这一步骤很大程度上延长了食源性致病菌快检所需的时间。研发高效、快速的致病菌富集分离技术是真正实现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人类食源性致病菌致病率的逐年上升,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滚环等温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RCA)技术因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稳定、操作简单等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以滚环等温扩增技术为基础,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新技术不断得到发展。本文概述了滚环等温扩增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特点、在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存在的不足和解决措施,指明研究发展新方向,旨在为食源性致病菌在快速、高通量检测需求上增加新方法,对食品安全监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爆发根源之一。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因其敏感性强、特异性高、快速简便、省时省力等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的鉴定与检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系统阐述了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包括多重PCR、实时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基因芯片、液相芯片和基因探针技术等,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这些技术由单一检测向多重检测的突破,及实现快速、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应用研究成果,总结了各种检测技术的优缺点,旨在为未来更好地发展快速、高通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技术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乳与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事件引起了人们对乳制品安全的普遍关注,而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乳制品安全问题的重要隐患之一。乳制品中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有沙门氏菌、蜡样芽孢杆菌、阪崎肠杆菌、李斯特菌和志贺氏菌等。目前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主要有国家标准中的培养法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中的PCR检测技术因具有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简便、快速等优点而得以广泛应用。本文对国家标准中的常规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免疫学技术在乳制品中常见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7.
动物性食品作为人类饮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却极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给人类健康造成重大威胁。由于动物性食品生产环节繁多,使得污染预防困难重重,因此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是预防和控制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文章从技术特点、适用范围等方面综述了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在对传统方法和新兴技术的比较与分析过程中,结合当前动物性食品问题现状和食源性致病菌检测需求,对相关技术发展方向提出展望,以期为动物性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菌。目前的常规检测技术均不同程度存在耗时长、费用高、易污染等问题,成为了政府有效开展食源性致病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方案的瓶颈。快速、灵敏、方便、实时的新型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的科研热点。本文综述大肠杆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的污染现状,总结新型PCR技术、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免疫识别为基础的检测技术、免疫磁分离为基础的检测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7大新型致病菌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改善了传统检测方法周期长、灵敏度低等缺陷,对于保障民众生命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标准化则是推动快速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的关键和前提。本文系统介绍了生理生化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分子检测技术等目前使用较多的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总结了各类不同方法的技术原理、研究进展及优缺点,并从标准化角度进一步介绍了国内外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现状以及应用实践情况。新型快速检测技术具备灵敏、快速、特异性强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免疫检测技术抗体前处理较为麻烦,生理生化检测技术有污染菌混淆问题,分子检测技术有一定假阳性等。此外,大部分检测方法仍属于非法定方法,缺乏统一的判定标准,国内外相关标准体系仍不完善,制约了快速检测技术的标准化推广应用。基于此,本文从标准化角度提出了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未来发展的建议,以期为后续食品安全相关技术的研究与标准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几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细菌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对以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为基础的检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将PCR检测食源性致病菌所需要用到的靶基因及其引物等进行了归纳,并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食源性致病菌是困扰食品安全的重要问题之一,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一直被认为是微生物检测的“金标准”,但其操作繁琐、周期性长已不能满足市场对高效的需求,如何准确、高效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越来越受到政府、社会的关注。文章通过对食源性致病菌各种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将近几年快速检测技术进行汇总,以便了解各快速检测技术的特点,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为满足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及市场监管的需要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食源性致病菌是可以引起食物中毒或以食品为传播媒介的致病性细菌,其广泛存在于各类食品基质中,在食品加工运输过程中可以存活较长时间。人们摄入受污染食品会引发各种疾病,严重威胁人体健康。近年来,基于功能核酸的DNA酶生物传感器凭借其高稳定性、易于合成修饰、成本低廉等技术优势,其在致病菌检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基于比色、荧光、电化学等致病菌检测技术。该文基于DNA酶生物传感器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发展近况,对2种DNAzyme检测机制进行综述,并从分类及应用范围进行介绍,为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对称PCR技术是获取单链DNA的一种重要方法。将不对称PCR技术与常用核酸检测方法结合,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强的特异性,已被广泛应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本文对不对称PCR技术进行简介,综述近年来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概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4.
肉类制品极易受到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近年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消费者对所摄入食品中所含有的致病菌及其食源性疾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肉类食品市场需求大,肉制品的卫生安全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也一直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在总结肉制品的食源性致病菌污染状况的基础上,主要从现代检测技术入手,重点综述了基于PCR的检测技术、免疫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法等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并在分析现代检测技术的特点和问题的基础上,对肉制品今后的发展以及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希望未来肉制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技术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相似文献   

15.
分子检测技术是致病菌检测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精准度高、检测速度快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等温扩增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常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等温扩增技术包括环介导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uclear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链置换扩增技术(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SDA)、缺口依赖酶链置换扩增技术(nickase-dependent amplification NDA)、网状分支扩增技术(ramification amplification method,RAM)、依赖解旋酶扩增技术(Helicase-dependent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HDA)以及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等。本文将对上述几种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优劣势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随着生物技术发展及人们对食品安全要求的提高,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也不断更新和升级。微流控技术将样品预处理、分离、检测等过程集成在微小的芯片上完成多种功能,而液滴微流控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可利用两液体互不相溶特性形成的分散微液滴进行高通量的测试。本文针对核酸扩增方式的不同,比较总结了液滴微流控-数字化聚合酶链式反应、液滴微流控-数字化环介导等温扩增、液滴微流控-数字化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检测方法的特点,介绍了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并对该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液滴微流控技术结合数字化核酸扩增,可实现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智能化、连续化、精准化和微型化的快速检测,本文为其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行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成为人们的重点关注问题。食源性致病菌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使用可靠、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对保证食品安全至关重要。现如今生物技术发展迅速,其在食品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免疫学、生物学、生物传感器技术等基于生物技术在食品中致病菌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进展,并提出双功能抗体在食品检测领域的研究前景,以期为食品致病菌的微生物快速检测与筛查技术提供方法以参考。  相似文献   

1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1):259-267
食源性致病菌是一类以食物为载体,引起人体急、慢性中毒,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损害的致病性细菌。传统的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法通常耗时费力且价格昂贵。基于纳米材料的可视化比色检测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快速可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些纳米材料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在其表面性质发生改变后会发生相应的颜色变化,还有一些自身色彩明艳的纳米材料,可通过特异性结合在食源性致病菌的表面实现比色信号的放大。该文综述了近几年基于纳米材料的可视化比色检测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中的应用及这些可视化比色检测技术的优缺点,以期对新的可视化比色检测技术的构建和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封莉  黄继超  刘欣  黄明  周光宏 《食品科学》2012,33(21):332-339
食源性致病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如何有效地检测出食源性致病菌的存在是食源性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关键环节。本文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利用免疫学、代谢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传感器等技术手段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其中免疫学技术由于快速简便和低操作要求等特点便于目前的普及,而分子生物学方法则是致病菌检测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由致病微生物和细菌毒素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准确、快速发现食品中的致病菌是控制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必要手段。虽然经典的细菌培养技术是致病菌检测的金标准,但其检测用时长,技术要求高,不能满足食品安全防控快速筛查需求。近年发展的基于电化学和光谱学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使用简便、响应快速、便于现场检测的优势,可以与实验室精准检测技术优势互补,为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有力工具,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意义。本文综述了几种典型的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重点强调了食品基质对这些微生物和毒素检测的干扰,并列举了一些克服食物基质干扰的样品处理方法,以实现食品中毒素的富集和准确灵敏检测。最后以典型的食源性致病菌为代表,简述了快速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技术难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