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台湾地域主义建筑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主义是台湾近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相当特殊的一种现象,本文回顾了从19世纪末西方传教士引进的地域主义,历经日本统治时期、战后20世纪50~90年代,以至21世纪不同阶段的地域主义建筑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2.
《时代建筑》2007,(5):1-1
20世纪50~80年代的中国建筑在整体上受到政治意识形态和经济模式的影响,现代倾向的建筑处于边缘的状态,然而却一直持续地发展,特别是在改革  相似文献   

3.
回归本源——回顾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世纪50-60年代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教育,科研与创作进行回顾,分析这一阶段岭南建筑理论与创作的现代性、地域性,技术理性、价值理性和理论自觉等特点,提出当代岭南建筑研究与创作应该回归本源的现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近期理论动向为反思当代建筑与现代性之关系所带来的影响.文章指出,在最近的研究中,单极的、线性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现代性模型,正在为"多元"、"全球"和"他者"现代性所代替.这个转向鼓励研究者通过新的界定来考量现代性,并为观察建筑与现代性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开启了新视野.文章回顾呈现于20世纪主流西方话语中建筑的现代...  相似文献   

5.
岭南建筑现象是指岭南建筑在20世纪50~60年代兴起,70~80年代名扬全国,而至90年代中期以后趋于沉默的现象.从传播学角度看,岭南建筑为受众所注意、熟悉、接受和认同的过程,也就是以岭南建筑知识和信息为传播内容的传播过程.该文借鉴传播学的有关理论,探讨了这一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传者和传播环境诸要...  相似文献   

6.
文章介绍了“空间”这一概念在现代日本建筑师中的发展历程:在最初被引入日本之后,在其意识形态框架影响下,这一概念成为日本建筑师思考建筑的有效工具.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1)可以说“空间”概念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进入建筑话语.2)丹下健三(及其弟子)在其建筑设计及思想中首先大量使用了这一概念.这也让他们在20世纪50到60年代得以同时在日本和国际上确立了日本建筑生产及话语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钱锋 《南方建筑》2014,(6):27-33
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中国通过各种途径逐渐受到西方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其主流的"布扎"教育和设计体系也在发生相应转变。文章以40年代后期受教于实施"布扎"体系的之江大学建筑系、50年代初活跃于建筑设计领域的建筑师和教育者黄毓麟(1926-1954)的设计作品为例,分析他在探索现代建筑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论文一方面剖析"布扎"体系在黄毓麟作品中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揭示该体系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另一方面考察西方现代建筑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对于"布扎"教育体系背景的建筑师产生影响,并进而阐述这些思想对于"布扎"体系本身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方建筑》2010,(4):2-2
<正>华南理工大学的亚热带建筑研究起步于上个世纪初,是我国高校建筑学科领域"老八校"之一。20世纪50年代,夏昌世教授、陈伯齐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筹组创建亚热带建筑研究室。进入60~70年代,以林克明、冯秉全、龙庆忠、林其标、谭天宋、符罗飞等为代表的一批曾留学于欧、美、日的知名专家教授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建筑领域现实主义学术传统、对  相似文献   

9.
高技派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的采用与构件的装配化、标准化方面;20世纪70年代则以强调和表现现代工业技术为主要特征;20世纪90年代,在现代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下开始蜕变,转向改变自身以适应信息时代高技术与高情感相融合的要求,以及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文脉、生态环保及人类的感情需要等高情感环节上,而成为建筑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服务新中国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逐项"计划",奠定了工业建筑与顶层意志的密切连接.此时的建筑摄影,成为工业建筑作为技术和知识集合的重要媒介,更是作为反映政治和文化意志的观念集合的重要媒介.文章研究了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拍摄和发行的展览图片,探究工业建筑形象视觉表达的特征,从而呈现这一建...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建筑界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建筑思潮和西方战后多元现代建筑思潮影响下,发展了现代模仿传统建筑的设计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这一复杂历史背景下的设计方法探索,延续了中国近代建筑发展中"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的二元要素特征,发展了民国时期"新民族形式",与密斯晚期风格、典雅主义、粗野...  相似文献   

12.
闵晶卢  永毅 《时代建筑》2014,(1):152-157
"空间"无疑是现在中国建筑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语。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中的"空间"话语进行回溯,文章试图展示"空间"的概念是如何导入中国并得到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李华 《时代建筑》2021,(3):20-26
文章的主要目的是探讨建筑知识,尤其是建筑设计知识在现代中国的形塑.将20世纪60年代上半叶视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文章以从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性的讨论向建筑构图的转变为切入点,通过辨析其时建筑构图原理构筑的三种视角和观念——实体与静态、空间与感知和景构与动观,考察这一时期在回应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建筑命题和建筑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现代合成材料在我国建筑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整合应用却极为罕见。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建筑界致力于合成材料在建筑中的整合应用,充分发挥其环保、高效和经济的优势,不仅符合建筑发展的要求,也促进了合成材料科技的发展。通过对建筑中现代合成材料整合应用的发展及现状进行综述型的分析研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以唤起我国建筑界对此领域研究和应用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郭卫兵 《建筑创作》2010,(6):104-112
##正##中国新时期初期现代建筑,泛指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80年代中期10多年间涌现的建筑。一般而言,这一时期的建设量并不大,建筑类型较少,建筑标准也较低,建筑风格距离现在的审美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容易被人忽视,在建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仍面临许多新问题的今天,这些建筑大多面临被改造甚至拆除的境地,无论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还是从建筑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6.
历史潮流中的社会变迁以及意识形态的转变影响大学校园建筑形态演进,近现代中国传统建筑复兴思潮对大学校园形态演进产生了极大影响。本研究从近现代大学校园发展过程中传统建筑复兴现象的对比与发展入手,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及20世纪50年代3次民族复兴建筑思潮,并探讨其思想根源层面的相似性与继承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并评析了德国20世纪重要的教堂建筑师埃米尔·斯特凡及其作品。从史学角度来看,作为"科隆学派"的一员,斯特凡代表了德国建筑的另一种"现代性";从设计手法来看,他的"唤起感知的建筑"以最朴素的建筑语汇塑造了极强的情感氛围;同时,他所秉承的"圣贫"的理念,对于当下消费社会中的建筑行业也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张帆 《建筑师》2010,(2):77-82
20世纪50~60年代是梁思成建筑史研究的一个特殊时期,在此期间,由于种种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使其在学术研究领域投入时间、精力相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大大减少。但若仔细考察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梁思成仍然对中国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其宏观、系统而又颇具前瞻性的学术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以进一步延续和发展。本文拟从"中国近代建筑研究"这一侧面切入,结合大量的学术访谈,试图将梁思成对中国近代建筑的研究历程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从而进一步对梁思成中国近代建筑研究的特征、动因及意义进行初步总结,以填补以往研究中的空白。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是后实验时代?因为过去一个世纪的中国建筑和艺术,特别是过去30年的当代建筑和艺术思潮都是在“实验”的推动之下发生的。实际上,中国当代建筑和当代艺术的实验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80年代的建筑和艺术之间有着非常频繁的互动。这个互动建立在一个共同的文化理想之上,那就是文化的现代性之上。当然,在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和具体的关注点上,建筑和艺术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该文论述了印度自民族独立(1947年)以来的建筑发展状况,介绍分析了这一阶段在印度建筑创作实践中影响较为深刻的四位建筑师的作品,及其体现出来的地域建筑设计理念和创新精神。最后从文化、国情等角度对比了印度现代建筑与中国现代建筑(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不同发展过程,以此来阐述印度现代建筑对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