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汉语典故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它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化石,也是汉语语库的宝贵资源.对汉语典故的研究,既要着眼典故本体,又要关注于应用领域.本文从五方面分析了用典的功能,并对用典所产生的“二律背反命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典故的运用能使得作品增色不少,但是由于它蕴藏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很难被外国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结合关联理论翻译标准,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红楼梦>英译本中典故翻译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较适合汉语典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会话含义,会话含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在话语理解中,如何依赖语境,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话说者的意图和含义,社会和文化背景,成语、谚语、典故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典故是传统文化与现实映照的辨证统一,其承载传统文化具备历史厚重感与文化感染力,映照现实生活具有思想现代性和教育启发性。习近平善于用典,通过灵活化用典故、明引暗引融合、赋予时代要求等方法使其焕发活力。将习近平用典艺术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素材的选择与运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感与亲和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深厚的人文底蕴。基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总结习近平用典艺术的突出亮点,从而精准把握典故坚持以人为本基本理念,精心设计典故坚持精益求精教学原则,精妙化用典故坚持与时俱进创新思维,力图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翻泽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成功的翻译能将原语文化汇精传神地介绍到译文中。通过赏析林语堂先生所译《浮生六记》中的一些典故,肯定了林语堂先生不拘一格运用的多种翻译手法使译文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中西方典故与其历史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典故翻译时应该注重文化差异,并总结了典故的相关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华优秀历史典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应用中呈现出历史典故的核心功能被忽视、学生认知出现偏差、教师能力尚有不足、应用效果呈现不佳等问题,提出从思想机制、教学资源、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学实践等路径破解困境,切实推动中华优秀历史典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语出《后汉书》。聂崇信同志编著的《汉英双解成语词典》英译为:“How can one catch tiger’s cubs without entering tiger’s lair?”吕佩英同志认为:“翻译来自典故的成语,如能找到对等或类似的英语典故,最为理想。”、“How can one obtain t  相似文献   

9.
英语典故是文化积累的产物,是语言中的精华。研究了英语典故的产生原因、来源、背景并初步探讨了英语典故汉译时常用的直译法、意译法、套用或借用法、直译加注释法、解释性翻译法等汉译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其演说"Where Do We Go From Here"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本文试总结并分析该演说中所使用的平行、对照、隽语、移就、明喻、隐喻、典故等修辞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典故是英语和汉语中一种共同而重要的语言现象,两者既具有一些共性,同时,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渊源、历史传统、宗教信仰乃至地理环境等方面不同,英汉典故又在来源、文化内涵、结构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分析杜甫诗歌中的用典方法.主要有:正用,即用典故的本来意义;反用,即反其意而用之;明用,即借其意而明用之;暗用,即将典故之意暗藏在作品之中.杜诗用典是中国古典诗歌用典之法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根据互文性理论,任何语篇都不可能孤立于其它语篇之外而存在.作为反映现实的报刊英语新闻语篇也不例外,总是与周围的语篇有着或多或少的互文联系.从互文性角度对报刊英语新闻语篇进行分析,研究英语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特征,在语言层面,使用了参考、套语、典故暗引、引语和仿拟等明显的互文手段;在语篇层面,则运用了结构、体裁、主题和功能等构成性互文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成语典故多模态翻译的符号特征,提高文化传播力,以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淮南的成语典故为例,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分析成语典故符号所具有的规约性、像似性和指示性。分析发现成语典故既有通过语内、语际翻译而生成的以规约性为特点的符号活动,又有通过符际翻译而生成的以像似性、指示性为特点的符号活动。研究结果表明:成语典故的翻译不应拘泥于某种符号表达途径,而是应该将规约符、像似符和指示符三者所产生的意义综合考量,使得符号作为翻译结果的行为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5.
典故是语言的精华与核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由于中西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典故翻译是译者所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之一。《浮生六记》原著中有很多文化含义丰富的典故。拟以其两译本为例,探讨典故的不同翻译策略,旨在通过对具体译例的对比,分析译者处理典故时的做法与得失,并指出译者应恰当地处理典故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作为"词林"的翰林院在明代被目为仕途要津,翰林官的行为规范因之备受朝野瞩目.《词林典故》由翰林学士张位、于慎行等人在万历十四年(1586)编成并刊行.该书将明代翰林官的公务活动分为33类,不仅是明代翰林官的行为规范手册,也是明代万历时期官修典制的典范,起到了以"典故"形式约束翰林官言行的作用.从史学史的角度考量,该书还是明代中后期修史热潮中的产物,发挥了保存国故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有大量的典故,充满着丰富的互文性。翻译过程中的互文指涉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从互文性角度探讨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红楼梦》中典故翻译。认为译者充分发挥了主体性,把保留原语互文关系和文化特色放在首位,这对提高翻译质量和更好地传递典故的文化内涵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原典故蕴含着中原悠久的历史文化,典故的正确翻译,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生态翻译学指导下译者如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语言、文化、交际三维视角出发,在典故翻译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适应,实现原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平衡一致,从而创造出"生态化"的译文。  相似文献   

19.
修辞格在政治哲学作品中的运用有助于增强表达效果,添加艺术感染力。但是修辞格的翻译需正确解码,运用创造性技巧以减少信息损耗。以《法兰西内战》中英版本为例,评析马克思的语义,结构与音韵修辞格运用及中央编译局的相应修辞格翻译技巧。中央编译局对《法兰西内战》文中的隐喻、拟人、反语、设问等英语修辞格的翻译处理较好。研究发现诸如头韵、典故和矛盾修饰等修辞格被译为汉语之后,原有的文体风格受到一定损耗。  相似文献   

20.
《荒原》运用众多繁杂典故,制造纷繁细碎意象,来回穿梭于古今时空,再加上全诗笼罩着阴森恐怖的死亡气氛,无疑给读者留下一座望而生畏的可怖迷宫.《荒原》反映的是一战后欧洲衰败的客观景象和人们行尸走肉的生活状态,故诗歌中充斥着消极灰暗的死亡意象,对这一部分的解读比比皆是,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同时,诗中也不乏色调明亮的积极意象.相比前者,这一部分少有人问津.而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意象看似矛盾却又给读者独特的审美体验.理解和分析这些积极意象不仅能消解对《荒原》中死亡意象的过分解读,也可体会出艾略特在“荒原”背后寄予的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