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Planning》2014,(10)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路投入到运营、养护和管理,公路信息化运营管理需要建立全可视化、高精度的数字公路平台。本文提出了机载和车载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集成的公路快速三维可视化方法,研究了机载和车载LiDAR快速获取公路多尺度三维地形技术流程,提出了基于机载LiDAR建立的公路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和车载LiDAR获取的可量测360度全景影像搭建数字公路空地一体的三维可视化平台的方法。以广梧高速公路三维可视化平台为例,开展基于机载和车载LiDAR集成公路快速三维可视化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金江军  潘懋  李魁星 《矿产勘查》2012,3(5):678-681
矿产资源都是三维空间分布的,三维可视化技术是提高矿产勘查水平的重要手段。文章首先分析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矿产勘查中应用的背景,介绍了国际上常见的三维地质可视化软件以及发达国家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情况。然后阐述了矿床三维可视化流程,提出了三维可视化技术在矿产勘查中的应用流程,如收集相关资料、建立找矿模型、建立矿区三维地质模型、对三维成矿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开展矿产储量评价。最后给出了一些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基于OpenGL的城市三维模型可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岳朝瑞 《山西建筑》2007,33(1):358-359
在介绍基于OpenGL的三维景观显示原理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对地形、地物的可视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对三维场景实时目标选取的方法和技术。  相似文献   

4.
基于Lumion的七连屿连接桥工程三维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刚  文曦 《安徽建筑》2015,22(2):96-97
三维可视化是建筑工程设计中的常用设计技术,在方案设计、投标阶段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以七连屿连桥工程为例,介绍了Lumion在三维可视化中的强大功能和特点,并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三维可视化的流程及方法,本方法操作简单、高效、表现真实,使用本方法能大大降低三维模型可视化的时间和精力,快速完成中小项目的方案展示,从而降低工程成本。本方法还可推广应用在各种建筑工程、景观工程、旅游开发、虚拟现实等类型的三维项目中。  相似文献   

5.
王胜男 《江西建材》2016,(5):145-146
当前常用的多功能检测车对沥青路面车辙、沉陷、拥包等病害的检测准确率较低,有必要采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对路面三维类病害进行检测。本文在对三维可视化路面系统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采用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对三维可视化路面系统检测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三维可视化路面系统对沥青路面沉陷病害的检测准确率较好,满足路面病害快速检测的要求,在城市道路和公路路况检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冉茂平  吴小萍 《山西建筑》2005,31(10):207-208
阐述了公路景观评价的相关概念,以及公路景观评价的目的及其评价的特点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公路景观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公路景观进行评价,总结了促进我国公路景观评价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BIM技术在运营公路隧道衬砌结构病害检测结果信息可视化展示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通过对AutoCAD和Revit的二次开发,实现隧道衬砌病害的三维可视化。所实施的方法为:将公路隧道的结构进行解构,以便在BIM软件中建立隧道各个构件的空间模型;结合隧道结构特征,推导出将CAD平面图形元素映射到三维隧道空间结构的转换公式;提取隧道病害展示图中特征点的关键参数,把提取的隧道病害的参数进行坐标换算,将隧道病害元素映射到隧道结构的空间模型上,实现了衬砌病害从二维向三维的转化。通过BIM技术展示衬砌病害的三维可视化,为公路隧道的维修养护工作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8.
<正>由于城市三维信息可视化需求的推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开始向三维方向发展。三维地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高新技术,通过建立一个虚拟的城市环境,将城市现状信息和规划信息综合起来,将设计方案放置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各种评估,最大限度地保证设计方案的真实性、正确性和科学性。"杭州西湖景观三维评估系统"就是这样一个基于可视化三维模型环境的景观评估业务平台。该系统将杭州市区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空间数据三维可视化基本原理及运用IMAGIS进行三维可视化设计与开发的过程。同时,以鞍钢厂区为例,在其基础地理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VB和IMAGIS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厂区景观的三维可视化。  相似文献   

10.
Lumion3D是一款新兴的三维可视化软件,其显卡渲染的工作方式具有渲染速度快、效率高、成品清晰度好的特点。运用实地考察法、技术探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Lumion3D软件在石鼓书院三维可视化表现中使用方法及其模式。研究表明,使用Lumion3D进行传统建筑景观空间三维可视化表现操作简单,便于使用,对计算机硬件的要求低,设计周期短且三维表现效果好。这种三维可视化表现方法能为传统建筑保护和再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王厚义  汤振兴 《山西建筑》2009,35(7):354-355
首先介绍了高速公路景观和高速公路视觉影响评价的概念,然后针对高速公路视觉影响评价的特点,提出了高速公路视觉影响评价主客体分析的方法,并总结了高速公路视觉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模型,最终将高速公路建设对景观视觉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2.
李青芳  任蓬勃 《山西建筑》2007,33(23):283-284
论述了公路景观设计的涵义及内容,指出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融合和协调性、通视和导向性、统一和变化性及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对公路景观环境评价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阐述,从而使公路景观的整体效果达到最好。  相似文献   

13.
谭立  黄楚梨  李慧  林箐 《风景园林》2020,27(3):75-79
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视觉关系一直是分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环境中,GIS等工具能够辅助规划师更好地进行决策。目前,GIS作为一种地理分析工具,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多种行业的可视性分析中,但在国内风景园林规划领域尤其是线性空间规划方面,GIS视域分析的方法和考虑的因素仍然比较单一。以自贡市旅游快速路G247为例,引入累积视域、视觉幅度等多种评价参数,基于ArcGIS和ENVI平台,结合GIS工具、python编程和遥感影像监督分类解译,分别从地表类型、地形可视性和空间特征3个层次,对西南地区典型山地丘陵区域的道路景观评价和控制方式进行研究,为拓展和完善GIS技术在路径视觉关系评价规划中的应用方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公路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邦彦 《山西建筑》2009,35(2):285-286
根据我国公路景观环境的特点结合国外景观评价方法提出了“公路景观环境综合评估法”,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快速、全面、准确地研究整个区域,是一种适应我国公路整体环境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景观评价是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是公路环境保护设计和沿线自然景观保护利用的直接依据.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景观生态、视觉质量、资源价值3大评价因子及相应的评价指标,并采用专家打分、矩阵计算等方式确定权重,构建了较为系统的高速公路沿线自然景观分析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文哲 《山西建筑》2008,34(2):284-285
从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意义入手,分析了景观设计在线形设计、公路绿化和房屋建筑三方面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指出了高等级公路景观设计的若干要求,从而做好高等级公路的景观设计,营造良好的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北京市公路绿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公路绿化景观功能,研究公路绿化景观评价的目标、原则、方法及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最终建立了公路绿化景观功能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王宇 《山西建筑》2010,36(22):307-309
简要介绍了公路景观的分类,全面阐述了高速公路景观设计原则、设计流程和内容、设计方法,提出了高速公路景观评价的内容及方法,以期指导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19.
在简要介绍高速公路景观概念、要素构成及特点后,本文通过分析人在高速行驶状态下的视觉特征、心理行为特征,继而提出考虑视觉、心理行为特征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
山岭公路隧道洞口景观问题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岭公路隧道的洞口景观问题,随着隧道工程的迅速发展已经显得愈发突出。本文在对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发展总体情况及公路隧道洞口景观问题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公路隧道洞口景观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洞口景观的主要作用,包括消除旅途疲倦、文化展示和传递、地标及环保等作用。进而对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过程及表现形式等展开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艺术作为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亟待更多隧道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华丽的洞口景观是否又对安全行车造成了不利影响,以及公路隧道洞口景观的评价问题值得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