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预应力框架的试验研究,介绍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法。采用该方法的试验中,框架柱两柱底间断开,利用试验装置约束柱底以模拟柱底的嵌固效果,并利用约束装置测出柱底反力。对于试验加载前预应力框架本应存在的预应力次内力及框架自重内力,试验中是通过调节柱底的约束装置对框架人工施加反力来实现的。本文简要论述了该试验方法的试验条件和操作方法,并从理论上证明,采用本试验方法建立起来的预应力框架可以等价于实际工程中的预应力框架。  相似文献   

2.
3.
4.
浅谈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朱本根  闫信根  许刘奕 《山西建筑》2005,31(19):124-125
介绍了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艺及需重点注意的问题,并分析了其目前存在的不足,指出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大大简化了常规的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必将得到很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6.
陈洋  赵静  马天生 《建筑技术》2007,38(4):283-284
国家会议中心工程总建筑面积27万m2,地下2层,地上8层,建筑物檐高42m,为了减少温度应力对结构的影响,并且充分的考虑到方便施工,在地下一层顶板内布置了无粘结预应力筋;同时,为了充分提高梁承载能力及梁的抗裂性能,采用了有粘结预应力筋,梁跨度有26m和24m两种。  相似文献   

7.
8.
9.
五、预应力筋穿束,根据穿束与浇筑混凝土之间的先后关系,可分为先穿束和后穿束两种.根据一次穿入数量,可分为整束穿和单根穿两种.钢丝束应整束穿;钢绞线优先采用整束穿,也可用单根穿.穿束工作可采用人工、卷扬机或穿束机进行。(1)人工穿束人工穿束可利用起重设备将预应力筋吊起,工人站在脚手架上逐步穿入孔内。对多波曲线束,宜采用特制的牵引头,工人在前头牵引,后头推送。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对六片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析试验,分析了非预应力筋的配筋率对结构受力性能的影响,同时建立了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的几何非线性与材料非线性的耦合分析的有限元分析计算方法,并利用按该方法所编的非线性程序对六根体外预应力简支梁进行了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是相当精确的。  相似文献   

12.
After grouting the ducts in a large band beam and one-way slab post-tensioned floor system in a large shopping mall (in excess of 1.5 km2 in plan), doubts arose concerning the level of initial prestress and the strength and serviceability of the slabs was questioned. To assess the strength of the slabs, it was assumed, as a worst case scenario, that some spans may have been constructed with zero initial prestress. Load tests on prototype specimens, with similar dimensions and reinforcement quantities as the floor slabs, were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stress development in initially unstressed, but fully grouted, tendons. Unexpected bond failures occurred at the junctions of slab and band beam where the abrupt change in section depth caused a sudden change in tendon stress. The maximum stress that was developed in the initially unstressed tendons at these locations was about 60% of the strength of the tendons.  相似文献   

13.
分别以碳纤维筋(CFRP筋)及芳纶纤维筋(AFRP筋)为无粘结及有粘结预应力筋,以环氧涂层钢筋为非预应力筋,进行了2组共17条梁的受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纤维塑料筋(FRP筋)有粘结及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弯矩与曲率(或弯矩与挠度)曲线接近为双折线,双折线的交点位于开裂弯矩Mcr处。基于双直线假设,利用实测试验梁的终点刚度折减系数β0.5,可求出1/β0.5对换算配筋率nfρ和预应力强度比λ的线性回归方程,并采用预应力筋粘结特征系数Ω对纤维塑料筋的面积进行折减,得到了能同时针对纤维塑料筋有粘结及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统一的刚度计算公式。此外,对ACI440.4R-04提出的关于纤维塑料筋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刚度计算公式,在有效惯性矩软化系数βd中引入预应力筋粘结特征系数Ω,从而使该刚度计算公式能够适用于纤维塑料筋无粘结及有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刚度计算,上述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与本文试验数据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提出计算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结构响应模型,包括正常使用荷载下、裂缝出现前后以及极限承载力状态下的挠度。模型中考虑了单调和重复荷载的影响。模型的新意是基于非线性宏观有限元对开裂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正常使用状态的计算。这是一个梁有限单元的弯曲问题,主要通过它的均质平均惯性进行描述。模型的另一个创新是在开裂、正常使用及极限状态等全部受力阶段对无粘结预应力筋的变形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在循环荷载下,模型对梁抗弯刚度以及由于卸载后裂缝形成的永久残余挠度都可以进行精确预测;对破坏时的承载力及挠度计算也十分精确。  相似文献   

15.
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挠度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预应力钢筋相比,FRP筋的弹性模量较低、粘结性能稍差,因此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挠度比相应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的大。在考虑预应力FRP筋等效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适用于普通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短期刚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应用该修正公式和ACI 440.4R—04规范中的计算公式对国内外31根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试件与6根参数分析试件的挠度进行了计算。对比表明,按修正公式计算的挠度值与试验结果和参数分析结果吻合更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二根置于标准条件、一根置于室外自然环境的7.5m跨的折线先张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进行长期加载,定时观测了试验梁跨中截面上边缘和下部纵向非预应力筋高度处的弯曲应变徐变情况,得出了折线先张梁徐变和徐变系数时程曲线及其变化规律。通过对试验梁徐变系数试验值采用Datafit软件进行数学处理,得出了试验梁徐变系数时程曲线的拟合公式,并与ACI209R-92、CEB-FIP MC90及我国86成果等规范对试验梁的徐变系数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各规范对试验梁在进行徐变系数预测时的误差情况。结合我国86成果的"多系数法",提出了以试验数据为基础、基于折线先张梁工程应用的徐变系数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抗裂度和裂缝宽度的计算问题,目前我国现行设计规范中尚无相关规定,ACI440.1R—06规范仅给出了非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方法。分别应用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和ACI318—05规范中适用于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裂度公式,计算了国内外30根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试件的开裂弯矩。按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的开裂弯矩值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考虑了FRP筋等效、FRP筋的粘结性能以及环氧涂层钢筋等的影响,对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有关受弯构件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基于提出的修正公式和ACI440.1R—06规范对国内外24根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结果进行计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文中的计算值与试验结果更为吻合。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已有试验研究表明,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破坏模式包括界限破坏、受压破坏与受拉破坏三种。在我国现行规范中尚无关于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设计规定,在ACI440.4R-04规范中虽有相关的规定,但其针对的是截面受拉区仅配置预应力FRP筋的混凝土梁。对截面受拉区同时配置预应力FRP筋和非预应力钢筋、预应力FRP筋和非预应力FRP筋这两种混合配筋形式下的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受弯截面的极限状态分析,分别提出了三种破坏模式下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了验证公式,进行了6根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单调静力试验以及基于ANSYS软件的非线性有限元参数分析。应用建议公式对课题组及国外完成的48根有粘结预应力FRP筋混凝土梁的试验结果和6根梁的参数分析结果进行了计算与对比,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和参数分析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研究以碳纤维筋为无粘结预应力筋和环氧涂层钢筋为非预应力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共进行了8根梁从混凝土开裂、裂缝开展直至梁受弯破坏的全过程试验。测定了梁的开裂弯矩,截面应变分布,变形的发展,裂缝出现、发展及分布情况。在实测碳纤维筋应力增量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碳纤维筋极限应力的经验计算公式,给出了碳纤维筋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短期刚度及裂缝宽度的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