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射流泵混合的单位质量能量耗散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导出射流泵单位质量能量耗散率公式,涉及到射流泵轴向尺寸与能耗率,弥补了基本性能方程只涉及截面尺寸的不足。将射流泵的单位质量能量耗散率公式与搅拌器和静态混合器比较,进而分析得出射流泵有较强液-液混合性能的本质。虽然射流泵效率低,但将其用作混合时却强度高。  相似文献   

2.
混凝土射流泵装置的理论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昉  杨俭 《流体机械》2000,28(2):26-28
基于平面势流理论对混凝土射流泵装置的主要参数进行了理论设计,提出了一种新的设计方法。该方法是通过流体的流动及混合特性计算出混凝土射流泵的性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射流泵装置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新平  姚昊 《水泵技术》2003,(5):8-11,22
本文对射流泵装置的设计方法、条件和类型进行了分析,利用Visual Basic开发了一套射流泵装置设计软件。该软件界面友好,考虑因素全面,运算速度快,结果可靠,可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辅助设计。  相似文献   

4.
离心-射流泵装置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离心—射流泵装置的设计原理和计算过程,以及现场的安装使用。  相似文献   

5.
能量的耗散和晶体显微结构的运动与演变有关。根据金属显微结构稳定性原理,利用自由能的变化将微观角度的显微结构变化与宏观的疲劳损伤过程联系起来,并用储能定义损伤变量。提出获得储能的数值方法,建立基于不可逆能量耗散的疲劳损伤演化模型;并对该模型用40CrNiMoA的两级加载试验进行验证,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6.
提高射流泵性能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东  王难贵 《水泵技术》1995,(4):28-30,35
效率、噪声、运行寿命是射流泵的三个主要性能指标。本文依据大量原模型试验,尤其是通过对泵内水流流态的观察,分析了影响泵的上述性能指标的若干因素和主要原因。认为,影响泵的效率的主要因素是泵的面积比;噪声主要来自于泵的严重汽蚀;预防汽蚀,合理选择易损件材料可有效地延长泵的寿命。在为云南大寨,漫湾电厂的射流泵设计中采取相应措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这为提高泵的性能指标探索了点滴经验。  相似文献   

7.
射流泵最佳参数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得出了射流泵效率计算公式,再利用多元函数极值原理给出了射流泵最优参数方程,求解并给出了射流泵基本性能包络线和效率包络线,分析了摩擦损失系数和密度比对最优参数的影响,确定出最优化面积比值。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等密度体系和Petrie给出的摩擦损失系数条件下,最优面积比为0.280,与文献[8]中给出的实验结果相近;摩擦损失系数是影响射流泵效率的主要因素,密度比对最优工作点有一定的影响;最优面积比只与摩擦损失系数有关,而与流体间的密度比无关。研究结果对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型环空射流泵基本特性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空射流泵,除了具有传统中心射流泵的优势外,在结构上更为简单,对复杂工况条件的适应性更强。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环空射流泵模型,运用流体力学和湍射流理论,导出了环空射流泵的基本性能方程,并分析了环空射流泵基本性能的影响因素,主要因素有摩阻系数、密度比、入射角等;通过泵内能量守恒分析,研究了泵内能量变化情况,得出了环空射流泵能量损失主要是混合损失、扩散损失以及摩阻损失;并进行了泵效的计算与分析,给出了环空射流泵运行的高效区。  相似文献   

9.
射流泵装置排涝机组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曾崇  石海峡 《流体机械》2002,30(11):19-20,7
介绍了一种以柴油机为动力,具有燃气射流自吸启动功能的离心泵配射流泵装置机组,并给出了基本设计方法,该机组适用于南方(两广)部分边远地区排涝抢险作业及简单排涝泵站。  相似文献   

10.
双级串联射流泵混合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射流泵串联联接熏得到较小的混合比,并对其基本性能进行分析,提出了双级串联射流泵的数学模型,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1.
提出水电站"两个压力级射流泵供水方案",它具有安全及节能等优点。该方案经试验验证,并经东江水电站长期运行考验,可以在大中型水电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文中从射流泵的工作原理出发,利用Visual Basic软件,以生产射流泵的三大生产厂家的喷嘴和喉管作为依据,根据面积比和扩散管的扩散角,设计界面,实现可视化操作,方便设计人员进行射流泵的核心零件选型设计.  相似文献   

13.
探讨非恒定条件下射流泵性能及与频率有关的管道摩阻损失,并与恒定流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条件下,非恒定流射流效率比恒定流效率高。在频率f=1~2Hz范围内,频率越高,管道摩阻损失越大。  相似文献   

14.
射流泵技术在地基降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射流井点降水装置的特点、基本原理以及装置的工艺流程与系统布置。通过效益分析表明,使用该装置除具有运行维护安全可靠等优点外,还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最后介绍该装置在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5.
The efficiency and product quality of hydro-abrasive machining (HAM) could be considerably improved i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phenomenon of the jet-like tool during the material removal is clearly understood. An on-line technique for quantifying the amount of energy dissipated in the workpiece during HAM using acoustic emission (AE) measurements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measured AE-signals are linked to a physical energy dissipation model. Stochastic modelling of the AE-signals provides more information on the physics of the energy dissip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6.
较传统环形射流泵而言,环形自激振荡射流泵,可以在无外界激励的作用下仅靠自身合理的尺寸设计在自激振荡腔室内形成循环的振荡效果,利用自激振荡腔室产生的强烈自激振荡涡旋来提高气液两相传质的效果。本文采用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使用k-ε湍流模型对环形自激振荡射流泵进行CFD(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流场仿真,并针对脱氧后的水溶解氧的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环形自激振荡射流泵掺混能力较传统环形射流泵提升15%~20%,与传统曝气头相比,混合能力提升30%以上。混合过程中由于自激振荡产生的脉冲效果使气相和液相之间产生了剧烈的剪切场,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使混合液中的气泡数量增多,气泡粒径变小,从而增加了气相与液相接触的面积,进而达到提高气液两相掺混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喷射泵系统中的能量分布与效率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得出喷射泵系统内各种能量损失的大小及变化规律,提出提高效率的针对性措施,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及动力定理,推导出喷射泵系统中各种能量的量纲一形式的表达式,并绘制出各能量及效率随体积流量比变化的对比曲线。根据该对比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各种摩擦损失系数对效率的影响,提出了影响喷射泵效率的主要因素及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计算结果表明,在最佳效率点处,各种能量损失处于同一量级上,它是决定喷射泵效率较低的根本原因;各种能量损失随流量比的改变而变化;喉管与扩散管的摩擦损失系数是影响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射流泵极限工况下空化流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极限工况发生时,液体射流泵喉管中段至末端的汽液两相空化流动为均相泡状流。基于定常、等温及水平流动假设和Wood声速公式,导出极限工况发生时射流泵喉管中段至末端一维均相泡状流的控制方程组。依据该控制方程结合射流泵壁面沿程压力测试结果,计算喉管中段至末端液汽两相流动的马赫数。从喉管的中段至末端液汽两相流动的马赫数逐渐增加,在压力最低点附近达到最大,其最大值为0.94,十分接近1。进一步分析表明,极限工况发生时,射流泵喉管中段至末端液汽两相空化流表现为两相临界流动,其流速达到当地液汽两相流声速,流动出现臃塞,从而导致一定工作压力下吸入流量不再随出口压力的降低而增加,而是保持不变。揭示射流泵极限工况发生的机理,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Nanoscale energy dissipation and failure mechanics of silica nano- and micro-particle-filled polymer composite have been evaluated using advanced electron microscopy, 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 and nanoindentation techniques.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nano-microstructure and strength of particle–matrix interface and effects of geometrical gradient (spatial variation of surface height) and mechanical gradient (spatial variation of effective modulus) on energy dissipation process and subsequent failure mechanism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geometrical gradient and mechanical gradient during the energy dissipation process, we carried out amplitude modulation simulation of soft–hard–soft surfaces with zero initial height and with 10 nm initial height of the hard material. Nanoindentation results show hardness and reduced modulus of the nanocomposite are homogeneous; however, the hardness and reduced modulus of the microcomposite were found to be heterogeneous. In the microcomposite, the sharp edges of particles increase friction, and heterogeneous mechanical properties result in high-energy dissipation. Large particles with weak interfacial bonding were easily removed, it resulting in defects on the sliding surface that acted as failure “hot-spots”. These characteristics result in relatively high friction and wear of the microcomposite. The nanocomposite showed better tribo-mechanical performance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micro-particle-filled composite.  相似文献   

20.
水力旋流器内径向压力分布规律可根据对应的切向速度分布规律求出,分别针对准自由涡区和强制涡区的不同特点得到静压力的计算公式.对旋流器内某一典型截面的压力分布的理论值和模拟值进行了比较,并进一步对旋流器内的能耗进行了分析,发现旋流器的内部损耗主要集中在溢流管半径以内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